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鵬
摘? 要? 高校是建設體育強國不可或缺的主體之一,也是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為我國競技體育發展培養了諸多人才,使我國可以在眾多國際賽事中取得優異成績。長期以來,我國運動員文化教育缺失問題一直未得到解決,運動員文化教育工作存在著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順,監督、保障機制不健全,以及對運動員文化教育重視不足,訓練與學習時間分配不合理等問題。基于此,本文主要針對高校競技體育人才培養過程中關于文化教育方面出現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 高校? 競技體育人才培養? 文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7-060-01
一、我國高校文化教育與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現狀
(一)學訓矛盾
在高校中進行培養的競技體育人才目標到底是學生運動員還是運動員學生始終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高校運動員既要面對繁重的訓練任務、不定期的參加體育賽事,還要進行日常文化課程的學習。在進行訓練后,這些學生很少還有多余的精力去學習文化知識,加上他們的文化基礎薄弱,沒有很好的學習習慣,長久以來就導致了對文化知識學習的輕視。
(二)政策制定和競賽管理制度不明確
部分高校為提高學校聲譽盲目參加大量比賽,這就導致會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在訓練和比賽上,也就直接影響了學生們進行文化學習的時間。學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也出臺了一些相關規定,如對獲取優異運動成績的學生在最終文化成績上進行補償,或降低文化成績評判標準。這種方法雖然解決了學生最后的成績問題,但學生并沒有真正掌握應有的知識。
(三)教育理念的背離
培養競技體育人才也是育人的過程,育人是培養完整的人。但是,如今唯成績論、唯金牌論的理念還是深入人心。目前,多數高校對于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還是以運動成績為重,認為成績是最終的衡量標準。這種理念由上而下影響著所有人,從根上對體育人才培養埋下了隱患,長此以來無論是領導者、教練員、運動員都默默認同了這種畸形的教育,忽視了對每個人個性、生活、生存技能的培養。
二、高校文化教育與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的對策
(一)加強文化學習
為提高文化教育在高校競技體育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比重,建議在學習與訓練之間把握平衡。針對學訓矛盾的時間因素,學校層面應該加強對運動員的管理,從學習、訓練以及日常管理上來為學生科學分配時間,確保運動員能夠和普通大學生一樣完成自己學業,同時通過自身艱苦卓絕的訓練來完成競技運動任務[1]。同時,高校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需要對普通學生和運動員在文化程度上差異進行正視,需要采取一種因材施教的方式開展針對性教學。例如,開設針對學生運動員的文化課課程,同時為了激勵運動員更好地在訓練之余投入學習中,充分利用閑余時間,高校可以設立出相關的獎學金,給一些學習成績優異并且學習刻苦的運動員以獎勵。通過這一系列管理措施,來為學訓矛盾的緩和提供環境條件。
(二)合理安排賽事
競賽管理方面,需要學校以及相關部門共同改進,教育部門要完善加強高校高水平運動員文化教育相關政策,通過學分制、延長學制、個性化授課、補課等方式,在不降低學業標準要求、確保教育教學質量的前提下,為優秀運動員完成學業創造條件。賽事安排要遵循教育規律,特別是基礎教育階段要盡可能安排在寒暑假和節假日[2]。只有提高訓練效率效益,減少訓練時間,合理安排賽事,才能為運動員的文化學習留出更多時間,使運動訓練和文化教育兩者之間能形成一個平衡。學校方面,不要盲目參加比賽,要提高運動訓練的科學化程度,不能以消耗大量時間作為運動訓練的保證,而是要注重質量和效率。提高科學訓練水平,教練員的科技素養和訓練科技保障是關鍵。
(三)樹立正確的成績觀[3]
教育理念的改變不在一朝一夕,而是要循序漸進,在過程中發掘更有效地解決辦法。學校、教練、家長以及學生運動員應樹立起正確的訓練觀、學習觀。一味追求運動成績得來的只是暫時的優秀,并不能確保他們在未來繼續成功,所以學校、教練、家長和學生運動員自身應該提高對文化知識的認知程度,了解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身教重于言教,教練員、教師是競技教育活動的具體實施者,對競技體育文化素養的提升具有無法代替的作用。所以,做好高校競技體育教練員文化素養的提升工作十分重要。抓住文化知識的學習是對學生自己負責,也是為學生未來負責。
三、結語
探究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現有的問題,正確面對錯誤,積極做出應對,是為了體育人的現在與未來,為了我們競技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這不但需要我們自身的努力,更需要社會力量的支持,相信未來我國的競技體育事業必將更加成功!
參考文獻:
[1]石坤林.造成高校運動員學訓矛盾的主要因素及對策[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0(13):140-141.
[2]王凱珍,潘志琛,劉海元,等.深化“體教結合”構建運動員文化教育新體系[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21(02):129-133+137.
[3]秦露.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中的學訓矛盾分析.南京:南京體育學院,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