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寶祥
【摘要】教育云的出現與應用,為實踐基于大數據的深度學習提供可能性。本文結合南平市建陽區智慧教育云平臺,結合建陽一中智慧校園平臺,提出輕、智、思的教學主張,即在智慧校園環境下采用輕課堂的方式提升學生的計算思維。嘗試以“互聯網+教育”大平臺的新思維,落實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
【關鍵詞】輕課堂? 智慧教學? 計算思維? 信息化
【課題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智慧校園+輕課堂環境下提升計算思維核心素養的有效性教學研究”(立項批準號:FJJKXB20-1054)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6-0052-02
當今時代是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時代,隨著網絡的普及和移動終端的廣泛應用,“互聯網+教育”也取得了極大的發展。2018年,教育部制定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這標志著教育信息化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教育信息化成為教育改革的一大突破口,學校信息化建設工作勢在必行,信息化工作正成為服務師生、服務教學、服務科研及服務管理的重要途徑。2018年在南平市建陽區教育局智慧教育云平臺建設基礎上學校投入資金建成建陽一中智慧校園管理平臺。筆者通過學習新課標理念,研究學科的核心素養,結合近兩年來的教學實踐,提出“輕、智、思”的高中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主張,通過在智慧校園環境下采用輕課堂的方式提升學生的計算思維,就“輕、智、思”的涵義與教學實踐做些闡釋。
一、輕、智、思緣由
2016年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從國家政策的層面要求物聯網技術能夠促進教育信息化發展。目前包括我們學校在內的閩北山區的城區學校的數字化校園建設,或多或少地都涉及到了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南平市建陽區教育局致力于推進教育信息化應用,注重區域整體協調發展,優化網絡基礎環境,建設統一的智慧教育云平臺,為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創新創造良好的條件,通過信息化手段推進本區的教育轉型,構建建陽區的教育核心競爭力。根據統一規劃,分期建設的原則,集管理、教研、教學、家校聯系等應用于一體的平臺——建陽智慧教育云平臺一期項目于2018年6月搭建完成,二期項目也于2019年7月搭建完成。
二、輕、智、思涵義
(一)輕——輕課堂
“輕”指的是輕課堂,相對于傳統課堂,輕課堂把課堂拓展到課前預習與課后復習。在傳統課堂模式中,教師幾乎占據了主導地位。在很多情況下,課堂中的教學進度都是取決于教師,教師根據教學備案進行教學,很容易導致學生的知識掌握不牢固,同時學生在這種似是而非的狀態下接收更新的知識,會造成所有知識都掌握不牢固的現象,這就使得教學質量會大幅度降低,而輕課堂模式會使這種現狀得到良好改善。在輕課堂中教師提前把課程微課和預習要求通過消息推送給學生預習;相對于傳統課堂,輕課堂上課的時效性更為突出;相對于傳統課堂,輕課堂的移動教學使教師上課時活動范圍更大,能走到教室的任何一個地方,關注到每一個孩子。
(二)智——智慧校園
“智”指的是智慧校園,智慧校園是以物聯網為基礎的智慧化的校園工作、學習和生活一體化環境,這個一體化環境以各種應用服務系統為載體,將教學、科研、管理和校園生活進行充分融合。智能課堂已經成為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效率的新途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科學、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注重智能課堂的建設,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度掌握,使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得到更全面的發展和訓練,為學生未來的數學學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知識的快速更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是培養基礎教育教師的重要信息來源之一,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高級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重要實現方式。深度學習是培養教師超前思維的重要途徑,符合培養創新人才的目的。學生缺乏思維能力是當前教育形勢下普遍存在的問題,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不能充分促進學生的深化學習。改變教學方法,實現學生的深度學習是教育研究的重要方面。智能課堂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以技術為支撐,從智能教學工具開始教學,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提高學生的自律性,為學生的深化學習提供新思路。我校49個教學班都配備了80寸的鴻合一體機及易樂思智慧教學系統。實現了校園工作、學習和生活一體化的環境,作為智慧學習最為重要的是以“智慧教學卡”為載體實現課前移動備課、課堂教學、師生課堂互動和反饋、課后回顧等課堂教學的改變。
(三)思——計算思維
“思”指的是計算思維,計算思維是高中信息技術新課標的核心素養之一,是指個體運用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思想方法,是現代人的基本能力。計算思維是程序化的,它必須通過用機械步驟編碼某個設計來解決問題。這種機械也是以工程思維為基礎的,往往需要很多人運用系統的方法和技巧,按照相互協作編碼設定的節奏來實現機械步驟,其規模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前被認為不明顯但機械的問題可能會被發現,這些問題是抽象的和機械的,所以使用計算可以解決一些很少被認為是無法解決的問題。具備計算思維的學生,在信息活動中能夠采用計算機可以處理的方式確定問題、抽象特征、建立數據結構模型、合理組織數據;通過判斷、分析與綜合各種信息資源,運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總結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并遷移到與之相關的其他問題解決之中。
三、輕、智、思的實踐研究
建陽一中迄今已有恢復辦學近八十周年的歷史,“一切為了明天”的校訓,著力建設“真誠、關愛、精進、恢弘”的校風;堅持“活力·愉快·成功”的辦學理念,致力于“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讓校園成為師生樂園、讓每一個學生成功”的實踐。2018年9月學校與建陽智慧教育云平臺的對接和擴展,形成區校聯動,構建校園一卡通,建設建陽一中智慧校園平臺,于是我充分利用一中智慧校園環境,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采用易樂思輕課堂進行教學,通過在智慧校園環境下采用輕課堂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計算思維。
(一)課前——準備工作
組建教學班,提前備課,輕課堂給教師提供輕便備課方式。手機和PC均可簡易備課。在備課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重、難點提前設置好問題與答案,將準備好的PPT、圖片等資源上傳至云端完成備課。課前教師把課程微課、課件發布給學生預習,通過課前檢測了解學生預習情況。
(二)課中——雙向互動
教師在普通教室的一體機或電腦上打開瀏覽器輸入網址c.yilesi.cn,對準網頁版二維碼掃碼,掃碼成功,上課時就可以同屏顯示手機畫面。教學中,教師可隨時發布課堂測驗并讓學生通過智慧教學卡進行課堂答題,所有學生答題結果可以立刻反饋并統計在教師手機上。教師可根據當前答題情況及時獲得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學生可在課堂上根據學習狀況,隨時通過學生的智慧教學卡標記上課過程中沒有聽懂的內容。教師通過手機震動提醒的方式,接收到學生的疑點反饋,課堂標記按鈕分為“疑問”“重點”“興趣”三種。這部分按鈕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在聽課的過程中將自己沒有聽懂的情況及時告訴老師,老師可以在手機上立刻看到學生按鍵“疑問”的名單并選擇是否再講一遍。“重點”和“興趣”按鍵是給學生進行課堂知識點記錄所使用的,學生可以在感興趣或認定為重點的課件頁面上按鍵標記,系統可以記錄下來,課后回看,教師與學生實現了真正的雙向互動,教師在課堂上,在每講完一個知識點時即可收到學習反饋,為接下來的課程優化提供了參考。
(三)課后——教學鞏固
利用教師手機同步錄制授課的聲音、課件的內容,自動合成視頻。老師可以回看課堂錄制視頻,可查看統計疑問的出現次數,從而確定授課重點,為下堂課的備課做參考;學生課后可通過課堂視頻復習課程,準確找到課堂標注的疑問、重點、興趣的視頻位置,重點復習相應知識點,鞏固學習成果,提高學習效率。輕松方便的課堂記錄,教師無需任何操作,只要上課就可以將本堂課以視頻的形式保存成課程記錄。下課后過不了多久教師就可以在“我”的界面中的“課程記錄”內看到本堂課程的課程記錄。學生和家長則可以在易樂思公眾號上看到本堂課程的課程記錄。
四、課后反思
多元化改革對高中教育發展和改革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國家宏觀管理層面的政策引導和地方實踐層面的改革支持對推進高中多元化建設具有很深遠的影響。目前,在中學教育多元化建設中,仍然存在政策落實和管理支持不足的問題。
要在熟練“輕”“智”“思”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進行根源性創新教學。現在的高中教學非常注意效率,沒有表現出教師教育的最大意義。部分學生在沒有掌握新知識的前提下,就已經開始下一個階段的教學了。在后續的課程學習中,并不能通過練習來使自己的知識熟練度提高,相反地,他們可能會逐漸喪失學習興趣。因此,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創新性發展,“輕”“智”“思”教學模式的推廣勢在必行。教師不僅要追求教學的效率,還要對教學過程給予更多的關注,要有完全的自信和忍耐。為了適應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必須使教育節奏放緩,在打下良好基礎之后,慢慢提高教學節奏,使學生可以對知識進行更充分的掌握。也就是說,在接觸新知識的初期階段,教師需要重視學生的認知節奏,但隨著學生能力和思維的發展,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的教育節奏。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學生,特別要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有更全面的認識,使學生能夠體驗到在學習中的成就感和快樂。總而言之,要在教學中尋找合適的教學節奏,逐步推廣“輕”“智”“思”教學模式。
通過近兩年的教學實踐,從教育視角來看,易樂思輕課堂能達到讓學生用創新思維發現問題,用智慧方式解決問題的課堂,是促進學生智慧生長的課堂。從技術視角來看,它強調課堂智能化感知的特點,強調移動智能終端的應用,通過基于動態學習數據和云端的應用,實現教學決策數據化,評價反饋即時化,交流互動立體化,資源推送智能化。
對于信息技術學科來說使用輕課堂教學有利于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作為信息技術學科,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我們培養學生的主要目標。使用輕課堂教學,讓學生切身體會物聯網、云技術的神奇魅力。通過在智慧校園環境下采用輕課堂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計算思維,這也是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的舉措,讓我們先行先試,在信息化環境下嘗試變革課堂教學的形式和內容,努力構建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化課堂。
參考文獻:
[1]任居娥,白曉豫.大數據背景下的教研變革研究與實踐[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9.12.
[2]史鵬越,蔣中海,侯海英,紀學友,王永忠.智慧課堂發展階段及推進策略思考[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20.01.
[3]張成.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策略研究[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9(1).
[4]孫利元.高中課堂教學與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20(16).
[5]李東瑾.基于深度學習的智慧課堂設計與應用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20.
[6]游永興.計算思維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及培養[J].高教論壇,2018(10):40-42+55.
[7]張中曄.用信息技術構建初中數學智慧課堂[J].課程教育研究,2020(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