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芳
摘? 要? 在素質教育理念持續推進的背景下,武術教育的教學價值日漸突顯,加之武術為中華民族的瑰寶,具備其他體育項目難以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求教師在初中武術教育過程中,需借助多樣化的教學策略,推動武術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 快樂體育? 初中武術? 武術教學
中圖分類號:G807.3?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7-009-01
一、引言
現階段,新課改正如火如荼地進行,此輪教育改革具備全面性及深刻性等特點,在指導價值觀、技術教育、教學方式等諸多方面均提出改革建議,望以此實現學校教育效率、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為綜合型人才的培養提供科學指導。武術教育作為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一項重要內容,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重視先進教學理念的引入,以提高武術教學效率。
二、快樂體育概述
“快樂體育”是由毛振明博士由日本引入至國內的一種新型教學理念,也被學者稱之為目的論,主要內容即為在體育運動過程中將內在樂趣作為主要目的實施教學活動。換言之,快樂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心境為開朗且自然的,通過教師的引導,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自覺參與至體育活動中[1]。除此之外,快樂體育立足于個人的發展與終身發展的角度,將情感作為切入口,在具體的教學與實踐過程中,旨在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具體教學實踐中,若想確保快樂體育的高效運行,教師需要秉承“樂學”與“樂教”的原則,借助良好教學氛圍的營造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以此為快樂體育的展開提供良好條件,實現寓教于樂。
三、初中武術教學改革
(一)設計多樣化教學方法
體育教學活動的重要構成即為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選取教學方法時,需對初中生年齡特點、認知特點等加以考慮。在分析初中生認知特點時發現,學生有意注意時間較短,具備好動難靜的特征。針對此現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借助小比賽、小游戲的設計,利用多樣性的教學方式實現學生參與積極性、學習興趣的調動,以推動教學效果的提升[2]。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五步拳”內容時,教師便可將五步拳的內容與“叢林追逐”游戲原理二者有機融合,完成“步型追逐”游戲的設計。教師將班級學生劃分為兩組,一部分學生按照教師指令完成步型的變換,另一部分學生在所搭建的步型通道中,追逐學生。在此趣味游戲氛圍中,學生不僅可對五步拳技術動作加以練習,還可對學生身體靈活性、奔跑能力加以鍛煉。教師在武術教學過程中,借助游戲活動的設計,可實現對學生武術學習興趣的激發,幫助學生對于武術步型的意義加以理解,在游戲中強化技術動作,并在快樂的氛圍中得以鍛煉。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還可將不同民族英雄勵志故事向學生講述,促使學生可對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加以了解,激發學生對于武術文化的熱愛之情。學生在課堂游戲過程中還可對尚武崇德的武術文化內涵加以體會。
(二)營造良好教學氛圍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曾說“如果不存在愛勢必也不存在感情,如同池塘無水,池塘非塘,所以教育要立足于愛的角度展開。”因此,武術教學過程中,教師需重視對學生情感因素的充分調動,增進師生感情,實現融洽師生關系的構建。體育教師在小學武術教學過程中,需重視自身教學角色的轉變,教師可將主講便為主導,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至武術學習過程中,將自身潛能充分表現,張揚個性[3]。此外,教師應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對傳統的教學模式加以突破,走進學生,增進師生感情。教師在武術教學過程中可設計集體競賽活動,此也為增進師生情感交流的一項重要途徑。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可展開互相幫助及互相指導,在友愛的學習氛圍中對同伴之間的鼓勵、幫助加以感受。比賽過程中,學生可相互切磋,彌補自身所存在不足。在此過程中,學生除可對武術技術加以掌握外,還可增進師生及生生情誼,提高武術教學效果。
(三)豐富武術教學內容
武術學習過程中,豐富的刺激及新穎的教學內容為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借助靈活多變教學方式的應用實現學生注意力的吸引,對學生學習興趣加以激發。分析武術教學大綱中發現,教學內容多以青年拳、五步拳、武術操等內容為主,上述內容均為展開武術教學的基礎內容。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僅照搬教學大綱內容,將會使得學生武術學習興趣日漸弱化,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需重視教學內容的靈活穿插,豐富武術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武術操”此部分內容時,教師便可將武術的基本掌法、拳法及手法內容向學生講解,還可引導學生展開對抗性訓練活動,借此除可幫助學生了解基本教學內容外,還可實現對學生武術學習積極性的調動。
參考文獻:
[1]沙雅蓓.基于體育核心素養下的初中武術選項課分析與對策[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12):215-216.
[2]王瑩.淺析武術在學校體育教學中的發展與應用[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08):72+74.
[3]魏開源.體育教學中立德樹人的身體練習體驗載體——以初中武術技能學習為例[J].運動,2017(13):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