陳逸欣
青春易老,韶華易逝。不知不覺,時光就從一個又一個的樹蔭叢中溜走,等到遲暮時,樹還是樹,人卻不再少年。
記憶的閘門突然被打開,往事一幕幕又浮現在心頭。
光陰流轉,有人在慢慢地長大,有人在慢慢地變老。姥爺和我們一起度過了最難捱的封城,雖說一起,可實際上,一個在城里,一個在鄉下。前些天回家,我與爸爸接姥爺去醫院看病。我坐在車上,漫不經心地環顧四周,驀然之間瞧見一個腿腳不靈便的老人向我走來,背有些駝。眼神里充滿著迷茫,干枯的手,像一塊老舊的樹皮。身上披著的那件衣服卻那樣熟悉,熟悉得讓人覺得有些刺眼——是姥爺常披的那件警服。我又想起姥爺沒退休時,每天踏著晨光出門,又踩著晚霞回家,警服上的警徽總是閃閃發光。退休后,便整天歇在家里,閃閃的警徽不見了,他臉上的光彩似乎也不見了。兒女們不再需要他忙前忙后了,只是讓他在家享清福,工作上也不需要他了,懲惡揚善的事,有別人替他做了。
我覺得,姥爺真正渴望的,是被需要。
想起《請回答1988》中的一個片段。正煥的媽媽需要出一趟遠門,留下正煥和爸爸在家。臨走前她千叮嚀萬囑咐,要他們照顧好自己。當她回到家的時候,發現兒子和丈夫居然把家里的一切都打理的井井有條時,臉上的歡喜卻有些凝固了。心思細膩的正煥發現了媽媽的不對勁,于是他又聯合爸爸一起,把廚房搞的亂七八糟,把衣櫥里的衣服弄皺,正煥的媽媽卻笑了。短小幽默的影視片段,仔細回味,暖心又發人深省。正煥媽媽何其有幸,遇到了理解她包容她的丈夫和兒子。
曾在新聞中看到孤寡老人被兒女扔在冰冷的家中,孤寂地死去;也曾看到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人出行萬險千難;又看見老人圍坐一團聊天哭訴兒女已經多少年沒有回來。我不禁為老年人這個群體感到深深的同情。當今時代,我們乘在高速發展的列車上,大多數觀念陳舊的老人卻被遠遠地落在后面。他們明明身處這個世界,卻又仿佛離這個五彩紛呈的社會很遠很遠。
迷霧籠罩,大多數老人在迷霧里探索,所得到的結局無非是陷入更大的迷霧,又或許是剛剛見到迷霧之外的世界卻無力前行。人為何恐懼老去?不是恐懼身體上的傷痛,而是精神的折磨。路見不平事,欲拔刀相助卻拿不起一根木棍;偌大的家庭,自己卻無法為其出一份力;想要走年輕未曾走過的路,卻發現自己已經在輪椅上動彈不得。
我們應該聽聽老人們的心聲,也許他們心中真正渴望的,從來不是在家清閑度日,而是能為兒女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要去抱抱姥爺,讓他給我看看他的警徽,講講他年輕時候的故事,不為別的,只為告訴他,我還需要他。
親情看似無尋處,唯有以真心去感受和理解老人的內心。時光荏苒,我們也終將會老去。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我們身上,到時候是否還能像現在這樣,依舊是個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