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書偉
(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陜西 西安 710075)
土壤鹽堿化是限制我國陜北地區土地利用和經濟發展的重要阻礙因素之一[1]。由于鹽堿土壤中含有大量鹽堿類物質,會對作物生長造成嚴重不良影響,不利于植株健康發育和糧食產能的提高[2]。2021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我國鹽堿地面積逐年增加,會造成大量耕地資源退化或閑置,部分地區甚至已經出現了耕地棄荒和撂荒,不利于18億畝耕地紅線的基本國策執行,尤其是定邊縣缺乏其他產業支撐,基本農田數量和質量以及經濟發展的勢頭必定會因為鹽堿土壤的影響受到巨大阻礙[3-4]。鹽堿地危害巨大,但也有研究表明,部分鹽堿地在各種農藝處理或有機肥施入等措施下也可以被應用于耕種,且具有較好的作物產量。羅佳等[5]研究了施加不同有機肥對鹽堿地中鹽堿化程度、土壤養分以及棉花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施加有機肥對鹽堿地有機質含量的提高具有顯著影響,但不同種類有機肥對棉花產量影響不顯著。李金剛等[6]通過大田試驗研究了不同灌水下限對鹽堿土水鹽運移和玉米產量的影響,研究發現,玉米產量隨著灌水下限的增加而提高,但對土層深度1 m范圍內土壤均造成一定程度的積鹽。李小牛[7]研究了秸稈還田條件下土壤鹽堿化變化情況以及對玉米產量的影響,研究表明:中度鹽堿化土地施加0.9 kg/hm2秸稈,可獲得最大的產量,且節水效果最佳。劉社堂等[8]針對陜北地區土壤鹽堿化問題,提出了要通過運用工程、生物、化學及水利等土體重構方式,實施保護性覆蓋、適應性種植、重視土壤培肥形成耕作土層等耕作改良的綜合治理模式。因此,可以看到的是,采取有效合理的改良措施也可以將有害鹽堿土壤轉變為可利用的耕地資源。本文圍繞防治土地鹽堿化為核心,采取多方案綜合治理鹽堿土,為治理土壤鹽堿化積累經驗,使農民群眾感受到國土項目是一項利國利民的事業,促進土地整治工作的全面、長久、深入、順利發展。
定邊縣位于陜西省西北部,榆林市西端,屬陜北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鄂爾多斯荒漠草原的過渡地帶,素有“旱碼頭”和“三秦要塞”之稱,與靖邊縣、本縣安邊鎮合稱“塞上三邊”。地理坐標東經107°14′51″~108°22′26″,北緯36°48′58″~37°53′16″之間。定邊縣位于黃土高原與沙漠草原過渡地帶,全縣海拔1302~1907 m。定邊縣氣候屬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多年平均氣溫9.0 ℃,氣溫分布為北高南低,年極端最高氣溫37.7 ℃,年極端最低氣溫-29.4 ℃,無霜期141 d、絕對無霜期110 d。地面開闊平緩低洼,有的積水成湖,因長期鹽分積累,形成許多鹽湖、鹽堿地。
項目區屬風沙草灘區,地表土壤類型為沙壤土和沙土,土層深厚,結構適中,有機質含量偏低,土壤肥力不足,鹽堿含量較大。表層土易受水蝕、風蝕,不過耕性良好,適合于種植各種農作物。在研究區的每個地塊共采取了28個土樣進行土壤理化性質分析,采樣結果見表1。總體土壤比較貧瘠,應通過種草、秸桿還田、增施生物有機肥料等措施,增加有機質含量,培肥地力,土壤結構和養分狀況經改良后適于農作物生長,通過耕作熟化可以改變土壤性狀。

表1 研究區土壤檢測結果
項目區降雨稀少,土壤的壓鹽過程極其微弱,相反,氣候干燥、風速大,土壤水分蒸發量極大,鹽分在地表的積累量高。項目區局部地面已經形成了具有數公分厚的積鹽層或鹽結殼。在實施項目治理工程初期,若不剔除地表積鹽層,將會增加耗水量和治理成本,也必將威脅工程質量。結合項目區土壤含鹽量空間分布圖,對項目區返鹽較嚴重,地表產生堅硬鹽殼的區域進行表鹽剝離,剝離厚度10 cm。刮除的鹽殼,在項目區低洼處進行深埋,埋至設計田面2 m以下,后期洗鹽時通過水流將鹽分帶至項目區外,通過機械壓鹽和水流沖鹽相結合,以解決項目區刮除的鹽殼。
項目區實施完土地平整后,用探地雷達再進行土體構型的全面普探,徹底查清項目區各個區段土層的分布情況,以及斷面存在的堅硬不透水障礙性土層,探測出各障礙性土層的具體埋藏深度以及厚度。再利用相關技術對項目區土壤進行改善。
4.2.1 土壤質地改良
項目區存在沙土區段,成條帶狀分布,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為了給作物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對于該區段,需要進行土壤質地改良。在項目區風沙帶周圍對表土進行剝離,將剝離的表土與沙土混合,改良土壤性質,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
4.2.2 土壤斷面改良
依據土地平整以后探地雷達普探結果,分區段進行剖面改造,消除威脅洗鹽、根系延伸的堅硬、通透性極差的物理性障礙土層。對于障礙土層埋藏淺的區段,實施機械深翻,打破該障礙土層;對于埋藏深的區段,在實施深翻松土的基礎上,利用打孔技術,打通該障礙性土層,在該區域打鉆孔,鉆孔直徑20 cm,間距3~5 m,深度直至打破該土層,在鉆孔中回填透水性強的沙子,然后再覆土,企圖給鹽分深層移動創造通道,為根系向深層延伸提供通道。
4.2.3 土壤化學改良
主要針對局部的黑堿土,為了降低土壤ESP(鈉離子飽和度)、土壤pH值,提高鹽堿化土壤改良效果,采用化學改良技術手段。擬采用鈣制劑和酸制劑進行化學改良,或采用泥炭、草炭、糠醛渣(當地資源)以及甜菜渣等其他有機改良劑進行改良。
項目區屬于未利用土地,自然肥力瘠薄,鹽堿化問題嚴重,土壤生物系統脆弱,需要對新增耕地進行有機化培肥。在土地平整以后,在項目區種植鹽地堿蓬、沙蓬、沙蒿、沙柳、側柏、花棒、紫穗槐、錦雞兒、胡枝子等吸鹽植物,這些植物可以從土壤中帶走大量鹽分,可以大幅“淡化”土地;在洗鹽之后,可在項目區種植綠肥、毛苕子等耐鹽的養地植物進行密植,減少地面蒸發、防止返鹽,并可在后期種植農作物時,作為有機肥料。依據當地資源情況,重施動物有機肥,實施化學肥料與有機肥料配合施用,施肥方案需要依據土地平整和洗鹽以后,土壤肥力水平檢測結果、農作物類型目標產量等信息再科學確定。土壤培肥途徑也可以利用當地的其他有機物資源。
鹽堿土是我國陜北地區廣泛存在的一種資源,土壤鹽堿化程度的不斷加劇,極大阻礙了定邊縣土地綜合利用和糧食產能的提高,不利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政策的有效執行,但可以看到的是,對鹽堿土進行綜合有效的改造利用,也可以變廢為寶,使其成為具備可利用條件的耕地資源。本文圍繞防治土地鹽堿化為核心,從現有鹽堿土耕地適宜性分析出發,采取地表積鹽層鹽殼剝離、土壤質地改良、土壤斷面改良、土壤化學改良以及生土快速熟化及土壤肥力提升等措施綜合治理鹽堿土,為治理土壤鹽堿化積累一定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