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
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婦幼保健院,山東 青島 266400
小兒疝氣的形成與腹膜鞘狀突未完全關閉、腹股溝發育不良、腹內壓升高等因素有關,該病患兒咳嗽、哭鬧、腹瀉時伴隨腹內壓的升高,腹股溝區或臍部可出現包塊狀腫物,該病往往無法自愈,需接受外科手術治療,但是由于該術式屬于侵入性治療手段,患兒在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可直接影響患兒預后[1]。本次研究比較我院2019年4月-2020年4月62例圍手術期分別行常規護理干預、綜合護理干預的小兒疝氣手術患兒干預效果。
1.1一般資料 我院2019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62例小兒疝氣手術患兒按照是否行圍手術期綜合護理干預將患兒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實驗組圍術期綜合護理干預的患兒中男(n=20)、女(n=11),年齡區間為:1歲~6歲、平均(3.01±0.11)歲。對照組圍術期常規護理干預的患兒中男(n=21)、女(n=10),年齡區間為:1歲~6歲、平均(3.05±0.14)歲。兩組患兒男女比例、平均年齡經統計學驗證無差異可對比(P>0.05)。
1.2病例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1)參考王衛平、孫錕、常立文主編第九版《兒科學》中小兒疝氣相關診斷,患者年齡均在1歲至6歲。(2)本次研究經患兒家長以及醫學倫理會批準。排除標準:(1)排除近1個月有急慢性感染病史患兒。(2)排除伴血液系統疾病患兒。(3)排除伴其他胃腸疾病患兒。
1.3方法
1.3.1對照組患兒圍手術期行常規護理 護理人員結合手術方案行術前準備,并在圍手術期密切監測患兒各項生命指征,同時遵照醫囑用藥。
1.3.2實驗組患兒行綜合護理 (1)術前,護理人員告知患兒家長手術流程以及預期手術治療效果,在安撫患兒家長情緒的同時,協助患兒家長通過肢體撫摸、講故事、哼唱兒歌等方式安撫患兒情緒。②飲食干預,患兒在術前6h禁食,術前2h禁飲,為防止患兒長期手術,機體能量大量消耗,以致術中出現饑餓感,術前2h為患兒提供100mL葡萄糖溶液,并盡量將說書安排在上午。(2)術中,①護理人員在協助麻醉醫師術中麻醉的同時對患者非手術區覆蓋床單,應控制手術室溫度,將手術室溫度調整至26℃,術中輸液以及灌洗液均在使用前采取水浴法加熱,以避免患兒術中出現低溫。(3)術后,①疼痛護理,護理人員預先性告知患兒家長術后疼痛發生原因,在術后陪伴患兒,通過講故事、哼唱兒歌以及與患兒玩小游戲等多種方式,轉移患兒術后注意力,以緩解患兒術后軀體疼痛感,若患兒局部疼痛癥狀未明顯改善則在醫囑指導下科學使用鎮痛藥物,嚴格控制給藥劑量。②傷口護理,護理人員術后禁止患兒家長雙手未經消毒的情況下觸碰傷口以及相關導管,此外,護理人員定期幫助更換傷口敷料,以保證患兒傷口潔凈、干燥。此外,若患兒術后24h各項生命指征平穩,護理人員應指導患兒家長在妥善固定相關導管的同時協助患兒翻身,以促進患兒術后胃腸蠕動。
1.4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患兒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平均住院時間等臨床診療資料。

2.1比較兩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具體情況見表1,實驗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表1 兩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n/%]
2.2兩組患兒圍手術期相關手術指標 具體情況如下:實驗組患兒首次下床活動時間為(25.43±1.12)h,明顯早于對照組患兒首次下床活動時間(43.23±1.11)h,t=12.342,P<0.05。實驗組患兒平均住院時間為(4.45±0.11)h,明顯短于對照組患兒平均住院時間(6.76±0.12)h,t=10.452,P<0.05。
小兒疝氣近些年正逐年發展為臨床常見兒科疾病,本病若未及時行有效治療可造成嵌頓、絞窄,從而對患兒生長發育造成明顯影響,目前外科手術治療為主要手段,但是由于小兒疝氣患兒年齡小、手術耐受能力低,在圍術期易出現焦慮、躁動、哭鬧等臨床癥狀,在影響圍手術期相關護理措施落實的同時,可影響患兒家長情緒,進而增加護患矛盾,進而增加臨床護理難度,不利于患兒術后機體康復[2-4]。本次研究顯示實施綜合護理的實驗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且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以及平均住院時間均比對照組早,由此可見,小兒疝氣手術治療中綜合護理干預可顯著提升手術治療安全性。
綜上所述,小兒疝氣手術患兒綜合護理干預效果有利于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縮短患兒術后機體康復耗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