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是實施素質教育、落實教育目標的重要載體,是學生個性成長的重要階梯。科技教育活動的開展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把創新精神融入到校本課程建設中,把科技活動與素質教育實踐相結合,才能大力推動科技創新教育發展。
關鍵詞:科技教育;育人模式;創新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點。培養學生的創造發明能力,是教育的核心問題。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重點,也就是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人才。但是,在中小學校實際開展過程中還存在著不少的誤區和不足,下面結合工作實際,就如何才能在學校有效開展科技教育活動談一下幾點思考。
一.以課程為引領,促進學校育人模式的變革。
未來已來,科技創新、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影響著社會變革的方方面面,包括經濟方式,更包括教育模式。目前,科技創新教育在學校發展不均衡的現象較為突出,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沒有課程的引領,有位專家講過,“在傳統的學校里,我們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課堂教學改革上,但是如果我們僅僅關注課堂教學本身,那么我們的學生也大多在課堂教學這個小圈子里打轉,一個真正以學生為主體的學校,我們必須在一個更長的課程鏈上來思考怎么為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而設計。”課程才是一所學校的靈魂和競爭力,科技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2017年9月25日教育部頒布《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綱要明確提出,要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著力發展核心素養,特別是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強化科技教育、藝術、道德等方面的內在整合。科技教育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一個重要方面和活動形式。從目前來看,很多學校科技教育課程的建設還處在探索和構建階段,有些校長和老師對科技教育課程建設和科技活動的認知還存在一些誤區,零散的或單一的科技活動不能看作是完整的課程,課程的主陣地也不僅僅體現在一項活動中。那么如何構建適合學校發展的科技教育課程?我覺得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嘗試和開展。
1.在小學階段重“融合”。可以結合小學科學的課外實驗和拓展活動,利用綜合實踐活動的課時安排和項目要求來實現小學科學、綜合實踐活動的深度“融合”,這樣既解決了小學科學課外拓展的外延,又解決了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內容的空洞,便于操作,一舉兩得。兩門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的深度融合就是科技教育較為理想的的課程構架。
2.初高中階段重“整合”。初高中階段可以整合物理、化學、生物學科的探究性課題,形成探究序列,根據不同學生的的愛好特長,讓學生自主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在觀察、記錄和思考中,主動獲取知識,分析并解決問題,逐步形成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持之以恒的科學探究的各類研究性課題的“整合”的資料積累,也是科技教育課程的有效資源,并且會隨著不同年級、不同學生的探究需求及研究的廣度和深度而不斷豐富和升級。
相信,隨著以課程為引領的科技教育內容的不斷拓展和豐富,學校課程育人模式的變革也一定會隨之開花和結果。
3.靈活實施,實現課內課外有效“結合”。在初步規劃不斷完善科技教育課程的基礎上,要靈活實施,精準發力,除了利用好綜合實踐課程的必修課時,小學還可以與延時服務相結合,初高中可以與學校社團活動相結合,做好活動內容與形式的結合,提高活動課程的質量和效益。
二.建立健全科技教育工作機制,保障課程實施有效落實。
課程是靈魂,制度是保障,在著力構建課程的同時,科技教育的工作機制也要不斷完善,制度保障下的課程才會走得更遠。
1.學校要成立科技創新教育領導小組,學校要明確實施機構及人員、組織方式等,加強過程指導和管理,確保課程實施到位。要明確由副校長或教科室主任具體分管的指導小組,重點負責課程的構建及課時、資源的配置利用與協調,要組建科技創新教育輔導團隊,要有一支科學(理化生)、信息、技術、美術相結合的專兼職結合的經常性團隊和愛好科技的學科老師組建科技教育專職教研隊伍,做到日常活動常態化,大賽活動專題化,像開展教研活動一樣研究科技教育的課程與實施,保證課程實施的連續性和長期性。
2.要保證專兼職科技教師的培訓研修學習常態化,學校要積極支持教師、學生參加上級業務部門組織的各級培訓、競賽活動,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把握科技教育的前沿,定期舉辦科技節,為師生搭建展示的平臺。
3.制定合理、公平的評價機制。對在科技教育工作中做出貢獻和取得優異成績的師生要納入評價體系。教師要在工作量化、評優晉級等活動中享有與其他學科教師同等的待遇,學生的活動成果要記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三.明確目標,積極發揮科技教育課程實施的育人功能。
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不斷發展的動力。創新是國家競爭的核心,創新發展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國運所系。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創新發明人才更是國家教育發展的根本。
我們今天的科技教育課程就是教給學生創新思維的方法,創造發明的方法,讓學生學會創新思維的方法,擁有創新能力。全面提高中小學生的發明創造能力,提高中小學生科學素質。為高等學校輸送更多的具有創新能力的優秀學生,為未來的發展做好創造發明人才儲備,做好課程育人與育人模式的變革科技教育課程的育人功能功不可沒。
參考文獻:
1.《學校轉型——北京十一學校創新育人模式的探索》,李希貴,教育科學出版社 ?2014.2
2.《在項目研究中和學生一起成長》,霍益萍,周振平,科學普及出版社,2007.9
作者簡介:魏本剛,諸城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綜合實踐教研員,“山東省十大杰出科技教師”,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會員。指導學生項目連續六年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獎,60多項學生科技創新作品獲省獎,500多名學生獲得國家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