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寧

【摘 要】本文概述我國現代學徒制發展歷程,分析我國現代學徒制改革壁壘,論述現代學徒制本土化實踐的“4D”人才培養模式,即雙主體(Dual body)、雙身份(Double identity)、雙導師(Double mentor)、雙證書(Double certificates)的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 4D人才培養模式 產教融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18-0007-03
根據著名管理學家德魯克的觀點,知識經濟時代的知識應是實踐性知識和專門性知識的結合。隨著全國現代學徒制試點的開展,南寧市第六職業技術學校在其物流管理專業教學中開展了現代學徒制本土化的探究與實踐,按照雙主體辦學、雙導師教學、雙身份實踐、雙證書評價的標準,創新“4D”人才培養模式。現就創新過程進行梳理,以求得大家指導。
一、我國現代學徒制發展概述
20世紀80年代末,西方各國圍繞“走出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困境”先后進行學徒制改革,即現代學徒制。縱觀世界職業教育發展歷程,1969年德國出臺了《職業教育法》,為其發展“雙元制”教育奠定了基礎,時至今日德國依舊是職業教育界的典范。如何實現理論學習和實際工作場景的緊密結合、彌補教學與實踐之間的縫隙,是“雙元制”教育研究的最核心問題,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學校邊學邊做,幫助其成長為企業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企業內學徒制在改革開放之前的計劃經濟階段承擔了我國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重擔,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半工半讀模式,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已經具有德國“雙元制”的基本特征。但是由于缺乏學校系統的理論教育,這種模式隨著計劃經濟時代退出歷史舞臺、市場經濟的全面興起而全面衰退。此后職業學校教育承擔起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重擔。雖然職業學校教育經常被各方詬病而歷經坎坷,但它仍然是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對通用型技術技能人才龐大需求的支撐。
隨著我國產業技術的全面升級,產業技術創新的加速同職業學校教育模式固有的滯后性矛盾不斷被激化,技術人才缺口居高不下。盡管學校一直在努力試圖通過深化校企合作來彌補不足,但仍無法打破技術人才供需不平衡且日趨嚴重的局面,教育部于2015年正式啟動現代學徒制試點申報工作,為職業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也為職業教育指明了發展的方向。
二、我國現代學徒制改革壁壘
同德國等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完善的國家相比,現代學徒制體系建設在中國仍處于起步階段。雖然我國相關政府部門嘗試通過諸多的政策手段推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但由于職業院校自身資源不足、校企合作收益水平低難以吸引優質企業,而企業又難以從“稅收政策、獎勵政策”等層面上獲得“動力”,雙重因素嚴重制約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意愿。校企合作機制不明確、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職教師資水平差異大、高品質教學資源稀缺等諸多先天不足,阻礙了我國現代學徒制改革的進程。如何推進校企深層次合作成為我國現代學徒制發展亟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三、現代學徒制本土化探究與實踐
在現代職業教育背景下產生的現代學徒制,本質上是指社會生產中的企業和承擔教學角色的學校共同推進培養人才的模式。為此我們將現代學徒制核心思想融入職業教育實踐,圍繞提高教學質量這個核心目標,進行現代學徒制本土化改革探究與實踐。以校企分工合作、工學同步、雙主體一體化培育人才等現代學徒制基本理論為基礎,構建“4D”人才培養模式,即“雙主體(Dual body)”“雙身份(Double identity)”“雙導師(Double mentor)”“雙證書(Double certificates)”的人才培養模式。這個模式的內容主要包括:校企兩個主體辦學機制、學校教師和企業導師聯合培養機制、既是學生又是徒弟雙身份交替學習實訓的教育教學體系,以及學歷證書和技能評價證書雙證書人才培養質量保障機制(具體如下圖所示)。
(一)雙主體辦學,企業為主全程參與
從現代社會的學徒制基本特征來看,無論是教育部提出的“現代學徒制”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還是人社部、財政部共同推出的“企業新型學徒制”,都倡導積極踐行“企校雙制、工學一體”模式,其關鍵點均在于“雙主體辦學”。“雙主體辦學”亦是“4D”人才培養模式閉環的核心內容,是實現校企深度融合發展的前提與基礎。以往一些學校也與企業合作共同培養人才,但這種合作往往以學校培養為主,企業參與較少,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技能操作能力不強,不能真正滿足企業用人需求。“雙主體辦學”模式強調以企業為主,深度合作,充分結合校企雙方利益訴求,互通互融,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根據組織行為學的觀點,組織間的深度合作的進程大體包括三個層面:常見的機構合并等外在融合屬于淺表層的融合;進而可推進為以機制與制度的融合為表現的中層融合,進行資源重組;最后是深度合作,主要表現為組織理念和組織文化的融合。產教融合背景下的校企合作,著重突出企業在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作用,踐行共享、互贏理念,彼此實力互補增進,致力解決此前校企合作模式中“學校熱、企業冷”,以及學校“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
我們通過走訪學校和物流企業,深入調研、分析廣西物流行業發展現狀,結合現階段區內物流人才技能需求,做出合理的預判評估,制訂校企雙方共同認可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體系。根據人才培養體系,校企共同修改現有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教學計劃,編制課程標準與核心課程的實訓指導書,充實理論教材內容。建設在線教學平臺,將教學資源線進行上線下結合,使教學資源建設緊扣、緊跟物流行業發展內容和速度,最終形成包括物流企業崗位調研報告、物流崗位能力單元標準、物流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物流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標準(一套16門課程)、實訓教材二本(《配送作業實訓》《物流客戶服務》)、物流現代學徒制師資評估標準與學徒評估標準等研究成果。以體現雙主體辦學特點,突出以企業為主并全程參與的現代學徒制的培養模式。
校企雙方通力合作,共同建設貼近真實工作情景、滿足工作條件的實訓教室,共同開發實驗實訓教學項目,共同實施教學任務、專業評價等工作,使企業參與教學全過程。在教學過程中以實際工作任務為載體,構建符合職業崗位特點、以真實工作場景、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邊做邊學、邊學邊做的教學模式,實現工作過程與教學過程相融合,專業培養目標與企業人才需求對接。
(二)雙導師教學,互相選派相輔相成
現代學徒制的發展使學校真正意識到現代教育體系所存在的不足和企業發展對現代教育的訴求,但是專業教師往往專注于理論方面的研究而忽略工作實踐,導致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所提供理論知識的指導與企業師傅在實際工作中所教授的技能手段往往產生“錯位”現象,致使學生的理論知識無法得到鞏固,在實踐中獲得的技能難以與課堂教學相聯系,最終導致校外培養和課內教學的銜接性、融合性及契合性不盡如人意,使現代學徒制職業教育模式沒有取得預期效果。為達到“4D”培養體系的教學目標,我們調研發現,“雙導師”教學團隊的建設才是教學質量的保障。要打造高水平的教學團隊,關鍵依舊是校企共建、深入融合。因此學校建設“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將校企人員雙向交流日常化,這樣深度的合作在專業素質、實踐水平等方面都對教學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這種高要求對教學團隊來說尤為重要。教師團隊的主力軍是專職教師和企業導師,一方面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專業課程知識需要針對合作行業企業崗位人才需求規格進行整合,專業課程體系也需要進行重構;另一方面在教學中針對企業崗位課程,解決了既沒有完善的教學標準文件又沒有優質的課程教學資源的問題。根據“雙導師”人才培養方案,將企業導師聘入校內實訓授課,共同進行“學徒”的培養。學校和企業雙方通過簽訂校企合作協議以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企業能力為宗旨,由企業選拔優秀的高級技能人才擔任學徒的企業導師,由學校選派具有較高專業理論水平和技能的優秀專職教師擔任學徒的專業指導教師。企業和學校互相選派的“雙導師”合理分工,企業導師負責監督“學徒”技能水平提升,學校教師主要負責學生理論課程的系統化學習,使得教學目標得以實現。“雙導師”模式最大的優勢在于,使學校專職教師理論強項與企業專家導師技能強項進行強強聯合,從而使學生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得以實現。
學校通過公開課推廣學徒制上課模式和課程資源,充分發揮骨干教師和企業專家的示范引領作用。與此同時,學校還與南寧師范大學合作建立教師培養基地,聯合培養優質教師團隊;與前來學校進行考察學習的教師交流、探索新的內容和新方式,不斷地提升教師團隊的教育教學水平,提高現代學徒制教育教學質量。
(三)雙身份實踐,理論實踐學以致用
現代學徒制的最終落腳點是學生,如何使學生成為一名準技能人才,企業是現代學徒制實施的重要環節,“雙身份”實踐是實現“產、學、研”的有機結合的關鍵點。現代學徒制培養要求其參與主體簽訂三方協議,使學生在企業期間的學習、實踐、考核、生活、實踐補貼等多方面的權益得到保障,同時也保證企業生產經營中正當的利益也受到了法律的保護。學生在校方監控、管理下開展學徒制實踐,學生進入企業后,以雙重身份(學生、崗位工人)接受學校、企業雙重管理,實現育人與用人無縫對接,使學生在學習中工作、在工作中學習,真正實現理論實踐相結合。
(四)雙證書評價,理論技能雙重保障
在現代學徒制“4D”培養模式建設過程中,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后由學校、企業、行業協會三方對學生的理論知識、技能水平進行考評,學生考核通過后發給“雙證書”。理論水平可以由學歷證書代表,技能水平可以由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證明。采用“雙證書”綜合評價體系后,學校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水平評估的準確性顯著提高,通過雙重考核的學生綜合素質更加符合行業、企業要求,也為其終身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1+X”證書試點工作,于2019年在10個關鍵領域展開。它是我國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由“分開授予”向“合并授予”的一個大膽嘗試,將專業課程的考試與職業技能等級的考核有效連接,同步進行,職業教育的理論教學與技能培養得到比較完美結合,確保學生理實同修。學生學習期滿后,既掌握了一定的理論知識,又掌握了專業技能,能夠順利地走上工作崗位并勝任工作崗位,這將成為一條必然之路。與此同時,“1+X”證書制度試點對深化校企合作,進一步為學校教育與企業實踐相結合注入了新的活力,是職業教育改革的推進劑,也對工學結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現代學徒制本土化“4D”人才培養模式的反思及其展望
現代學徒制本土化研究實踐之初,我們課題組深入調查研究,分析校企合作無法深度融合的癥結,圍繞如何提高和保障學生理論學習成績與學徒工作質量進行探索,基于理論反思與實踐經驗尋找突破口。經過論證,把現代學徒制進行本土化改造,探索出“4D”人才培養模式框架,即采用“雙主體(Dual body)”“雙身份(Double identity)”“雙導師(Double mentor)”“雙證書(Double certificates)”的培養框架,并在這個框架下逐步完善其內涵,建立了相對比較完善的理論體系,以有效地把學生的理論學習成績與學徒工作質量進行有效對接,形成一體兩面、雙面同光的教育教學體。總而言之,“雙主體辦學”是現代學徒制順利實施的基礎,學校教師和企業導師全程參與的“雙導師教學”為現代學徒制提供支撐條件,實施過程中學生的“雙身份”則是現代學徒制的核心要素,“雙證書評價”為現代學徒制培養體系下人才質量提升提供強有力保障。現代學徒制既能夠為學校節省教學成本,又能為企業降低選人、用人的成本,同時有助于學生清楚定位、精準就業。
伴隨產業結構化升級的加速,校企合作的現代學徒制的實踐要跟上步伐,并不斷地進行探索。因此校企合作的實踐研究不應僅停留在培養人才的方向上,還要研究如何把學校的研究成果與企業對接,使之對企業的發展產生“反哺”效應,從而使校企合作不斷深入,內涵不斷深化,形式不斷優化,把現代學徒制的職業教育模式推向新的高度,促進學校和企業、產業同步發展。
課題組結合廣西的實際,抓住本地特色,將現代學徒制進行本土化研究和實踐,是一次新的嘗試,其研究結果對現代學徒制教育實踐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廣西作為第一批現代學徒制的試點地區,又是中國和東盟的交流紐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這個研究也具有特殊性。它可以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技術技能型人力資源培養和開發上的合作提供可借鑒的模式,具有比較高的參考意義,并值得進一步推進和完善。
【參考文獻】
[1]顧云芳.現代學徒制運行機制研究:以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物流管理為例[J].創新方法,2020(18).
[2]孔德忠,王志方,任玉東.產教融合背景下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路徑探析[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1(3).
(責編 李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