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曉鵬 楊新鵬
山東省平度市人民醫院,山東 平度 266700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獲得肺炎,常發生與呼吸機治療患者群體。因此,需要加強ICU呼吸機治療護理,以此來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據有關資料顯示,對呼吸機治療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后,能夠有效降低VAP發生率[1-2]。鑒于此,本院選取部分ICU重癥患者,進行了護理干預對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預防的研究。
1.1資料 選取2019年7月-2020年8月,在本院ICU接受呼吸機治療56例患者。根據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參照組(28例)、干預組(28例)。56例患者中男性30名,女性26名,患者年齡在34~68歲區間,平均(42.3±9.8)歲。所選56例ICU患者均實施呼吸機治療,經ICU護理治療后生命體征平穩,轉普通病房。本次研究已與患者家屬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符合醫學倫理學要求。對比56例患者基本信息(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參與組患者采用常規ICU護理方式,包括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對患者實施人工機械通氣,每日檢查管道的鏈接,監測患者呼吸機治療情況并做好記錄。干預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增加護理干預,具體護理干預措施包括:(1)加強基礎護理:護理人員嚴格遵守ICU護理準則,遵醫囑對患者實施呼吸機治療,并加強基礎消毒工作。在進入ICU病房后,始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2)預防性護理:每日對患者實施口腔護理,協助患者采取半臥位,為患者進行漱口。并定期測定患者口腔內環境PH值,并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漱口溶劑。(3)強化呼吸機治療護理:佩戴呼吸機前,檢查呼吸機及管道的完整性及功能性,將氣囊壓力維持在28H2O上下。在佩戴呼吸機面罩時加用美皮康敷料,以此來預防面部壓瘡。實時監測氣管插管,幫助患者排痰,維持患者呼吸道暢通。觀察患者痰液變化,必要時采取人工濕化等護理干預。
1.3評判標準
1.3.1壓瘡率判定 患者摘下無創呼吸機后,對患者面部的皮膚壓傷情況進行分析,壓瘡等級分為:Ⅰ級壓瘡:面部皮膚出現紅腫、觸痛,半小時內無緩解;Ⅱ級壓瘡:面部皮膚變硬、呈紫紅色;Ⅲ級壓瘡:面部皮膚出現水泡、滲液。
VAP判定:機械通氣48h后,患者肺部出現浸潤性病灶、體溫38℃以上、呼吸道出現膿性分泌物。
1.3.2記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 ICU住院時間以及總住院時間,時間越短,代表護理干預效果越好。

2.1對比56例患者壓瘡發生率及VAP發生率,結果干預組壓瘡率3.57%、VAP發生率為17.86%,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1.

表1 患者壓瘡發生率及VAP發生率比較(n/%)
2.2對比56例患者機械通氣時間、ICU住院時間以及總住院時間,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的機械通氣時間、ICU住院時間以及總住院時間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2。

表2 患者治療后癥狀控制情況
呼吸機是當前臨床上常用的人工機械通氣手段,可為無法自主呼吸的重癥患者維持基本呼吸功能。實際臨床工作中可發現采取機械通氣的患者,常常會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一旦出現VAP癥狀,會嚴重威脅到ICU重癥患者的生命。因此,本研究中對實施呼吸機治療的患者實施了護理干預,并取得了較為顯著的臨床預防效果[3]。
本次研究結果表示:干預組壓瘡率3.57%、VAP發生率為17.86%,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干預組患者的機械通氣時間、ICU住院時間以及總住院時間低于參照組,P<0.05。從本次研究可以發現,實施護理干預后,能夠有效抑制患者呼吸道細菌滋生,從而能夠降低感染的發生率,進而能夠有效避免VAP的發生[4-5]。因此能夠最大限度的提高呼吸機治療的有效性,縮短患者機械通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
綜上所述,建議對ICU行呼吸機治療的患者采取護理干預措施,以此來降低面部壓瘡率及VAP發生率,縮短患者的整體住院治療時間,提高患者救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