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夢嬌 張丁洋 張京晶 王鑫 張文鈞



摘 ? 要:在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的背景下,城鄉居民的養老保障成為關系民生的重要問題之一。2018年我國民政部就已將“時間銀行”納入全國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范圍,但從試點過程看,“時間銀行”本土化落實仍需探索與完善。基于684份問卷調查,剖析合肥市民對“時間銀行”的認識及參與意愿,運用隨機森林算法和logistic模型實證檢驗市民參與的影響因素。結果表明,時間銀行發展前景樂觀;時間銀行儲戶群體特征顯著;時間銀行各項制度有待完善。
關鍵詞:“時間銀行”;養老模式;城市居民意愿;合肥市
中圖分類號:D632.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26-0047-06
引言
隨著我國養老負擔日益加重,社會養老服務需求迅速增加。近年來,作為新型互助養老模式的“時間銀行”在上海、廣州、南京等一線城市有所發展,但推廣效果差強人意。對此,國內學者做了多方面的解釋。例如,耿敏(2018)認為,市民對志愿服務意識淡薄,抑制了志愿服務。沙亞·巴合提(2018)認為,只記錄服務時間和類型而忽視勞動強度和價值的記錄方法是不公平的,易引發“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季婷(2020)認為,志愿者參與志愿活動的動機復雜,缺乏有效的獎勵機制以及保障不完善都將淡化其參與積極性。張楚(2020)認為,網絡信息平臺建設不足,志愿數據缺乏有效保存和管理是“時間銀行”發展過程中的挑戰之一。
本文在分析影響養老模式選擇的基礎上,選取合肥市市民為對象,通過描述性統計方法初步分析研究對象特征,再基于隨機森林算法和logistic模型對市民“時間銀行”參與意愿及影響因素進行實證檢驗,找到重要且有顯著意義的因素,為推廣“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提供合理建議。
一、影響“時間銀行”養老模式選擇的理論分析
隨著養老隱性問題的顯性化,養老問題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現階段我國主要的養老模式有家庭養老、土地養老、社會保險養老,其中家庭養老的觀念深入人心。
人們對養老模式的選擇本質上是對養老服務的需求。需求由意愿和能力兩方面構成,因此,個人的參與意愿和經濟能力是影響養老模式選擇的重要因素。文化程度較高的老年人更易于接受新型養老模式,①比如,文化程度較高的老年人對“共享理念”接受較快,可能對相關互助型養老模式有著更高的寬容度。經濟社會地位通常與經濟水平和福利水平密不可分。老年人在經濟上的自我支持水平越高,養老服務的購買能力越強,對養老模式的選擇空間越大。社會地位則往往附帶著相關的福利,尤其是中國的醫療保障水平與職務級別掛鉤,在國家提供的正規醫療保障下,級別較高的老年人可能會降低醫療方面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需求,②從而影響養老模式的選擇。
社會習俗和個人的養老觀念對養老模式的選擇也有重要影響,人們對自己養老的理解和規劃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習俗。在長期的社會制度變革中,“養兒防老”、“父母在,不遠游”等傳統文化始終流淌在國人的血脈中,成為一代代國民傳承的精神紐帶,由此逐漸形成了許多被社會廣泛認可的行為規則。于是,長期以來子女在為老人提供經濟保障和照護服務等需求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①家庭成員三代同住比例下降表明子女和配偶等家庭成員所能提供的養老服務空間正在縮小。因此,研究代際關系、家庭結構及配偶是否健在等其他家庭結構因素對探究養老的選擇有重要意義。隨著社會觀念的改變,個人的養老需求也逐漸豐富多樣。首先,衰老和疾病等因素導致的日常生活不便或身體機能受損仍然是養老服務需求產生的根源,②年齡越大的老人身體機能衰老的可能性就越大,從而對身體照料和日常生活的服務需求就越大。同時,老年人自我實現的需求逐漸凸顯,這對老年人情感撫慰等心理需求的滿足提出了新的要求。
除此之外,任何一種新模式的普及都離不開積極的宣傳和引導。人們對新型養老模式認識得越到位,參與的程度就越高。同時,相關政策規定、法律約束、機構的規范程度等都是影響個體養老模式選擇的重要因素。
二、影響“時間銀行”養老模式選擇的變量選擇與統計
(一)參與“時間銀行”的影響因素變量選擇
根據以上理論分析,本文在參考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合肥市的實際情況,假設個人基本情況、個人對未來養老的預期以及個人對時間銀行的認知和接受情況這三部分的因素都對選擇時間銀行的意愿有影響。本文選擇以下變量分析合肥市民參與時間銀行的意愿,具體內容見表1。
在對市民的基本狀況研究時,主要使用文化水平、性別等因素,同時考慮到“時間銀行”與傳統養老模式在“養老支付”上的巨大差異,將養老收入來源這一重要因素納入量表。
(二)樣本數據檢驗與統計
本研究基于分層抽樣法和三階段隨機抽樣法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712份,覆蓋合肥市2區2縣,共計10個街道,最終回收有效問卷684份。根據SPSS檢驗結果發現,總量表的Cronbach系數在0.9—1之間時,說明量表的可信度非常好。根據Cronbach系數表的結果說明問卷分類合理,量表內在一致性高。問卷的效度檢驗通常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本文同樣借鑒此方法進行。樣本的KMO大于0.7,Bartlett球形檢驗P值小于0.05,可以進行因子分析。根據因子分析結果,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有11個,累計貢獻率為89.792%,且其余因子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貢獻率,因此,由這些因子制成的量表的問卷具有較高的結構效度。綜上可得,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進行后續分析。
在所有受訪者中,男、女性所占比例基本相同;受訪者年齡段大體集中在23—60歲;職業集中于企業員工;32%的受訪者為大專或大學本科學歷,12%的受訪者為小學及以下文化水平。家庭年收入在3萬元以下的被調查者占比較少,其他收入層次比例分布較平均;受訪者中城鎮居民、已婚人士占絕大部分;無子女的被調查者占比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