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正杰
摘 ? 要:淮河流域地處我國東中部南北氣候過渡帶,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是傳統農業生產基地;礦產資源儲量豐富,人口密度大,市場潛力大,發展現代產業條件得天獨厚;文化傳承悠久,歷史人文薈萃,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诖耍瑢春由鷳B經濟帶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全面系統調查與分析沿淮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困境,并為淮河經濟帶建設,為推進淮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培育我國經濟發展新支撐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淮河生態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26-0038-03
淮河流域地處我國東中部南北氣候過渡帶,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是傳統農業生產基地。礦產資源儲量豐富,人口密度大,市場潛力大。發展現代產業條件得天獨厚,文化傳承悠久歷史人文薈萃,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也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轉型發展的戰略腹地,中西部地區重要的出海大通道,面向日韓和太平洋開放合作的前沿地帶。設立淮河生態經濟帶,有利于建設淮河生態文明示范帶,有利于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先行帶,有利于形成內河經濟協調發展試驗帶,有利于打造東中部互動合作發展帶。
一、淮河生態經濟帶的發展基礎分析
(一)區位條件優越
淮河生態經濟帶介于長江與黃河之間,瀕臨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是我國溝通南北、連接東西的重要區域,是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發格局中的重要戰略要地。該區域內陸路交通發達,京滬、京九、京廣、隴海等國家骨干鐵路、公路通道穿越而過,是國家重要的交通走廊;水系密布、縱橫交錯,其中京杭大運河、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是國家重要的水上運輸通道?;春由鷳B經濟帶承東啟西、接南濟北、通江達海,區位條件極為優越。
(二)自然資源優良
淮河生態經濟帶內平原面積廣闊,氣候、土地、水資源等條件較為優越,適宜發展農業生產,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也是棉花、油料、水果、蔬菜的重要產區之一,關乎我國的糧食安全戰略。該區域內湖泊眾多、水面廣闊,為發展水產養殖業提供了理想條件;生物資源豐富,發展畜牧業潛力巨大;礦產資源豐富、品種繁多,其中分布廣泛、儲量豐富、開采利用價值高的礦產資源有煤、鐵、鉬、巖鹽、天然堿、石英石、凹凸棒石黏土、石灰巖、大理石、石膏等。
(三)發展潛能巨大
淮河兩岸是我國典型的傳統農區和華夏文明積淀深厚的地區,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淮河生態經濟帶具備吸引產業轉移的優越條件,經濟發展的資源約束相對較小,對人口和產業承載能力強,發展空間巨大。該區域內產業門類較為齊全,煤炭、電力、汽車、化工、建材、食品、輕紡等產業基礎較好,IT、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現代裝備制造等一批新興產業迅速崛起。近年來,淮河生態經濟帶積極搶抓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戰略機遇,加快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吸引大批投資項目落戶,經濟增速明顯加快,經濟總量成倍增長,工業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二、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環境污染依然形勢嚴峻,生態保護亟待加強
淮河生態經濟帶內水環境污染嚴重,水土流失嚴重,地質災害頻發,湖泊、濕地生態功能退化。該區域內水生生物多樣性指數持續下降,多種珍稀物種瀕臨滅絕。河湖徑流季節性變化大,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高,生態用水被擠占,有水無流或河湖干涸萎縮的現象突出,水生態系統破壞嚴重。工業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問題較為突出,部分地區重金屬污染較重,給淮河生態經濟帶環境治理帶來嚴重壓力。生態環境保護與監控體系尚不完備,生態監控能力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二)淮河防洪能力相對不足,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
由于淮河生態經濟帶獨特的自然條件,局部水旱災害屢見不鮮,“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現象時有發生。該區域內水資源總量少,人均水資源量不足,70%左右的徑流集中在汛期6—9月份,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和變化劇烈。該區域水資源短缺的問題突出,多年平均缺水量達51億立方米,缺水率達8.6%,特別是皖北地區,缺水狀況尤為嚴重。淮河防洪能力相對不足,淮河上游攔蓄能力不足,防洪設施僅達十年一遇標準;中游行洪不暢,行蓄洪區安全問題尤為突出,特別是遇中小洪水行洪能力不足,汛期高水位持續時間長,防汛壓力大,同時行蓄洪區人口多,區內群眾安全居住問題尚未得到解決,難以及時啟用應急預案;下游出路不暢,洪澤湖防洪標準尚達不到《防洪標準》確定的300年一遇標準,影響中游洪水下泄。
(三)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增長方式比較粗放
淮河生態經濟帶經濟總體發展水平較低,除淮安、鹽城、徐州、揚州、泰州等中等城市之外,其他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特別是阜陽、六安、亳州、宿州、周口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下。該區域內現代產業體系不健全,現有產業大多處于價值鏈中低端,尚處于以要素和投資驅動力為主的階段,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較少,綜合競爭能力不強。勞動力、土地、能源等要素供給趨緊,生態環境約束不斷強化,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面臨新的挑戰和壓力。
(四)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城鎮化水平普遍低下
淮河生態經濟帶所含區域遠離各省發展重點,基礎設施建設總體投入不足,歷史欠賬較多,致使其發展相對滯后。沿淮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尚不健全,缺乏東西向的高速鐵路、城際軌道交通、高速公路連接上中下游。淮河黃金水道存在瓶頸制約,海河聯運尚沒有形成;中游航道含沙量較大,易出現航道梗阻現象;上游干線和支流航道等級偏低,不能適應流域經濟和水運發展的需要。沿淮港口建設基礎薄弱,缺乏直接出海港口,現代化航運服務能力不強,多式聯運發展滯后?;春由鷳B經濟帶城鎮化發展水平總體相對薄弱,淮南、淮安、鹽城、徐州、揚州、泰州等地區城鎮化率略高于全國水平,但駐馬店、宿州、周口、阜陽、亳州等地區城鎮化水平較低,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