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春 彭鳳翔 高蓉梅 陳竹
武警四川總隊醫院,四川 樂山 614000
作為婦女群體當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乳腺癌好發于絕經后婦女群體。當代快節奏的生活模式,再加上飲食習慣、飲食方式的全面變化,使得乳腺癌逐漸表現為年輕化的發展趨勢,青年乳腺癌患者的數量開始不斷增長,在乳腺癌群體當中的占比也在不斷提升[1]。根據有關研究可知,相較于絕經后婦女群體乳腺癌患者而言,青年乳腺癌存在較為特殊的病理特征,在侵襲性偏高的同時,整體預后情況也相對較差[2]。因此,深入研究青年乳腺癌群體病理特征及預后因素,對青年乳腺癌臨床治療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我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37例青年乳腺癌患者作為青年組,隨機選擇我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37例中老年乳腺癌患者作為中老年組。對照組當中,年齡20~35歲,中位年齡(28.7±5.4)歲;病程1~9個月,平均病程(5.3±2.2)個月。中老年組當中,年齡36~74歲,中位年齡(52.4±10.6)歲;病程1~10個月,平均病程(5.2±2.4)個月。
1.2病理診斷 對于本組患者,主要是根據2012年WHO乳腺癌腫瘤組織學分類標準[3],綜合利用免疫組織化學法,分別針對孕激素受體、激素受體進行判斷。倘若細胞核當中存在棕黃色的沉淀顆粒,即表示其屬于陽性,當陽性腫瘤細胞數量高于10%的情況下,則表示ER、PR陽性。對于HER-2判斷來說,主要是選擇熒光原位雜交法,如果浸潤性腫瘤細胞膜強陽性細胞數量>30%,表示其屬于陽性。
1.3病理特征觀察 針對兩組臨床分期、腫瘤直徑、淋巴結轉移情況、分子分型等。
1.4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選擇SPSS22.0,病理特征對比選擇%表示,x2檢驗。多因素組間差異選擇Cox回歸分析。
2.1兩組病理特征分析 病理類型:青年組中,浸潤性導管癌29例(78.38%),粘液癌5例(13.51%),浸潤性小葉癌3例(8.11%),中老年組當中,浸潤性導管癌30例(81.08%),粘液癌4例(10.81%),浸潤性小葉癌3例(8.11%),兩組差異對比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腫瘤直徑對比:青年組中,腫瘤直徑≤2cm共計13例(35.14%),3~5cm共計19例(51.35%),>5cm共計5例(13.51%),中老年組當中,腫瘤直徑≤2cm共計20例(54.05%),3~5cm共計16例(43.24%),>5cm共計1例(2.70%),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臨床分期對比:青年組中,Ⅰ期1例(2.70%),Ⅱ期30例(81.08%),Ⅲ期6例(16.22%),中老年組中,Ⅰ期4例(10.81%),Ⅱ期23例(62.16%),Ⅲ期12例(32.43%),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ER:青年組中,陽性15例(40.54%),陰性22例(59.46%),中老年組中,陽性23例(62.16%),陰性14例(37.84%),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PR:青年組中,陽性16例(43.24%),陰性21例(56.76%),中老年組中,陽性17例(45.95),陰性20例(54.05%),差異不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HER-2:青年組中,陽性13例(35.14%),陰性24例(64.86%),中老年組中,陽性25例(67.57%),陰性12例(32.43%),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復發或轉移:青年組中,有26例(70.27%),無11例(29.73%),中老年組中,有32例(86.49%),無5例(13.51%),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2.2預后分析 根據表1所示青年乳腺癌預后影響因素分析Cox回歸分析,青年乳腺癌群體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主要為腫瘤大小(>5cm)、淋巴結轉移。

表1 青年乳腺癌預后影響因素分析Cox回歸分析(n=37)
有研究提出,相較于中老年乳腺癌患者群體來說,青年乳腺癌群體的主要特征集中表現為大腫塊、高三陰性比例、高臨床分析、高組織學分級、高淋巴轉移特征[4]。根據本組研究數據來看,青年組與中老年組之間的病理特征方面的差異主要包含腫瘤直徑、臨床分期、ER、PR、HER-2、復發或轉移,與上述研究基本一致。與此同時,從青年乳腺癌患者群體的預后因素來看,獨立危險因素為腫瘤大小、分子分型、淋巴結轉移。這就需要我國各級醫療衛生部門,充分結合地區實際情況,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早期乳腺癌篩查方案,并將其納入到青年群體體檢內容中來,以此來提升可疑病灶的敏感度、警惕性,能夠第一時間發現、治療,從而有效改善青年乳腺癌患者的預后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