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金彪
摘 ? 要:由于仲裁自身存在著局限性,民商事仲裁活動應受到司法的監督已經是理論界與實務界的共識。仲裁的司法監督能夠更好地實現仲裁的程序正義。實踐中,最常見的司法監督方式就是對仲裁裁決的監督。現行《仲裁法》對仲裁裁決規定的兩種監督方式是撤銷仲裁裁決和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然而,撤銷仲裁裁決的司法審查采取的“雙軌制”標準,導致法律國內仲裁裁決與涉外仲裁裁決“區別對待”,不利于民眾對法的權威的信服。兩種司法監督的模式并存,在制度設計上有浪費司法資源的嫌疑。因此,有必要對仲裁裁決的司法監督機制進行必要的梳理,完善現行法律制度,以促進仲裁行業的健康、良性發展。
關鍵詞:仲裁程序;仲裁司法監督;仲裁裁決
中圖分類號:DF75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26-0155-03
一、仲裁裁決的司法監督之必要性
(一)仲裁裁決司法監督的哲學基礎
從實踐與認識的關系角度來審視仲裁活動,人的認識活動往往會受到主客觀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在認識事物本質的過程中會受到一定的阻礙。仲裁員作為仲裁活動的裁決者,在仲裁活動中認定事實和證據時必然也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主觀認識與客觀存在不一致的現象存在。現階段,隨著社會經濟關系的復雜多變,當事人之間的民商事關系也變得復雜多樣。很多商事活動都依賴互聯網科技。當復雜的糾紛出現時必然伴隨著新證據種類的出現,若仲裁員對于新證據的屬性認知存在障礙,必然導致法律適用的錯誤。通過對仲裁裁決的事后監督,可以糾正在仲裁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從而挽救當事人遭受的損失[1]。
(二)仲裁裁決司法監督的法律價值基礎
正義、效益和秩序是仲裁過程的價值目標。公正就是讓天平不倒向任何一方[2]。仲裁的每一個角色都渴望公正的實現。由于仲裁員獨有的道德性和倫理性[3],仲裁員欲做到公正、中立的角色,就要在宏觀層面做到兩點:第一,當事人在仲裁員面前平等適用法律,雙方在地位上和程序的對立上要平等。第二,仲裁員不僅依靠證據認定事實,亦要秉持良好的法的修養,發揮自由心證原則,最終做出公正裁決。公正價值也是仲裁申請人與被申請人希望或追求的結果。仲裁的當事人基于意思自治簽訂的仲裁協議,提交給雙方信任的仲裁機構去解決糾紛,希冀的結果就是通過公正的仲裁裁決使得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合理、合法地分配,以達到糾紛圓滿的解決。現行《仲裁法》第58條規定:對于仲裁員的不軌行為作為撤銷仲裁裁決的法定事由之一。民眾對仲裁員的職業倫理的最高要求就是對其要解決的糾紛能夠認真對待、公正裁決。我國仲裁機構和仲裁員數量多、分布較廣,其專業素質和職業素養參差不齊,人民一旦對仲裁員失去尊敬和信任,仲裁職業的生存就會受到危機[4],要盡可能規避這種風險的存在,司法給予必要的監督是現實基礎。
(三)仲裁裁決司法監督的法理基礎
正如孟德斯鳩所言:權力滋生腐敗,絕對的權力產生絕對的腐敗。仲裁權是一種強制性力量,能夠對仲裁程序的進程和糾紛的解決產生直接的影響[5]。權力需要受到監督是亙古不變的道理,要防止仲裁權濫用,保證仲裁裁決的正義,用司法權監督仲裁權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仲裁權的行使也離不開仲裁員的參與。我國仲裁機構眾多,不同地域的仲裁員素質參差不齊,仲裁員在認定事實適用法律過程中也易出現偏差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通過司法機關對仲裁權的運行以及仲裁員的仲裁行為予以監督是必要的。對仲裁權給予行政、司法監督,以保證仲裁程序之公正,尊重當事人之間的意思自治,有利于保障民商事活動的順利進行[6]。
(四)仲裁司法監督之現實考量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加深,經濟交往日益頻繁。然而,各種不正當競爭的手段及方法也是層出不窮,欲構建一種“出淤泥而不染”的仲裁糾紛解決程序也是難之又難[7]。無論是國內仲裁還是涉外仲裁的糾紛解決機制都會受到利益誘導。仲裁的裁判者在仲裁程序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仲裁程序中,仲裁者有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間,由于利益的引誘和權力的運作,很容易出現索賄受賄、徇私舞弊的情況,不公正的裁決極易出現,以至于損害仲裁的社會公信力和仲裁當事人之間的利益。作為代表國家權威的法院對仲裁的監督就包括對仲裁員不當行為的監督。
二、現階段我國仲裁裁決司法監督之不足
(一)撤銷仲裁裁決與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功能沖突
申請撤銷仲裁裁決是指,仲裁庭做出的仲裁裁決符合法定撤銷情形,當事人一方或雙方有權向仲裁委員會所在地中院申請撤銷該仲裁裁決。在我國現行規范法律中,法院撤銷仲裁裁決既包含國內仲裁裁決,也包含涉外仲裁裁決。我國《仲裁法》第58條、第59條、第70條明確規定了申請撤銷國內仲裁裁決和涉外仲裁裁決的條件。撤銷仲裁裁決的事由主要有三:第一,程序性問題。第二,證據問題。第三,仲裁員違反職業倫理之情形。該法律后果是對被撤銷的仲裁裁決的仲裁內容本身的效力否定,法院可以通知仲裁庭重新仲裁或者當事人尋求其他救濟途徑。
申請不予執行仲裁裁決是指,被申請執行人依據法定事由向人民法院申請不予執行生效的仲裁裁決。申請不予執行仲裁裁決也包含兩方面,一方面是申請不予執行國內仲裁裁決,另一方面是申請不予執行涉外仲裁裁決。主要規定裁現行《仲裁法》第63條、第70條,《民事訴訟法》第274條。其法律后果是,法院在執行程序中對仲裁裁決的執行力本身否定,不是對該裁決內容的否定。
筆者認為,申請不予執行仲裁裁決與撤銷仲裁裁決的立法宗旨具有一致性,均是通過事后的司法監督方式來糾正仲裁裁決,以保障仲裁程序的公正和保護當事人的利益。但二者卻在法理上沒有做好制度的銜接,導致司法資源的浪費。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制度的社會效果不如撤銷仲裁裁決的法律后果徹底。不予執行仲裁裁決是執行程序對仲裁裁決的執行力否定,當法院做出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裁定后,會出現原有的仲裁裁決存在“法律上有效,事實上無效”的尷尬局面[8]。二者司法監督方式的并存,也會導致仲裁的效率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