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莉莉
摘要:小學階段的學習是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階段,因為這個階段的學生思維比較活躍,對身邊的新鮮事物更有興趣。而數學知識是比較抽象難懂的,學生不易充分的理解。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運用轉化思維在小學數學解題教學中的靈活應用,旨在提升小學生的數學解題水平。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題;轉化思維;應用分析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2-006
引言
運用轉化思維教學進行解題方面的教學,是數學教學中比較有效的教學方法。因為轉化策略可以幫助學生將新知識轉化為舊知識,也可以簡化比較困難的數學知識等。同時,它還可以促進學生迅速理清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關系,進而能夠更好地運用轉化思維來解決具體的數學問題。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通過分析問題來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進一步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但值得注意的是,轉化思維的教學方法是多樣的,需要數學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轉化思維解題教學的作用,提升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一、通過數形結合讓解題思維進行轉化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幾何知識內容的涉及也較多,對于有些學生而言,想象力不足,但是抽象思維卻較強,通過轉化可以從具體的數字中感悟數學原理,因此教學中,教師不能光憑借圖形教學,很多學生便不會理解幾何的含義,教師就可以運用圖形結合思想,在圖形教學中滲透數字知識,通過兩者的貫通教學,讓學生逐漸掌握圖形之間的關系。雖然說圖形具有直觀生動的特點,但是很多學生由于空間想象力較弱,卻對數字比較敏感,教師采用數形結合思想指導教學,不僅提升了教學效果,而且還進行了差異化教學,考慮到了所有的學生,從而提升了整體的教學質量。例如,在學習《圓錐》一課時,在學習圓錐的底面積知識點時,有部分例題需要解決,教師就可以在講解知識的過程中引入一些具體的數字,將圓錐的底面積通過多媒體視頻展示出來,并在相應的地方標注對應的數字,通過多個不同圓錐圖形和數字的貫通學習,促使學生深刻的掌握圓錐的底面積公式,在教學中,教師如果不要數形結合思想,光憑借圖形進行教學,學生無法落實實踐,不利于學生理解,也無法提升教學效果。
二、將復雜的問題轉化成簡單的問題
隨著年級的上升,數學問題的難度會逐漸增大,學生學習過程中也會倍感壓力,尤其是面對復雜的問題,很多學生由于基礎不扎實,往往無從下手,但是數學知識都是環環相扣的,復雜的問題也是有多個簡單的問題構成的,教師可以將問題進行分解,將復雜的問題化解成簡單的數學問題,并且按照學生的思維水平將問題進行劃分,指導學生尋找這些問題的關聯,通過解決這些簡單的問題,從而加強問題之間的關聯,逐漸讓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在學習《簡易方程》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利用轉化思想,將復雜的問題進行簡單化,從而提升教學質量,簡易方程中的定量關系比較復雜,學生難以捋清,教師可以將核心問題進行簡單化,從而逐步的引導學生列出方程。如題目是“王老師帶了500元去買籃球,共買了12個足球,還剩下140元,問一個足球多少錢”?在這個題目中,學生難以分析出應用題目中的定量關系,不能分析出定量關系,也就難以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教師可以從基本的定量關系出發,引導學生分析定量關系,從已知內容出發,假設一個足球為x元,那么12個足球就可以表示為12x,一共有500元,并且已知還剩于140元,然后引導學生列出算式則為“12x+140=500”,在列出算式后,然后指導學生逐步的運算。在數學解題教學中,最為重要的是引導教學,教師應該注重教學引導,結合學生平時的生活經歷,將解題的方法和思想教給學生,并養成良好的習慣,在遇到問題時,可以運用轉化思想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從而提升學生的解題技巧,尤其是促進一些后進生的發展。
三、將一般問題轉化成特殊問題
在數學解題教學中,數學問題都有其特殊性,存在著明顯的規律,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規律,便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小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的能力有限,教師在教學中,要進行合理的引導,逐步的讓學生找到問題的規律,從而從特殊的角度認識一般問題,掌握問題的基本規律。解題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的為學生列舉一些具有明顯特征的數學題目,讓學生進行觀察和探索,并引導學生先用常規思維進行猜測和假設,然后指導學生進行探索,逐漸掌握問題的規律,并將規律應用在解題過程中,從而實現一般問題到特殊問題的轉化。例如,在學習《認識線段》一課時,教是就可以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中的規律,并將這一規律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從而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拓展學生的解題思維,線段中的常用規律為直線最短,教師可以將這一規律引導學生應用到不同的線段題目中,將一般問題的轉化成特殊性問題,從而讓學生掌握一般規律,解決多個線段問題。
四、由新知識轉化成舊知識
對于舊知識而言,是學生的已知內容,也是學生熟悉的內容,在解決有關新知識的問題時,學生由于接觸時間較斷,認知不足,在解決問題時往往找不到思路,教師就可以利用轉化思想,從新知識轉化到舊知識上,讓學生更清晰掌握新知識,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因此,教師要注重過程引導。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時,學生對于新知識的認知不足,教師可以從舊知識出發,進行引導,讓學生更系統的掌握數學知識,將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用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讓學生可以較為深刻地理解公式的含義,牢固掌握數學知識,也照顧到了全體學生的學習。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掌握轉化策略的應用原則,并嚴格遵循其應用原則,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的應用轉化策略,注重引導,讓學生從熟悉的內容進行切入,循序漸進,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參考文獻
[1]林瑛.轉化思維在小學數學解題中有效應用的對策探討[J].考試周刊,2021(25):79-80.
[2]鐘曉武.關于小學數學解題中轉化思維的有效應用分析[J].新課程(上),2019(0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