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職業技術學院 周鑫
產教融合是高職院校的主要特色,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20條”),提出職業院校應當根據自身特點和人才培養需要,主動與具備條件的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開展合作,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訓結合,健全多元化辦學格局,推動企業深度參與協同育人[1]。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要求和必由之路,探索服務區域經濟的高職電子商務專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嘉興職業技術學院電子商務專業于2002年正式招生,2003年被我院確定為重點建設專業,2009年為省示范重點建設專業,同年被立項為省級特色專業。嘉興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嘉興地區唯一一所公辦高職院校,且唯一開設電子商務專業的院校,承擔了嘉興地區大部分電子商務人才培養的重擔。但近年來,我校電子商務發展落后于省內其他高職院校,根據對企業的走訪調研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企業對電商人才需求旺盛,但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匹配度有待提高。嘉興地處長三角地區,電子商務行業比較成熟,根據專業教師對區域企業的走訪調查發現,企業對電商人才需求較大,尤其是運營、客服人才,同時電子商務行業發展迅速。比如近年來企業對直播、短視頻人才需求較大,學校所授內容有一定滯后性,不能及時跟上時代變化,學生畢業后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才能上崗,不利于公司業務順利開展。
第二,電商專業與企業大多是短期合作,深入的長期合作較少。我校電商專業與五芳齋、真真老老等本土企業合作歷史悠久,但是由于五芳齋、真真老老等企業的產品季節性較強,大多是基于端午節、“雙十一”等大促期間的短期合作,長期深入合作的較少,導致合作的延續性較差,不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入推進。
第三,嘉興地處平原,農業是嘉興的重要產業之一,但目前電子商務專業服務農業農村的力度不夠。嘉興地處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地,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美譽,是浙江省糧、油、畜、繭、魚的重要產業。嘉興職業技術學院的前身是嘉興農校,但目前由于師資引進、招生就業等方面綜合因素的影響,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從事農業相關行業的比例仍然較低。
嘉興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嘉興地區唯一的一所公辦高職院校,且是唯一一所開設電子商務專業的院校,電子商務人才培養責任重大。但據2020年浙江省考試評估院調查數據,電子商務學生就業的專業相關度是65%,就業滿意度73%,位于學校末位,說明電子商務專業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授課方式等都需要進行大的變革。因此必須結合嘉興本地企業需求,改革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模式。根據不同企業的需要開展不同的合作模式,并且根據企業需要改革課程及教材體系,實現學校和企業深度合作,提升學生就業能力,達到服務區域經濟的目的。
服務區域經濟的高職電子商務專業“一二三四五”人才培養模式是基于嘉興地區區域經濟的特點及嘉興職業技術學院電子商務專業現狀提出的,“一二三四五”人才培養模式指:一個引領、兩種合作、三項改革、四方共育、五維融合。“一個引領”是指在“紅船精神”的引領下,進行服務區域經濟的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兩種合作”是指根據企業的規模與性質采取不同的合作方式,與大企業進行學徒制班合作,與中小企業進行協會制共培共育;“三項改革”是根據企業需求情況,對電子商務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進行改革,依托企業生產實踐對課程內容進行改革,依托校企合作對教材進行改革;“四方共育”是指調動政府、企業、行業、學校四方面的力量,四方協同共育人才;“五維融合”是指課程內容的理論與實踐相融合,教學與生產相融合,學生與學徒相融合,教室與工廠相融合,教師與師傅相融合。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電子商務專業“一二三四五”人才培養模式
“一個引領”是指在“紅船精神”的引領下,進行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的培養。嘉興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也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提煉概括的“紅船精神”的發源地,嘉興職業技術學院作為紅船旁的高校,更應該將“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融入課程、融入專業實踐中。“紅船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之源,也是中國青年獻身中國革命的象征。中共一大代表就是一群青年人,平均年齡只有28歲,從一葉紅船出發,帶領中華民族從民族獨立走向繁榮富強。在我國從脫貧攻堅邁入鄉村振興新階段的歷史節點,電子商務專業學生應當以“紅船精神”為指引,擔負起新時代的歷史責任,發揮青年人的擔當和自身專業優勢,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這是最好的課程思政的方式。
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是國家精準幫扶的一大政策,嘉興地處東部地區,對口支援的地區包括四川、青海、云南等地,為助力對口支援地區擺脫貧困,邁入鄉村振興的新階段,嘉業職業技術學院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在《直播運營》課程中攝入對口支援地區的產品,如青海枸杞、云南咖啡等產品,在直播實訓中為對口支援地區產品進行直播帶貨并取得了不錯的銷量,無愧紅船旁學子的使命與擔當。
“兩種合作”是指根據企業實際情況開展不同的合作模式,與大企業合作開設學徒制班,與中小企業開展協會制共培共育。嘉興地區電子商務企業眾多,但是企業規模大小不一,規模比較大的如五芳齋、聚水潭。更多的是規模一般的中小企業,因此電商專業應該根據企業規模及特點開展不同的合作模式,比如和規模較大、人才需求較大、全年需求比較穩定的聚水潭開展現代學徒制班合作,為聚水潭培養針對性的人才。
而對于中小企業,可以基于電子商務行業協會、電子商務行業促進會開展協會制共培共育的合作,比如目前電商行業對主播需求比較旺盛,但是每個企業的需求量比較小,可以基于直播方向為各企業進行人才輸送,平時課程授課可以由電子商務行業協會作為紐帶,協調各企業共同承擔,之后便安排學生進入不同企業跟崗實習、頂崗實習。尤其嘉興地處平原,農業相關的產業占有一定比例,當下我國邁入鄉村振興的新階段,2021年6月嘉興職業技術學院又成功入選農業農村部、教育部聯合發布的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推介名單。嘉業職業技術學院電子商務專業更應該發揮專業優勢,依托協會制共培共育的方式,為農業企業培養電子商務人才。
“三項改革”是指對電子商務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進行改革,依托企業生產實踐對課程內容進行改革,依托校企合作對教材進行改革。電子商務專業發展迅猛,幾乎每一項新技術、新平臺的誕生都伴隨著電子商務的身影,從淘寶、京東到后來的拼多多、抖音,從圖片形式到視頻形式再到直播形式,電子商務的發展瞬息萬變,因此學校需要根據行業發展情況實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與時俱進,才能跟上企業的步伐,培養出的人才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比如目前嘉興本地企業急缺短視頻、直播人才,專業應該調整發展方向,加大短視頻、直播相關課程和專業實踐。
對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實踐操作能力非常重要,畢業后大多數同學從事的也是相對實踐性較強、操作性較強的工作,因此在課程中一定要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大實踐課程力度,與本地企業需求相結合,開設滿足企業需要的實踐課程。嘉興本地企業由于產品特殊性,在端午節、中秋節需求量較大,因此可以在端午節、中秋節開設學生實踐項目,學校也一直在這樣做,這種習慣也需要繼續保持。此外課程也可以依托企業真實的生產需求,根據企業需求設置實踐教學內容,比如開設文案寫作實訓、直播實訓、短視頻實訓、美工實訓等項目,如《文案寫作與策劃》課程可以依托企業的公眾號運營、短視頻運營的需求,讓學生結合企業實際情況進行文案內容學習與創作,然后交給企業導師點評和審核,好的內容可以為企業所用,相對較弱的內容可以由企業導師給出修改意見;同樣《短視頻編輯與制作》《直播運營》等課程也可以依托企業生產實踐進行。
由于電子商務專業更新很快,因此教材也需要實時更新。可以依托校企合作單位,結合企業生產實踐編寫教材,融入學校教師和企業導師的雙重智慧,為學生提供更有價值的教材參考。
“四方共育”是指政府、企業、行業、學校協同合作,以政、校、行、企共贏為基礎進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主動對接區域經濟發展[2]。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為高職院校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資源,高職院校可以借力企業解決資金、場地、實踐教學資源不足等問題[3],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專業知識與實踐操作能力,從而增強學生的競爭優勢;行業協會也可以發揮中間力量,真正起到統籌協調的作用;學校根據企業需求培養人才,企業相應地可以減少人才招聘及培養成本,建立可持續使用的人才資源庫。因此,四方協作、共同育人是電子商務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四方協同、共同育人,發揮政府的主導性作用和學校的主體性作用,調動行業企業的積極性,提高學校學生的就業水平,提升學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要。
“五維融合”指理論與實踐相融合、教學與生產相融合[4]、學生與學徒相融合、教室與工廠相融合、教師與師傅相融合。“五維融合”是構建校企合作“命運共同體”的具體體現,學生既要掌握理論內容,又要將理論融入實踐中;教師的教學過程,也是與企業的生產實踐相融合的過程;學生具有雙重角色,既是在校的學生,也是企業的學徒;企業的工廠也可以作為授課的教室;企業的師傅也可以是授課的教師,從授課對象、授課方式、授課地點、授課教師等方面全面實現學校和企業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