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瑞
摘 ? 要:2004年7月1日頒布和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以下簡稱《行政許可法》),是公法建設發展歷程中一個重要的立法項目。它的面世對于維護我國經濟穩定發展、轉變政府職能以及營造健康良好的行政環境具有重大的積極意義。我國行政許可法律制度在現實運作中的一些具體做法尚可進一步完善,規定中的一些細節也有待商榷和探討,應按照黨中央依法治國理論加以改進和規范。
關鍵詞:行政許可制度;法律制度;措施
中圖分類號:D912.1 ? ?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26-0158-03
一、我國行政許可制度的問題分析
(一)行政許可監管機制不夠完善
監管對于行政許可制度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監管力度不夠大、監管機制不夠完善,就會導致一系列不良的影響[1]。從古至今,分權制衡思想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外國都被視為重要的社會治理原則,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行政許可還未形成完善的監管體系,缺乏對行政許可有效的檢查和監督,這一點可以體現在近年來備受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等一些造成較大影響的社會案件之中。因此可以看出,完善內外部監督機制使其有效運轉對于行政許可制度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行政許可實施主體的職權不夠明確
根據《行政許可法》的規定,對于管理公共事務職能,應盡可能在為了實現行政許可的“法定職權范圍之內”。但是,個別行政許可主體并不具有相應的法律權限。例如,南方某市于2015年組織開展了對部分行政部門及相關組織的“大掃除”并收獲成效,發現其中一些組織和部門并不在法定職權范圍之內。這次清理體現出行政許可制度對于實施主體的規定有待完善。
(三)行政許可的審查標準不夠清晰
《行政許可法》對于審查標準的規定,雖有條文作為解釋,但并不夠清晰,使其在現實操作中遇到一定的困難,同時對須明確的部分缺乏較準確的解釋。這種缺乏精細度的設置也引發了在學術或法律實踐中的討論。比如,《行政許可法》第34條中的法定條件是否指符合法律法規、規章的條件,甚至在現實適用中可能是一些部門制定的“相關規范性文件”等。此外,《行政許可法》的規定中出現不夠明晰的標識語,如“其他”、“相應”等等,使得所表述的法條規定內容模糊、不精準,也給法律適用、行政執法帶來一定的困惑。這些問題都有待于解決。
(四)行政許可實施程序不完善
一個健全的法律,如若使用任意的強勢程序來執行,則可能不會產生好的效果;反之亦然[2]。《行政許可法》有關規定實施程序的問題主要表現如下。一是行政主體在有關許可信息公布方式上欠缺廣泛性。比如,《行政許可法》規定了行政主體在辦公場所公布相關信息,這樣的公布方式較為機械,在現實生活中會出現一些申請人由于不可抗力的原因沒有及時了解信息而失去申請機會。二是行政許可在接受程序上有一些瑕疵。比如,接受行政主體的公民須接受為期五天的行政許可期限,對最后的期限臨界點會有一些懷疑的態度。從以上可以看出,我國在行政許可實施完善上的問題尚有待于進一步探討和研究。
二、完善行政許可法律制度的思考
在理論的架構上,法治應該包含雙重含義:既定的法律得到普遍的遵守適用與支持,而我們所遵守的法律本身應當是健全和完善的法律[3]。法治的實現應包括兩個方面:站在立法角度的方面來看,人們所遵循的法律是一部完善的良法。站在執法角度的方面來看,制定的法律應有普遍的群眾基礎。因此,基于彼此視角下人們應廣泛接受與遵守良法,我們更應遵循社會發展規律提出合理建議,并對此加以完善,從而實現其立法目的,保障好公民的合法權益。
(一)行政許可設立的完善
1.規范行政許可設定主體和形式
針對當前許可設定主體數量較大、行政審批標準不夠明確等問題,有部分學者認為,我們可以采取取消國務院進行臨時決定的形式,在地方以地方性法規的形式設定行政許可。這一假設雖有助于提升執法的效率方便管理,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部門和地方管理的關系、相互作用等因素,因此尚應研究。我們要采用合理視角規范行政許可設定主體和形式,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考量:一是明確許可設定權的程序;二是對行政許可的評價監督機制予以健全;三是明確“臨時性”與“及時性”等標準,使部分標準的模糊化減弱甚至消除。
2.限定行政許可設定的范圍
行政許可的范圍涉及到關乎公眾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4]。在某些領域由于涉及社會、公民的重大利益要嚴格審查,而某些領域應采取合理的方式如選擇其他的監管手段代替等。總之,限制許可設定范圍是要在保障個人權利與維護公共利益之間尋覓恰當的平衡,而這種平衡需要行政機關嚴格的遵守。例如,對于涉及食品安全、環境污染、土地劃撥等領域應加強許可管控。但在某些經濟領域可以適當減輕控制,這有利于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與空間,在這背后是我國多年以來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所形成的堅實保障。
3.完善行政許可設定程序
行政許可設定程序在強化提升的同時一定要做到合理合法。首先,行政許可的設定必須是民主的,行政機關應完善程序更充分地聽取群眾的意見建議。其次,行政許可的設定必須是有效的。行政許可要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才能更好實現其立法目的。一方面,行政機關應及時清理低效,以及與現實情況變動較大的行政許可事項;另一方面,行政機關須精簡調整行政審批事項的審批流程,各部門應高效協同推出一系列創新舉措[5]。近年來,我國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中逐步加快審批速度并使審批流程簡化,實行部門間并行審批和協同審批等多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比如,廣州、深圳等地區在行政審批方面通過不斷探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值得其他地區借鑒學習。此外,“一照一碼”“七證合一”等優秀制度紛紛在全國成功推行。正因為這些適應時代且高效便民的改革舉措,才促進了市場主體的增長態勢,達到了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