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振宇
摘? 要? 大學體育教學對大學生的身心發展會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其不單單能夠強身健體,還能夠對學生未來參加就業以及適應社會有所幫助。拓展訓練的引入有助于打造大學體育教育新格局,進而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 體育拓展訓練? 高校? 體育教學? 方案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7-031-01
新時期的大學體育教學屬于人才培養的核心渠道和手段,所以對大學生體育教學進行創新顯得迫在眉睫。拓展訓練,以教育學領域和心理學領域以及體育學領域的理論內容為依托,和學生未來發展需求相結合。運用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學會攻堅克難,增強身體素質和素質,助力其全面發展。所以將其應用于大學體育教學中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一、拓展訓練和大學體育教學之間的關系
拓展訓練主要是借助外界自然環境以及人工創設的環境等,通過設計多元化的體育活動,讓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過程中迸發潛能、提升綜合能力。拓展訓練基本目標由之前的單純體能訓練和生存訓練,向心理訓練和人格訓練以及管理訓練等方位過渡,其終極目標便是培養大學生形成“超越自己、鍛煉意志、適應社會、團隊協作”的良好品質。
大學體育教學的目標便是提升大學生身心健康水平及社會適應能力。通過介入拓展訓練教學模式,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會得到顯著提升,并且拓展訓練中所需要的綜合素質亦是大學體育教學所追求的。
二、體育拓展訓練引入大學體育教學的方案
(一)創新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決定著教學模式,唯有大學體育教師有效的創新教學理念,方可持續的推動大學體育教學工作變革。大學體育傳統教學法因為遭受應試教育影響,教學時“重成績、輕需求”的情況屢見不鮮,沒有將學生視為教學主體。新時期的大學體育教師,在教學理念上要做到與時俱進,秉承“以生為本”基本原則,并要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以學生需求為出發點。然后在此基礎上和教學內容相互結合起來去進行教學方法創新,以期不斷提升學生學習體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之潛能得以迸發、優勢得以彰顯、信心得以增強。
拓展訓練和大學體育教學二者的契合度較高,引入拓展訓練一定會全面促進大學生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高校應積極引導大學體育教師去轉變固化的教學思想,要不斷吸納新觀念、新想法,對拓展訓練項目進行深入性學術探討,鼓勵教師和教師之間積極互動、交流,使教師充分發揮自身想象力,由此才能切實強化大學體育教學效果,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夯實根基[1]。
(二)立足社會發展需求,打造滿足大學生發展需求的體育拓展項目
目前,已有的體育拓展項目絕大多數針對的都是企事業單位,面向大學生的體育拓展訓練經驗還極為匱乏。大學生體育教師務必要立足于學生學習特點和社會發展需求等,針對性地設計體育拓展項目內容,并要通過組織學術交流會活動去不斷求證,保證大學生的安全和最終體育教學成果。大學體育拓展訓練內容要和課本相契合,所訓練的形式要和大學生心理特征相符,訓練強度要適中,如此才能吸引更多學生參與,讓更多學生從中受益。
(三)優化評價體系
傳統大學體育教學評價體系考核的主要是大學生的體育學習成績,但是卻沒注重大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和學生的體驗感。將拓展訓練模式引入大學生體育教學中,期間一定要調整原有的評價體系,要適應大學體育新課改的要求。體育拓展訓練項目活動結束后,教師應要求每名學生表達自己的參與感受,談談自己有哪些收獲,教師要將其納為評價的重要一環,要求學生不單單要當堂課做表述,課后還要進行總結。教師要定期檢查考核,并計入平時成績中。在大學體育教學評價機構體系中,因為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均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對體育教師的考核也不能以成績論“英雄”,而是要將體育教師對體育課設計的實用性、學生的參與程度、體育教師教學的有效性、學生學習感受等要素囊括其中,進而綜合考核拓展訓練的教學成效。
(四)軟硬件建設
學校方面,需要持續加強對體育設施的投入力度,以此滿足豐富的教學方式。教師方面,需要充分展現出其想象力和創造力,按照現有條件去設計出滿足大學生發展需求的拓展訓練活動。除了考慮硬件設施保障外,還要基于大學生身心特點去考慮,因為大學生的就業方向基本定型,學生自己也有了一定的職業生涯規劃。大學體育教師需按照大學生專業性質、大學生以后的就業崗位特點設計體育拓展訓練內容,如此才能進一步滿足學生的發展所需[2]。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將拓展訓練引入當前的大學體育教學中不僅可以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還可以穩步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將上述二者相融合,要求體育教師務必要轉變思想、實事求是,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如此才能發揮出拓展訓練的優勢,助力學生全面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曹宏宏.高校體育拓展訓練課程開展現狀研究——以太原市高校為例[J].當代體育科技,2019(28):135-136.
[2]石帥.體育拓展訓練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價值與實踐[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9(01):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