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月
[摘 要]根據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結合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文章在教材實驗“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的基礎上,從觀察血樣的選擇、不同動物血涂片的觀察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實驗創新的實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 “結構與功能相適應”這一生命觀念。
[關鍵詞]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實驗創新;血涂片
[中圖分類號]? ? G633.9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29-0090-03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自然科學,蘊含人類認識自然規律的一些特有的科學思維和探究過程[1]。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涵蓋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等4個方面[2]?!爸谱鞑⒂^察動物的血涂片”實驗可追溯到1993年10月人教版生物學教材七年級下冊,實驗題目為“用顯微鏡觀察血涂片”,實驗要求為“練習制作血涂片,認識紅細胞和白細胞”。在2001年10月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中,實驗題目改為“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實驗要求為“認識紅細胞和白細胞”。
本節課基于“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實驗進行以下創新:(1)帶領學生制作血涂片,學生對人血永久涂片的制作過程非常感興趣,故在原實驗基礎上添加了制作動物的血涂片;用兔血和雞血替代人血,避免了學生現場采血的危險性。(2)用瑞士染液對血涂片進行染色。在原實驗中,學生對人血涂片中白細胞的細胞核為藍色很感興趣,故本實驗添加了染色環節,使學生了解染色過程。(3)將兔血涂片與雞血涂片做對比,觀察到哺乳動物的成熟紅細胞沒有細胞核,鳥類的紅細胞有細胞核。
一、教材分析
本節實驗課選自人教版生物學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四章《體內物質的運輸》第一節《流動的組織——血液》。第四章依次編排了四節內容分別介紹血液、血管與心臟,以及輸血與血型,以幫助學生建立血液循環的完整概念,并體現生物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特點。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的感性思維強烈,喜歡動手操作進行實驗,同時也具備了一些理性思維的基礎,可以通過現象進行對比和思考。在教材實驗“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的基礎上,學生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和原理都已經掌握,課后學生對血涂片的制作過程和其他動物的血液組成十分好奇,對動物血涂片的制作過程產生極大興趣。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用顯微鏡觀察血涂片,識別紅細胞和白細胞。
2.比較哺乳動物與鳥類血液中紅細胞的區別。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觀看教師示范操作,了解制作血涂片的方法。
2.通過動手操作和反復練習,掌握制作血涂片的步驟。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認識到血液對生命活動的意義。
2.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合作意識。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光學顯微鏡下,識別紅細胞和白細胞;2.比較哺乳動物與鳥類血液中紅細胞的區別。
教學難點:制作永久血涂片。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實驗課首先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引導學生思考其他動物的血細胞是否和人體血細胞相同。引出新課,讓學生挑選自己感興趣的血樣,觀看教師演示實驗,學習制作血涂片的規范操作步驟。通過實驗觀察,學生對兔血或雞血的組成成分獲得直觀的認識,進一步分析交流得出結論,加強學生對血細胞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認識。
六、實驗原理
1.瑞士染液是復合染色劑,能夠區分不同的細胞結構。
2.哺乳動物的成熟紅細胞沒有細胞核,鳥類的紅細胞有細胞核。
七、實驗器材
本實驗需要用到的實驗材料:血樣(兔血、雞血);需要用到的實驗工具:蘸血棒、載玻片、蓋玻片、吸管、試管、試管架、蠟筆、瑞士染液、濾紙、鑷子、中性樹膠、酒精燈、玻片夾。
八、實驗教學過程
(一)導入探訪“動物的血液世界”
組織學生自主復習《流動的組織——血液》一課的內容,根據教師給出的表格(如表1)回憶觀察人血涂片時所觀察到的人體紅細胞的形態結構及與白細胞、血小板的區別。
教師:其他動物血液中紅細胞的形態結構與人類相比,有什么區別?我們今天來觀察一下。
設計意圖:復習鞏固教材知識,通過教師的引導,發散學生思維,讓學生在了解教材中人體血細胞的形態結構的基礎上,激發學生觀察其他動物血涂片的興趣,導入新課。
(二)挑選血樣,規范操作
教師提供兔血和雞血兩種動物血樣(如圖1)。組織學生3人一組,挑選本組最想觀察的一種血樣。
為了規范學生制作血涂片的操作步驟,教師結合PPT進行制作血涂片的演示實驗(如圖2),同時強調制作血涂片的關鍵步驟和注意事項。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興趣點切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學生為了能夠清晰地觀察到所挑選的血樣,了解其他動物的血液組成,會認真觀看教師的演示操作,了解制作血涂片的方法。
(三)動手制片,合作探究
待學生掌握了血涂片的制作步驟之后,教師布置任務:動手制作所挑選血樣的血涂片,使用顯微鏡進行觀察,識別紅細胞和白細胞。血涂片制作成功、觀察清晰的小組,在教師的幫助下將觀察到的圖像同屏至電子白板屏幕,分享成果,并向同學講解自己制作血涂片的技巧和成功經驗。(如圖3和圖4)
設計意圖:從科學探究的角度出發,讓學生通過切身體驗,掌握制作血涂片的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同屏分享使學生的優秀成果得到展示,增加實驗課堂的趣味性。通過小組合作、分享成功經驗,學生互幫互助,培養了團結協作的能力。
(四)小組對比,交流不同
課堂中不同小組挑選不同血樣,組織小組之間進行對比觀察。通過小組之間的對比,發現不同動物血細胞的形態結構存在的差別:1.血液中紅細胞數量較多,體積較小;白細胞數量較少,體積較大, 具有細胞核。2.兔血紅細胞沒有細胞核;雞血紅細胞有細胞核。(如圖5和圖6)
設計意圖:小組之間通過對比觀察和交流討論,發現不同動物血細胞形態結構的特點。學生通過觀察,認同 “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4],同時培養了對比觀察的理性思維和交流探討的能力。
(五)總結發現,拓展知識
教師先結合板書總結血細胞的形態結構,以及哺乳動物和鳥類血液中紅細胞形態結構的區別,然后進一步提問:通過對血液和血細胞的了解,你認為血液對生命活動有什么重要意義?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總結出:血液可以為生命活動運輸營養物質、氧氣和代謝廢物[5]。最后倡導學生了解更多有關血液的知識,使學生意識到獻血可以挽救更多生命。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總結和講解,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重點,拓展相關知識,同時增強 “血液對生命活動十分重要”的意識,再基于核心素養中的社會責任方面,倡導學生成年后積極獻血。
九、板書設計
十、實驗教學反思
本實驗在教材實驗“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拓展,提供給學生教材之外的實驗材料,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從學生感興趣的角度出發,調動學生觀察血細胞的積極性。實驗材料的選擇也規避了制作人血涂片中現場采血的危險性。其次通過演示實驗和親身體會,學生掌握了制作血涂片的過程。規范的實驗操作是初中生應具有的生物學學科素養。課堂最后進行知識拓展,促進學生獲得教材之外的相關生物學知識,將被動學習化為主動探究,培養學生小組合作交流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綜上,“制作并觀察動物的血涂片”創新實驗教學中,學生經歷了實驗材料的選擇、血涂片的觀察、小組間的對比交流和探討、知識的拓展提升,相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應更多地關注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和善于總結的品質,培養學生交流討論的能力。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
[2]? 賴環. 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與培養策略[J]. 中學生物教學, 2020(12):43-44.
[3]? 朱辛為, 李質馨, 王曉玉,等. 血涂片標本瑞氏-姬姆薩混合染色方法的探討[J]. 第四軍醫大學吉林軍醫學院學報, 2001(4):217.
[4]? 何永祥. 淺談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J]. 山東教育, 2014(27):46-47.
[5]? 王為民. 人體血液知識概述[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07(9):79-80.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