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要想實現學生的個性全面發展主要取決于教師是否具有較高的教育素養,并提出教師的教育素養主要包括熱愛學生,較強的專業素養,具有勞動能力和高的語言素養等。
關鍵詞:蘇霍姆林斯基;教師素養;教師;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時一位具有30多年的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家,被稱為“教師的教師”,他從自己的切身體驗中認識到,要教育好學生,教師必須具有較高的教育素養,因此,他長期致力于教師教育素養的研究的探索,取得了顯著成績。他的教師教育素養對今天的教師發展教育仍然有寶貴的借鑒價值。
一.蘇霍姆林斯基關于教師的素養
教師素養是指教師養成了教師之一所需的各種素養而進行的自覺、持續的修習涵養過程及其綜合發展水平。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工作的目的在于使每個青年男女都能在道德上、智力上、實際能力和心理上作好勞動的準備,發展個人的素質、意向和才能。”[1] 在現實中,我們過多強調了教育的目的是要為了孩子的個性全面發展,我們要如何對孩子進行各種教育以達到教育最終目的,但很少談論教師應該是什么樣的,我們要培養什么樣的教師,在這里,蘇霍姆林斯基認為 “多年的經驗向我們證明,有效地開展學生全面發展工作的一個最重要的條件,就是教師集體要有豐富多彩的智力生活,要有多樣化的興趣、廣闊的眼界、頑強的鉆研精神和對科學新事物的敏感性?!盵2] ?教師是學生智力生活的第一盞、也是最主要的一盞指路燈;是他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會他們尊重科學、文化和教育。他認為,教師教育的獨特之處在于為未來而工作,今天在孩子身上所培養起來的,要在幾年之后、甚至是幾十年之后才會成為一個成熟人的公民性、道德和精神面貌的因素??梢?,蘇霍姆林斯基對教師素養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他非常重視教師的素養,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力非常大,所以,要培養什么樣的學生,首先要讓教師成為這樣的人。他認為教師必備素養包括知識素養、能力素養和情意素養。
二.教師應該具備的素養
(一)情意素養
1.愛孩子
愛,是人們普遍存在著的一種心理需要。人們想得到別人的愛,又想愛別人,人的生活中充滿著愛的關系。一個好教師意味著什么?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一個好的教師首先要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想想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好人,善于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盵3] 愛學生不僅包括尊重學生、信任學生、關心學生、對學生寄予期望等多重含義,教師的愛是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和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前提。他還形象將教師愛學生作了比喻,“教師不愛學生,無異于歌手沒有嗓音,樂師沒有聽覺,畫家沒有色彩感?!盵4] 當教師無微不至關心、激勵學生時,學生就會對教師產生感情,進而尊敬教師,從而樂意聽從和接受教師的教育,努力把教師的要求化為行動。反之,如果教師對學生缺乏感情,態度冷漠,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會引起學生的厭惡和反感,形成“逆反心理”。 因此,作為教師首先必須熱愛學生,喜歡和學生呆在一起,用愛對待所有的學生,才能讓學生尊重愛護你。
2.信任孩子
“相信人,相信每一個孩子”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條。他認為只有相信人的人,才可能成為真正的教育能手,他認為只有當教育建立在相信孩子的基礎上時,它才會成為一種現實的力量。如果對孩子缺乏信心,不信任他,則全部教育智謀,一切教育和教學方法手段都將像紙牌搭小房子一樣定然倒塌。
“如果你懷疑某件事,你就直說,不要把疑團,特別是對孩子的不信任放在心里,對教師來說是一種十分有害的負擔?!盵5] 他說,由于戰爭給孩子們帶來了極大的不幸,他們懷有戒心,不相信人,有些孩子還懷有怨恨情緒,而教師們只有懷著人道精神才能克服這些困難,即教師當面臨這些孩子的時候,仍然抱有相信孩子本質是一個孩子時,給予他們幫助,那么就能改變孩子身上不好的行為。
(二)能力素養
1.勞動技能
蘇霍姆林斯基主張讓學生動手實踐,在體驗中學習,他提倡學校要開展豐富多彩的興趣小組活動,所以教師要具備多方面的勞動技能,這也是一名教師必備的基本素質。他說:“一個好教師要精通某些勞動技能,并且是這項工作的能手。十分重要的是,學校里要有出色的園藝家,有醉心于機器的人,有電工技術專家,有細木工,有喜歡教學實驗園地作業的植物栽培家。一所好學校里,每個教師都應當有從事某些勞動的熱情?!盵6] 在帕夫雷什中學,每一名教師都有自己領導的興趣小組,有的教師指導的興趣小組多大3、4個,包括文學、木工、電氣化、園藝、探險等,孩子在這些小組的學習中,實現了自我需求、自我發展,激發了學習欲望,確立奮斗目標。而教師也在教學相長中不斷充實、完善、提高自我,成為相應方面的專家、能手。
2.語言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教師的語言素養。他認為教師口中的語言是一個有力的工具,就像演奏家手中的樂器,畫家手中的顏料,雕刻家手中的刻刀和大理石一樣。沒有樂趣就沒有音樂,沒有顏料和畫筆就沒有繪畫,沒有大理石和刻刀就沒有雕塑,同樣,沒有活生生的、深入人心的動人語言就沒有學習,沒有教育。比如,在教學方面,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語言修養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起著決定性作用。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利用教學時間的重要條件。只有當教師具備了高度的語言素養,才能用語言勾畫出看到的以及不能直接看到的鮮明表象,并且在此基礎上形成清晰的概念,從而使學生能夠順利有形象思維轉化為抽象思維。
(三)知識素養
1.精通專業知識
“其次,一個好教師應該精通他所教的科目據以建立的那門科學,熱愛那門科學,并了解它的發展情況----最新的發現,正在進行的研究及最近取得的研究成果?!盵7] ?他認為,教師只有對本門學科的基礎知識十分精通,才能使他們在課堂上、在講授教材的過程中,可以不把注意的中心放在所教的知識上,而是放在學生身上,放在學生的腦力勞動、思維活動以及他們在腦力勞動中所遇到的困難上。教師越是熟練自如地掌握教材,他講課時的感情色彩就越鮮明,學生課后在教科書上花的時間就越少。
2.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
只有教師具備淵博的知識,才能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發掘學生的天資。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教師只局限于教科書,而不在乎孩子面前打開科學的視野,不指出哪些地方是尚未被研究的領域,從而引導孩子們用好奇的頭腦和勤勞的雙手去探索各種奧秘,那我們就只會使孩子們厭惡日復一日地消化知識的“份飯”,會使孩子們失去任何求知欲,扼殺他們智力上的素質和才能。教師的知識越多,他的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就越容易,他在學生和家長中的信譽就越高,孩子們就會把他當作知識之源而被他深深吸引,教師的知識越豐富,他越能開闊學生的科學視野,學生就會表現出探索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習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能手、藝術家和詩人。
3.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
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是教師進行教育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條件。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教師要使個懂得心理學和教育學的人,懂得并且能體會到缺乏教育科學知識,就無法做好孩子們的工作。”[8] 他認為,不掌握這些知識,教師在教育工作中就會像在黑夜里走路一樣,不掌握這些知識,就如同一個心臟病??漆t生不了解心臟的構造,眼科醫生不懂得研究和腦半球皮層的神經練習的最細微的機制一樣。因此,在實際工作中,他經常在校務委員的會議上介紹教育學家、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在教室休息室的“新書陳列架”上陳列教育學心理學書籍,讓教師去閱讀、思考和研究。此外,還在校內成立了一個“心理學研究小組”。
三.如何培養這種教師素養
(一)教師自我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特別重視讀書對培養教師教育素養的作用。他說:“真正的教師必是讀書愛好者,這是我校集體生活的一條金科玉律,而且意見成為傳統。一種熱愛書、尊重書、崇拜書的氣氛,乃是學校和教育工作的實質所在。”[9] 教師的全部素養的形成和提高,都跟讀書分不開,都要從書籍這個豐富的源泉中吸收養料。 教師若不讀書,若沒有在書海中的精神生活,那么提高他的教育技能的一切措施就都失去意義了。在帕夫雷什中學,圖書館藏書1.8萬冊,教師們的私人藏書有4.9萬冊,每個教師都定有幾種雜志和幾份報紙,教員室里設有陳列櫥,各種書籍和雜志彼此間還進行呼吸換閱,對某些書還開展集體討論,有時組織一些報告或專題報告會,介紹國家社會乃至全人類都在關心的重大問題,其中包括社會、政治、到的、教育、美學、自然科學等各方面的問題。
(二)教師集體教育
帕夫雷什中學里面的教師集體是一個志同道合的創造性友好群體,這個群體中每個人都為集體的創造作出個人貢獻;每個人借助于集體的創造性在精神上得到充實。學校每周會舉行一次關于教育與個性全面發展的某一方面的理論報告,每篇報告都建立在集體教育工作的事實基礎上,目的在于改進工作,報告后,教師們都要進行展開熱烈的討論,發表關于教育和教學改進辦法的想法和建議,由于爭論的中心都是兒童的前途,是兒童智力和道德上的發展,因此,這種研究討論會讓集體教育信念明確起來。當每個教師都日益深入地研究教育過程的細節和奧秘,分析自己的工作和學生的腦力勞動的時候,形象地說,集體里便燃燒起活躍的思想之火來,集體便共同努力為教育教學提出的種種問題尋找答案,這是學校生活中最有意義和不可缺少的事情,是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重要途徑。
(三)校長組織培訓
蘇霍姆林斯基對于新教師上任之前會進行一次無拘無束地談話,盡可能了解他是什么樣的人,做到對他的興趣、眼界和精神生活心中有數,“我們談雙方都很關心的話題,陳述自己的觀點和信念,這樣,總是可以清楚地了解這個人的生活中心是什么,是什么東西促使他產生了現身教育事業的念頭,受到最高評價的是那些既熱愛孩子又具有對科學問題的創造性志趣的教師?!盵9] 他認為新手教師需要了解學校的教育觀點和信念,只有當教師有了跟孩子們共同的精神生活,有了共同的智力興趣,勞動興趣和創造興趣的條件下,才能成為教育工作能手。接下來就是對新手教師的入職培訓,以菲利波夫教師為例子,校長會幫助他鉆研基本教育學著作,對所教科目的教科書進行教學論分析,幫護照他準備頭幾節的課,一起去聽其他教師的課和互相聽課, 在他上課的一段時期內,校長每天都會跟他討論和分析課程,分析他的問題和面臨的困難,給予指正和幫助。第二年、第三年還是如此,三年之后菲利波夫就能經常做報告,在討論會上提出教育問題,給教師們介紹工作經驗,參加區聯合教學小組的工作了。
參考文獻
[1] [2] [3] [5] [6] [7] [8] [9] [10] 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第2頁、25頁、21頁、09頁、22頁、21頁、22頁、28頁、60頁.
[4]蔡汀,王義高,祖晶主編.蘇霍姆林斯基選集(五卷本)第5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423.
[11] 董婷婷. 蘇霍姆林斯基教師教育思想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
[12] 倪壽英.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師成長觀及其現代啟示[D].蘇州大學,2008.
作者簡介:曾麗嬌(1995--)女,漢族,廣東省梅州人,教育史碩士,單位: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史專業,研究方向:西方教育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