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羽 陳文棟
傳承紅色品質,培養青少年愛國情懷,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也是培養新一代“共和國脊梁”之根基的關鍵。時代在變,觀念在變,但愛國主義精神的核心不變,如何在日常教學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青少年地愛國主義情感,在與時俱進中找到實現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優路徑,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一、“覓渡橋小學講解團”經驗分析總結
(一)社會實踐:攜手當地紅色資源,長期合作實現雙贏
覓小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注重理論結合實踐,考慮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學習能力存在差異,針對低、中、高三個年齡階段分別開展社團活動。不同于以往教師單方面教授課本知識,覓小深挖當地紅色資源,同瞿秋白紀念館、瞿秋白故居形成長期合作關系,從學生中選拔講解團成員組織培訓,再由學生親自講解秋白事跡,讓愛國主義教育形成一個有“有輸入,有輸出”的內化過程。在這類活動中,學生可以切實參與愛國主義教育,獲得對家國認同更加深入的體驗和理解,通過實踐行為塑造愛國意識,并以個人行動感染其他學生。
目前,全國各地都已陸續開展了各類有關挖掘、保護、利用當地紅色資源的工作,方便了學校層面與相關紅色實踐基地建立合作關系,這不僅有利于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教育功能,鞏固紅色資源挖掘工作成果,還有利于將實踐過程演變為生動、深刻、更具生命力的紅色實踐教育課,提高教學效率,并且易于在其他城市進行推廣。
(二)課堂:榜樣為例,春風化雨塑造愛國行為與紅色品質
小學教育因其受教育主體特殊,更適合教授實際案例而非抽象的理論學習。尤其是中、低年齡段的學生,雖有極強的求知欲,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常對某一事物有了初步認知后便轉而關心新的問題。因此,直接開設理論課對學生吸引力不強,甚至會讓學生對思政類教育產生抵觸情緒。
覓小抓住“榜樣引領”,以瞿秋白為榜樣,開發《秋白研究》《我是江南第一燕》兩本教材,建立“秋白長廊”線上學習平臺,將瞿秋白的精神融于課堂教學和主題活動,讓瞿秋白的“榜樣形象”深植學生內心,在學生潛意識中埋下愛國種子,讓學生有榜樣、有目標、有信仰。
(三)在愛國主義教育中融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覓小在講解團成員的培訓中融入了大量傳統元素,譬如以“天下興亡為己任”來詮釋瞿秋白于國家危難之際獻身革命事業所體現的民族大義,讓學生在傳統文化浸染和熏陶下對愛國主義精神有更加全面的感悟。
近代史和中國傳統文化不是割裂的,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我國深厚的愛國主義傳統正是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超越時代的生命力。將其融入愛國主義教育,歷史的厚重與前人的擔當將給予下一代源于血脈的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弄清了“從哪里來”,才能更好地明白“到哪里去”;明白了愛國精神的源遠流長,才能理解并堅定走紅色道路的意義。
二、關于培養小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一般性建議
(一)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
1.加強四史教育,強化國家認同
愛國主義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其具體內容也因所處時代不同而變化。須尋根溯源,回顧黨史,知悉國家發展歷程,方能鞏固愛國主義教育成果,強化國家認同。通過總結社會發展規律和經驗,加強四史學習教育,建構新時代話語體系,用貼近生活的話語解讀愛國主義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還有利于全社會在文化認同中產生情感共鳴,增強道路自信,為當前愛國主義教育提供精神支撐。
2.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塑造學生愛國行為
中小學生作為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的年輕一代載體,其是否理解與認同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決定了文化自身能否在未來獲得進一步的發展與轉化。同時,傳統文化的強大精神力量和深厚歷史底蘊也會激發一代代中國人去探索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的發展規律,嘗試建立以“仁愛”為原則的優良社會秩序。在學習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在課堂中進行學習,還能在日常生活中實際運用,進一步規范自己的言行。沿著這一路徑開展的教學活動將有助于人們從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角度解讀愛國主義,為小學生的愛國行為塑造提供歷史經驗,樹立新時代青年的文化與道路自信,從文化層面為青少年愛國行為外化提供動力。
(二)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三種方式
1.新媒體技術和多種傳播手段與時俱進
愛國主義是一個具有動態特性的歷史概念,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核心主題與實踐要求,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同時,又在實踐中發展了時代特色。而在如今這個全媒體網絡時代,信息的傳播渠道日益多元,愛國主義教育的具體方式也須不斷創新。
平行于現實生活存在的網絡空間是當下表達愛國主義的另一重要場域。目前,自媒體因進入門檻低,且具備網絡傳媒應有的及時、互動、開放等特性而被大眾青睞,可以被用以豐富愛國主義思想的表達方式。但因其傳播內容具有主觀性,如若用之不當,則會在無形之中削弱主流媒體的宣傳力度。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應考慮到作為新生“網絡原住民”的青少年網絡用戶的上網模式,有效利用各類青少年群體普遍接受的媒體平臺,針對時事熱點及時發聲,表明態度,明確立場,批評不當、錯誤言論,引導正確輿論風氣,避免主流價值觀非主流化、主流媒體邊緣化,使青少年免受不正之風侵蝕。
此外,青少年愛國教育可依托網絡媒體平臺,融合多種傳媒技術,拓展教學邊沿。例如,利用全息投影,裸眼3D等先進特效技術制作觀影體驗甚佳的紀錄片,并以此為媒介講述中國故事。傳統課堂便可在紀錄片核心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展開,使教授的理論知識更加具有吸引力。
2.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其他學科教學之中
其他學科的課堂教學雖不直接涉及愛國主義教育,但其作為學生日常接觸最多的情境,同樣是是學生塑造個人價值觀的主要場所,其重要性不容忽視。小學是一個人塑造其行為模式的關鍵時期,考慮到小學生學習能力尚不成熟,在課堂上對愛國主義教育必要知識的教授也應分階段遞進,以與學生認知水平匹配的方式進行引導教育。因此,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有意識地帶入培養愛國情懷,讓愛國主義教育與其他學科教學有機結合,可使愛國教育更加有效,同時也使其他學科的教學更具內涵。
譬如,在中國近代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輔助課本內容教學,通過線上“云參觀”博物院、紀念館或觀看相關紀錄片的方式,將教材文字內容可視化,提高教學效率。在科學課上,可以通過講解“兩彈一星”元勛們的篳路藍縷,通過前輩們艱苦奮斗報效祖國的真實事跡,向學生們傳達科技興國、實干興邦的理念,讓學生在其感召下形成對祖國發展的自信。這種方式簡單直觀,易于推廣,是中小學教育工作者踐行立德樹人、培養學生愛國之情的有效途徑。
3.從社會實踐入手,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開展愛國主題的社會實踐是針對理解力、認知力尚不成熟的小學生進行行為塑造的一種重要方式。 “儀式感”是愛國主義相關的社會實踐所必須營造出的氛圍。以集體或具有程序化的實踐行為,可增強這一行為的神圣感,以及參與其中的意義性。切忌“走流程,走形式”的實踐方式,這樣不僅不益于愛國情感的塑造,反而使人感到完成任務般的厭煩,是有害的。去參觀南京大屠殺博物館,如同郊游一般帶著零食走馬觀花了一遍,與衣裝肅穆帶著鮮花進行細細的品味所營造出的氛圍以及給學生造成的印象絕對是不一樣的。在社會實踐中,學校和家長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他們的行為表現將直接影響學生對待愛國主義教育的態度。帶著儀式感進行實踐,身邊小事亦含愛國心;走形式走流程地去進行,即使表面功夫做的再足,也只是有害無益。
三、總結
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提高家國認同感,保持國家凝聚力,培養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是我們成功應對世界挑戰,堅定四個自信,奪取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勝的前提條件。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需要切實的行動,而愛國主義教育的根基又在小學教育之中。因此,結合時代背景,通過以四史教育為核心的教學內容和與時俱進的教學方法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對我國今后的穩固發展有著根本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黃世虎,張子悅.新時代青年愛國主義教育:邏輯、原則與路徑[J].中國青年究,2019(05):24-29.
[2]吳伯奎.何以必需和何以可能——淺析愛國主義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的培養[J].大學教育,2014,(7):131-133.
[3]吳霞. 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情感教育研究[D].江南大學,2009.
責任編輯? ?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