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 要】目的:探討心絞痛患者心內科心絞痛的臨床治療。方法:選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我院心內科的60例心絞痛患者作為本研究的主要分析對象,在此期間設立參照組和研究組兩個小組,將患者依據計算機隨機分組的方法,以每組30例均分至兩組,同時為了凸顯出本研究中治療方法的效果,對不同分組的患者應用不同的治療方式,以此完成對照研究,其中前者采用常規藥物治療,后者采用常規治療+氯吡格雷治療。上述治療方法實施后,需要詳細地記錄相關數據,尤其是患者接受治療后的臨床效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并對比兩組的實際情況。結果:記錄兩組治療效果后進行比較[參照組70.0%(21/30)比研究組93.33%(28/30)],以上數據后者有顯著優勢(P<0.05),差異和統計學意義明顯。參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高于研究組[6.67%(2/30)比0.0%(0/30)],該結果相比,研究組具有優勢,差異十分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心內科心絞痛患者的治療期間,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氯吡格雷能夠有效地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對治療效果的提高有著積極作用。
【關鍵詞】心絞痛;心內科;治療效果
在心內科疾病中,心絞痛較為常見,且屬于常見疾病,胸心口區陣發性和壓榨性疼痛是心絞痛急性發作的臨床癥狀,同時還會伴有其他癥狀,該病的發生于情緒波動較大及勞累過度有關,其發作時間較短,一般處于3min~5min之間。而且患者不同該病的發作情況不同,主要體現在發作頻率和時間方面。若患者病情不嚴重,該病發生后通過休息就能夠得到緩解,一旦病情嚴重,僅通過休息無法緩解,必須接受治療[1]。為了分析心絞痛的治療效果,本研究提出采用氯吡格雷的治療方法,其中部分患者接受該方法治療,另外一部分接受常規治療,以此完成對比分析,做出如下匯報。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我院心內科的60例心絞痛患者作為本研究的主要分析對象。期間將所有患者平均分配到不同的命名小組中,即研究組和參照組。患者年齡52歲~63歲,平均年齡(55.56±12.39)歲,以上資料具有可比意義。
1.2 方法
1.2.1 參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治療,首先選擇倍他樂克對患者進行治療,以此降低患者的心肌耗氧量。之后應用硝酸甘油進行治療,起到冠脈血管擴張的效果。同時給予患者阿司匹林治療,實現良好的抗凝。并囑咐患者保證充足的休息。
1.2.2 研究組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采用氯吡格雷進行治療,2次每天,劑量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治療時間為2周。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統計相關數據后進行比較。惡心、嘔吐是研究中的主要不良反應,記錄發生例數后,以該數據除以總人數獲取總發生率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不同方法治療后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
研究組治療后僅有2例無效,剩余均有效,治療有效率(93.33%);參照組治療后無效9例,有效率(70.0%);數據比較前者優(P<0.05),見表1。
2.2 不同方法治療后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臨床中將心肌過度缺氧和缺血引起的胸痛癥狀稱為心絞痛,該病在心內科較為常見,主要癥狀是胸痛和胸悶。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提高,而生活節奏、生活習慣的變化,導致心絞痛的發生率呈現出逐漸上升的趨勢。冠心病心絞痛是心內科心絞痛的主要形式,其主要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纖維帽出現破裂后,血栓形成所致。此外,心絞痛也會在無冠狀動脈癥狀群體中發生。一般情況下,極端天氣、飲食不當、劇烈運動及情緒波動較大的情況下,會導致心絞痛發生,3min~5min為發作時間,若患者的發作時間較長且超過15min,則說明患者的疾病超出心絞痛范圍[2]。心絞痛在一天中可能發作多次,一旦發作患者就會出現心律失常、心率加快和血壓升高的現象。臨床中應該選擇合理的方法及時進行治療。本研究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對研究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進行治療,結果顯示無論是不良反應發生率,還是治療效果,均優于參照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心內科心絞痛治療期間,僅采用常規方法雖然具有一定效果,但達不到理想目標,在此基礎上使用氯吡格雷,不僅提高了治療的安全性,還促進了臨床效果的提升,建議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曹國君,喬巖.冠心病心絞痛心內科規范治療臨床效果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20,8(28):172,198.
[2] 雷芬.心內科急性心絞痛患者臨床治療效果觀察[J].健康之路,2018,17(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