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
摘要:新課程標準下的體育教學,是以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整體健康水平的提高為目標,并構建了技能、認知、情感、行為等領域;融合了體育、生理、心理、衛生保健環境、社會、安全、營養等諸多學科領域的有關知識。并且充分注意到學生在身體條件、興趣愛好和運動技能等方面的個體差異,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和成功的樂趣,以滿足自我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教學方法;改變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浪潮滾滾而來,這場改革給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和不可多得的機遇。課程改革所產生的深刻變化,將反映在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教學行為的改革上,因為任何一次課程改革的設想,最終都要靠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去實現、去完善,然而任何一種新觀念的確立,都是對舊觀念的一種變革、一種挑戰,其艱難性不言而喻。那么課程改革從何入手?實踐使我廣大教育工作者深刻認識到,觀念的更新是課程改革的突破口,不樹立新的教學觀念,課程改革難以開展,更難以持久和深化。新課程改變了傳統的按運動項目劃分課程內容和安排教學時數的框架,根據三維健康觀、體育自身的特點以及國際課程發展的趨勢,拓寬了課程學習的內容,將課程學習內容劃分為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五個學習領域。為了更好地上好新課程標準下的體育課我經常采用了以下幾種教學法。
一、探究性問題
在教學中,用1-2分鐘的時間來激發學生對本節課的好奇心,從問題入手,引發學生的思考、熱情和探究。使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讓學生去思考探究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如,在上立定跳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立定跳遠的技巧,我依次提出問題:小兔、袋鼠和青蛙跳它們是怎樣跳的呢?同學們可以試一試你們有什么感受呢?再比較分析哪一種動物跳得遠一些,為什么會跳得遠呢?手臂向前向上的擺動是不是可以幫助身體向前向上跳躍呢?等等。
二、激發學生興趣
以問題帶動興趣,以興趣解決問題?!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一種方法、一種手段。針對不同的教材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也就是如何讓學生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接受教育這一種手段,而不是強制性的、命令的方式,使學生必須去服從的形式,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多采用游戲的形式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課堂上用2-3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布置場地擺放器材,事先把器材隨意散放在操場上,用搶占陣地、尋寶等游戲方式主動讓學生,去得到它并按規定路線擺放好。這樣一來學生既感到好玩又覺得刺激,遠遠比教師一個個分發器材的效果好。這既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再用5-6分鐘的時間,以游戲、比賽等活動為手段進一步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使學生在體育課中常置于“期望——表現——創新”的良性循環中,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以激發。如在游戲“抗洪救災”中,我與學生共同創設了洪水泛濫的情境,并為各組學生提供了相應的“抗洪”物資:沙包(海綿墊、球等);救災物資:糧食(羽毛球、空盒等)。至于先“抗洪”還是先“救災”;如何“抗洪”如何“救災”則由學生自由討論,發揮想象,各抒己見,提出合理建議。讓學生的全身心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我提出怎樣利用身體的各部位接觸對方的“尾巴”。在積極的思維和活動中,學生不僅身體得到了鍛煉,同時也使頭腦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鍛煉機會。
三、掌握運動技能
在運動技能的學習中我是這樣安排的:
(一)用5-6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發揮優化組合自選權,采用自發組合群體的分組自主學習。為滿足學生個人的心理需求,讓學生自己安排各種各樣的練習形式和方法。要求學生在完成練習的次數、距離、時間及質量上各顯神通。
(二)用1-2分鐘的時間老師針對學生的問題和出現的不規范動作進行講解示范。
(三)用6-7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解決相互存在的問題和糾正不規范的動作。
(四)用2-3分鐘的時間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
(五)再用10-12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鞏固學習成果。并盡可能地為各類學生提供更多的表現機會,讓學生運用基本的運動知識去掌握運動技能。
四、體驗運動樂趣
學生通過對運動技能的學習與掌握達到一定要求后,就轉入讓學生體驗運動樂趣,用3-4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自由組合小群體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互相糾錯,互相總結,感受參與運動帶來的成功與失敗、快樂與艱辛、競爭與合作、情緒的宣泄與情感的升華等豐富的內容。
五、導向價值
由前面感性的認識作鋪墊,用1-2分鐘的時間老師引導學生如何正確形成價值觀念,在與同學們共同討論的過程中,幫助學生逐漸建立對體育與健康的正確認識,對運動功能的認識,對運動技能作用的認識,對體育鍛煉對身心健康和人生幸福的作用產生認同感等。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
六、自我評價
用1-2分鐘的時間來評價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所取得的成績。培養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引導學生互相評價。這種評價一方面可以使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自我評價、相互評價還能加深學生對體育課程學習內容的更多把握,有助于學生對學習活動的自我期待,提高學生自學、自練、自評的能力,曾加學生之間交往的機會。初步形成良好的體育與健康觀,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
七、思考與練習
讓學生課后加強對本次課的思考與反思,結合現實生活去感受體育對學習和生活有多大的幫助。并通過每天的課外活動對所學動作、內容復習,以加強學生記憶、提高動作質量。教師加強監督檢查。同時在練習的過程中也能了解到安全地進行體育活動的知識和方法,并獲得在野外環境中的基本活動技能。
事實上新課程下的體育教學將客觀的、顯性的體育知識與運動技能學習和隱性的、潛在的體育興趣、意識、情感、能力、習慣的形成糅合成為一個完整的體育教學。因此,我確定了從人的興趣出發,到運動技能學習、到體驗運動樂趣、再到形成體育價值觀,這么一個完整的建構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的心理過程為體育教學。
參考文獻:
[1]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義務教育出版社,2011.
[2] 張細謙,體育課程的本質涵義《體育與科學》 - 2007
[3] 史兵,董萍,曲鵬,運動技、戰術示范方法的分類和應用研究- 《體育世界》2007
[4] 王小軍,淺析體育教學中游戲法與競賽法的異同- 《體育師友》 -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