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軍 張令弘
景德鎮市第三人民醫院,江西 景德鎮 333000
臨床治療骨科疾病過程中,其中腰間盤突出是常見的骨科疾病之一,大多數患者多采取按摩的方法進行輔助治療,但手術才是能夠保證該病癥被根治的治療方法[1]。經皮椎間孔鏡術即是于此條件下被提出,此次我院研究即是圍繞此方法治療成而進行,詳細研究情況如下:
1.1一般資料 將86例在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間收治腰椎間盤突出患者采取隨機法分組,分為實驗組43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在48~72之間,平均年齡(60.0±3.9)歲,對照組43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5例,年齡在50~73之間,平均年齡(61.5±3.8)歲,實驗組患者基礎資料與對照組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可進行研究對比。
1.2方法 對照組:椎板開窗手術治療,醫護人員協助患者身體保持俯臥位,首先進行全身麻醉注射,然后根據C型臂X線進行測量,來確定手術的具體部位及節段長短,對病變處進行全面殺菌消毒,在消毒部位切開口,能夠露出病變側椎板部位即可,對椎板肌肉進行拉伸,直至椎板間隙全部暴露出來,將腰椎間盤內髓核切除之后反復沖洗,血流止住,放入引流管,縫合處理。
實驗組:經皮椎間孔鏡治療,醫務人員指導患者采取俯臥位肢體擺放,待麻醉后,采用C型臂X線對病變范圍進行確定,對具體節段大小進行標記,并通過X線穿刺進針,運用穿刺針在椎間盤內進行穿刺,然后根據導針位置,做中心切開口,然后在椎間孔處把工作套管放入其中,再緩慢將椎間孔鏡推進,對病變部位進行反復消毒清洗,將病變的髓核去除,進行縫合處理。
1.3療效判定 對比并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情況,治療后,疼痛等臨床癥狀消失,恢復正常生活狀態為顯效;治療后疼痛等臨床癥狀有所好轉、基本恢復正常生活狀態為有效;經過手術治療之后,患者臨床不適癥狀均沒有改善,或者病情嚴重為無效。
1.4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情況。

2.1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情況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前臨床癥狀評分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治療后臨床癥狀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對比[分
2.2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效果 治療后,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效果對比[n(%)]
該疾病是由于身體骨骼老化,腰椎間盤各部位發生病變,當受到外力時,相鄰脊神經根受到壓迫,出現疼痛、肢體麻木、活動受到限制、肌肉出現萎縮等一系列癥狀,導致骨頭關節不能正常使用,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年齡越大,病程越長,治療過程越困難,有一些患者,在病情有緩解后,就認為對病情可以控制,放棄了進一步治療,導致疾病復發更嚴重,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期,使患者喪失了日常活動能力,因此控制該疾病感染、緩解或消除臨床癥狀、提高臨床治愈率非常關鍵[2]。
臨床中常用椎板開窗術進行治療,該手術過程中創傷較大,出血量多,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且患者需長時間住院觀察,椎板切除后還會出現脊柱不穩定的情況,嚴重影響患者自主活動能力,然而經皮椎間孔鏡方法是常規治療方法的延伸,將患者體內的老化部件替換掉,安裝上新的部件,手術安全性較高,是一種微創的手術治療辦法,經皮椎間孔鏡技術的優點是手術過程中創傷小、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恢復較快,相應的并發癥也比較少,截下來骨頭也很少,有利于術后皮膚的愈合,既不影響美觀,也不影響脊柱穩定性,盡可能的保留椎間盤的靈活性,能保證患者的腰椎部位正常進行活動,從而達到有效的治療效果[3]。
本文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治療后臨床癥狀評分都低于對照組組(P<0.05),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在腰椎間盤疾病治療中采用經皮椎間孔鏡治療方案,對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治療有效率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