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復習“古代詩歌閱讀”專題之前,筆者對所教班級學生的學情做了細致而深入的調查,從而制定了該專題的有針對性的備考策略——“一能三維六元”模式。本文將從學情分析、閱讀策略和課例分析三個板塊談談筆者的操作思路。
關鍵詞:一能;三維;六元;課例
“古代詩歌閱讀”一直是備考復習專題中的“硬骨頭”,步入到高三,進入該專題復習之前,筆者對所教的兩個班九十四名學生做了詳細的調查研究。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我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得分情況、問卷調查、基礎自查、典題作答——對學情進行分析。通過各種調查不難發現學生古代詩歌閱讀水平雖呈螺旋式上升,但仍面臨重重困難。半數以上學生主觀上比較重視古詩閱讀,但客觀上僅有10%的學生堅持積累。學生在該板塊所用時間精力較少。通過調查問卷發現學生得分未達預期的原因、復習中遇到的困惑、希望得到的幫助,提問方式不同,但學生都回答都指向了這幾個關鍵詞:讀懂,審準,答明。通過得分和問卷分析,學生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共性問題:閱讀時間精力少、讀不懂詩語詩心、審不準命題用意、答不明邏輯層次。
一維:讀懂原作者
一維讀懂,即與原作者對話,這是賞析的基礎,是詩歌復習的總原則。我們可以從一元詩語、二元詩心兩個角度解讀讀懂原作者。
一、一元詩語,即讀懂詩歌的字面意思,讀懂詩語的基礎是學生對文言詞匯、文化常識、意象典故的積累量以及其輸出的能力,高中三年應該打整體戰,引導學生分類整理并形成筆記,只有量的積累才能達到質的飛躍。在高一高二詩語的積累工作上,高三實戰應引領學生走入詩語的內部結構——改變詞性、錯綜、省略、反問。如2017年全國二卷蘇軾《送子由使契丹》: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遠適更沾巾。
不辭驛騎凌風雪,要使天驕識鳳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應夢武林春。
單于若問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那因遠適更沾巾”,只有懂得反問詞“那”的意思為“難道、怎么”,才能讀懂詩語,整句詩意為“不會因為子由到契丹去而作兒女之態落淚傷悲。”
二、二元詩心,即讀懂詩歌的觀點態度情感。如2020年全國二卷陸龜蒙的《奉和襲美抱疾杜門見寄次韻》:
雖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詩。
因吟郢岸百畝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棲野鶴籠寬使織,施山僧飯別教炊。
但醫沈約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滿枝。
第15題“請簡要概括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直接考察學生對話二元詩心的能力。
二維:悟透命題者
二維悟透,即與命題者對話。要引導學生從三元淺水和四元潛水兩個角度對話命題者:
一、三元淺水,對話淺水,不僅僅是對命題語言的理解,更是引導學生對常規命題語言的關注和掌握。
二、四元潛水,對話潛水,引導學生對非常規命題語言的關注和掌握。學生不僅要在命題語言的淺水區游弋,更要潛入命題語言的深水區。深水區,這里指那些去模板化、去套路化的命題語言。如2015年全國二卷韓偓的《殘春旅舍》:
旅舍殘春宿雨晴,恍然心地憶咸京。
樹頭蜂抱花須落,池面魚吹柳絮行。
禪伏詩魔歸凈域,酒沖愁陣出奇兵。
兩梁免被塵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第8題:古人認為這首詩的頷聯“乃晚唐巧句”,請指出這一聯巧在哪里,并簡要賞析。命題者引用前人或詩意或雋永的文藝性評論作為定向賞析點,需要關注“晚唐”及“巧”對其進行賞析。
三維:答明閱卷者
三維答明,即與閱卷者對話。其實,在讀懂和悟透的基礎之上,答明已水到渠成,我們要引領學生從五元理清和六元寫清的角度對話閱卷者。
一、五元理清,即要求意在筆先,用心構思,理清答題邏輯,做到闡釋時有理有據、條理清晰。
二、六元寫清,即讀懂、悟透、理清的綜合呈現,規范學生做到卷面整潔、條理清晰、邏輯合理。
當然“答明”是一場持久戰,需要學生在“我的答案”與“標準答案”之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接下來,我將以課例的形式展現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話二元詩心和四元潛水的策略。
當然,學生古詩文閱讀能力的提升絕非一朝一夕的功夫,高中三年應該打整體戰,而不是高三才來突擊該板塊。高三對某一個板塊的復習,是對高一高二這一板塊知識的重構,不是建構,建構這個詞是從無到有,而重構是在高一高二兩年積累的基礎再次整合。所以我覺得高中三年詩歌板塊打的是整體戰。
高一,指導學生讀懂:以教材古詩單元為藍本,通過課本里的名家名篇,夯實古代詩歌基礎知識;高二:引導學生悟透:擴展閱讀《唐宋詩詞鑒賞》89首作品,《古詩指津》72首作品,按題材組合,披文入情,整理詩歌鑒賞題型;高三:夯實鞏固高一的讀懂及高二的悟透,并訓練學生答明,一定以高考真題為突破口。
高三專題復習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重構詩歌真題知識體系和題型框架:培養學生自主構建意識和能力,強調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備考時間簡章,一定要精選高考題的選擇:夯實2015—2020年的全國卷17套詩歌鑒賞題;拓展2017—2020年的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天津等自主命題20套詩歌鑒賞題。在這里,筆者有特別的感觸,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主命題卷某種程度上可以為全國卷命題提供一定的思維指引。如2018年,我的上一屆學生走出高考語文考場說語言文字運用題做不來,實質在于題型的變化:成語病句連貫由一材一題轉變為一材多題,甚至在彭州市語文高考考場上,有學生考場上舉手示意:老師,是不是題出錯了?這個畫面對我們一線語文老師觸動很大。其實“一材多題”的題型早已經出現在2017年的北京卷和山東卷。所以,一輪復習我都會先帶領學生首先夯實全國卷,再拓展關聯自主卷,打開學生詩歌鑒賞的視域,引領學生由精讀到廣泛閱讀。如:2019年全國卷3,《插田歌》第15題,這幾句詩的語言風格有什么不同?全國三卷15題得分較低,甚至很多學生答題的方向都錯了。但如果我們提前拓展關聯自主命題卷:早在2017年的上海卷選擇題的13題;2018年上海卷選擇題的15題都出現了語言風格的設置。稍加關注自主命題卷,我們全國三卷的學生的方向就對了。
作者簡介:黃海(1985—),男,漢,四川彭州,中學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四川省彭州中學,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