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晶
隨著語文課改的深入和發展,語文課堂已有了很大的改變,但仍有許多語文課未擺脫一言堂,缺少讀書聲,或是缺少有目標、有指導的讀書,只是為了讀書而讀書。在課改形式下,教教材變成了用教材教,語文教師對教什么有決定權,而很多教師都浮于教材(文本)的表面,拓展成為語文教師的另一法寶,漫無目的的把課外教學資源引入課堂,學生看似收獲很多,但大多留于眼球,走馬觀花形式化,未走到學生心里和腦海里,失去了深入細品研讀文本、品讀語言的學習時機。學生在課堂上大量的閱讀,未能靜下心來細細體味,閱讀教學中沒有精讀不能稱為真正的閱讀,語文課也就失去了語文的味道。在此,我校提出“立足文本,深入課堂”的閱讀教學主題教研活動,就是為了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以文本為主,在文本中尋求契機,利用文本的深入學習,訓練和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文能力。把課堂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探究,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提升教學水平,讓教師教的有效,學生學的有效。
首先,在教師的備課上,充分立足文本和教材。在每節課學習目標的確立上,我們以教材、具體文本為依據。因為教材編寫者是依據《課程標準》來確定教材的編寫體例,根據編寫體例選擇文本組成教學單元,每個單元前編者都有“單元導讀”,起引領作用,一般為兩個方面內容:一是提示這組文章表現的主題,二是提示這組文章應該著重訓練哪些語言點。每篇課文前都有短小精悍“閱讀提示”或是創設情境;或是提出問題,引起學生對文本的思考;或是對重點提示,明確學習的目標;或是補充文本,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或是提示文本的情感,為理解文本搭建橋梁。因此,對學生不僅有導學的功能,對教師也具有導教的功能。最后關注每篇課文后的“研討與練習”則是研討和鞏固教學內容,有時也是教學的切入點。因此,作為語文教師首先要吃透文本。本次活動中,我們在備課確立學習目標時,先讀單元提示,了解編者對整個單元有怎樣的要求及培養學生何種能力,做到心中有數,并且結合每篇課文前的閱讀提示,來確立學習目標。《散步》一課,在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單元提示中確定主題為親情,每篇課文則是以作者自己的切身體驗,寫出了親情的豐富和多樣,引起我們的共鳴。學習要求: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積累語言和學習寫法;學習方法:運用圈點勾畫的讀書法;能力培養,提高朗讀水平。之后確立本課學習目標1.整體感知文章內容;2.在朗讀中,品味語言,感悟親情。第二課《大自然的語言》本課要特別注意體裁和在教材的位置,是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值得注意的是,本冊書第三單元和第四單元都是說明文單元,但略有不同。第三單元是事物說明文,其主題是認識建筑園林和名勝古跡,從而激起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學習本單元課文抓住特征來介紹事物,理清說明順序和了解常用的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第四單元是事理說明文,以科學為主題,來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科學方法。本單元主要培養學生默讀和篩選信息的能力;閱讀時,注意說明順序和方法。再次,根據“閱讀導讀”提示“閱讀本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的語言和清晰的條理把一門復雜的學科介紹清楚的”。從而得出本文學習的重點在語言和順序上,確立學習目標1.培養學生的默讀和篩選信息的能力;2.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
授課前,教師對教材細致的把握和深入的理解,確立了符合學生閱讀實際和切合《課標》的學習目標,上課時教師更易達成目標,在其過程中教師提升了讀教材、用教材教的能力。
其次,在設計教學環節和授課過程中,教師仍以文本為根本點,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深入文字文本,品讀出作者文字背后的東西。教師在此只是引導的作用,引導主體學生進入文本深思、品讀。只有學生讀懂文字,讀會意思,讀出感情才會把自身的情感、體驗投入到文本中去,才會形成生與作者、生與文本的對話,從而也會形成生與師的對話。只有在讀中交流,交流中收獲,在此過程中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互相合作交流,再進一步的深究,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課堂中有意識,有計劃,有目標的訓練、提高學生的語文各方面能力和語文素養。“立足文本,深入課堂”在課堂上的表現方式是學生的讀。葉圣陶曾說:“讀文章,寫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憑手寫,還要用嘴念。讀人家的東西念出來,比光用看容易吸收。”張志公也說:“一篇文章,讀出聲音來,讀出抑揚頓挫,語調神情來,比單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對文章的思想感情,領會得要透徹得多,從中受到的感染要強得多。”因此,教學活動中要充分給學生時間讀,而且盡量做到每一次是有要求的讀,有評價的讀,有指導的讀,有效果的讀。學生的讀不僅僅要讀出文字的表面意思,更要引導學生讀出文字背后的深層含義,讀出一種人文意義。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地位凸顯出來。在授課過程中要尊重學生閱讀文本后的個體回答,并相應地對其進行解讀,使文本進入多元性的解讀,讓課堂形成一種輕松、民主的氣氛。在多元自主的參與和個性經驗的分享之中,學生便可拓展自己的思維視野,在思想的沖撞中閃出屬于自己的智慧火花。《散步》一課中,學習環節一:讓學生復述課文,則培養學生的整體感知和概括能力,教師適時以記敘文六要素來指導學生全面的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學習環節二:則是設計一個發散性的問題“這是的一家人?”讓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得出自己的個人體驗,形成多元化的解讀,而且學生在讀中品出文字背后的意味,品中再讀,讀出作者自己的感情,再品再讀中投入自己的對文本的感情,從而得到升華。此時,教師適時進行朗讀指導,讀得好與不好是評價閱讀教學效果的關鍵之一。如:《散步》中教師預設品讀第3段,指導重讀關鍵詞“太遲,太遲了”、“總算”、“又熬”等詞,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感體驗的不同選擇不同的關鍵詞,做不同的處理,反復體悟,感受兒子對母親那說不出,道不明的深深的愛。讓學生們用自己的聲音展現出來,與同學們一起分享。學習環節三:真情評述,問題設計“假如你有一束花,你會送給這家人中的哪一位成員?為什么?”讓學生再次回到文本之中,理性的思考人物身上的閃光處,通過文本再塑人物形象,主題在無形中得以升華和頓悟。
語文課堂離不開文本,更離不開讀書,要使自己的課堂有語文的味道,則立足深入文本,在文本中尋求價值,追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