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龍義
【摘要】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促進學生建立正確的三觀極其重要。我們應該努力建設,為學生建造心靈的文化場,著力打造厚德、啟智、愛心、責任富有內涵的校園。
【關鍵詞】部編版;語文;德育;滲透方法
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學校教育也日益重視德育。《教學大綱》指出,語文學科教學的重要內容,包含了學生的德育。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學科,這一特質就決定了其與德育密不可分。而語文又是小學課程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科,有非常豐富的德育資源。因此我們教師要自覺的將德育與語文有機結合。將德育教育寓于語文教學之中,對學生造成積極的影響。這樣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對教師的要求
提高教師自身的道德修養才能更好的促進德育。教師是科學文化的傳遞者,同時也擔當塑造學生個性的角色。作為一名教師,自身的道德標準一定要高。現今的時代,是一個利益主體多元、價值取向多元、思想道德多元的社會。因此,不可避免的存在越來越多的考驗和誘惑。作為教師其道德行為可能會對學生產生一生的影響。因此,教師要適應教育的發展趨勢,要注重自身的道德建設。
二、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要以生為本
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德育教育具有促進作用,而在德育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的陪伴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需要我們老師,無論是在課堂教學,還是課下休息,都要做到關心、愛護、關懷我們的學生。讓他們和老師做朋友。教師應以良好的教養、廣博的知識和博大的胸懷去引導學生。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并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克服畏難的心理。也只有緊系師生心靈間,真摯的情感紐帶,學生才能時刻感受到老師對他的期待與關懷。從而使他們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取向。
三、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方法
1、依據德育的滲透性、依附性,潛移默化進行。德育與其他的學科相伴隨是必然的,因此語文教學與德育相結合是自然而然的,而且在形式和內容上具有優越性。小學語文承載著許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不懂就要問》當中贊揚了孫中山先生,勤學好問的精神;《富饒的西沙群島》以美麗、富饒的西沙群島為點,點線結合般為我們勾勒出祖國的壯美山河;《一塊奶酪》、《在牛肚子里旅行》、《掌聲》等,這幾篇課文傳遞的就是“愛護弱小、助人為樂、尊重他人”的美好道德品質。德育教育通過這些貼近兒童的文學作品,在語文課堂當中能得到很好的施展。德育并不是給人高不可攀、苦澀難懂的感覺,只需與通俗易懂的文章相結合,且遵照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循序漸進,就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增強自身道德修養。
2、情境教學中傳遞德育。語文學科中“熏陶感染、探究與合作、情境結合”等方法,能得到很好的運用。使德育從依賴語文知識的灌輸轉變為滲透,促使孩子們在主動學習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質,提高自身的道德認知。比如在《掌聲》一文中,英子因為身體殘疾而膽小自卑,總是一個人坐在墻角也不與人交流,最后因為“不明就里”的老師點她回答問題,同學們相應的給與掌聲鼓勵促使英子勇敢的邁出了第一步,開始認同自己。在教學過程中讓同學們體會英子的心理活動,體會那種因為“與眾不同”的自卑情緒,最后帶著學生探討掌聲的作用,引導學生自己去體會掌聲背后給與英子的力量。這就是在教學中教導學生要同情弱者、尊重他人、鼓勵他人。
四、善于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因子
部編版教材具有很高的德育價值,在文本閱讀、口語交際和寫作中找德育機會,從而多方位,進行德育,使之立體化、動態化。
1、在口語交際中進行德育教育。“言為心聲”內心想法借助語言得以表達,一個人的言語是其內心的外化。在口語交際中進行德育是最為直接的體現,部編版的教材每一單元都存在“口語交際”,這為道德教育提供了語言交流的平臺。因此需要我們教師進行挖掘,三年級的孩子大多數還沒辦法管理自己,當老師提問就會七嘴八舌的說起來,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進行德育引導,讓學生能耐心的傾聽別人的觀點,學會尊重他人,從而實現德育的目的。在德育的過程中,教師要時刻注意學生的觀點,對于與德育教育有偏差的那些孩子要及時進行引導、糾正。
2、在閱讀教學中進行德育。閱讀教育是德育的主要陣地之一,閱讀主要是促進學生的理解能力的培養,進而對事物的思考。伴隨著思考的產生,德育也就隨之呈現。語文的教育思想可以分為以下幾點:熱愛祖國、發現大自然的美、對他人的關愛、做一個勇敢且善良的人。如果在我們教育教學中,能夠引導學生在這些情感上進行探索和思考,那么德育工作也就促成了。這種情感能給學生心靈上的觸動,感悟到文章的內在情感態度價值,并能將這種情感態度內化、吸收。
3、在寫作教學中進行德育。畫家用畫筆來描繪世界給人以觸動,作家則是用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文章能反映一個人的道德情操,同時,也是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場地。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影響文章好壞的決定性因素,在作文教學中應該讓學生明白,健康、積極、樂觀向上的中心思想才能寫出好的文章。寫作前,教師要對寫作的題材選擇、主題表達給予一定的指導。使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能站在正確的立場上進行表達,促進德育。
語文的教育活動存在著德育的價值,德育也幾乎伴隨著語文學習的整個過程。在語文教育中滲透德育,能使學生在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也能陶冶情操,使其人格得到升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毛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4.
[2] 毛家瑞,孫孔懿.素質教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 房文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