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志剛
摘 要:教師要引導學生接觸優秀的文學作品,使其感受語言的豐富含義和魅力。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和指導學生閱讀,既要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學作品內容,又要注重文學作品的教育價值,使學生樹立積極、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閱讀教學的基本原則是引導學生把握文學作品的價值取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在吸納文學作品精華的同時,發展創新思維,感悟文學作品,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關鍵詞:閱讀教學;小學語文;創新思維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8-0077-02
引 言
中國古詩詞、神話故事、詞句華美的散文、生動有趣的故事,時時吸引著學生探究文學作品的內涵,激發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興趣。教師巧妙運用閱讀分享法把文學作品的內涵、意義融合到日常教學中,多方位、多維度合理運用文學作品,能夠讓學生感悟文學作品的教育價值,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一、吸納文學精華,充實學生文化底蘊
優秀的文學作品能發揮感染、凈化學生心靈的作用,鼓勵學生追求真善美,提升學生對人生的洞察力和判斷力[1]。文學是學生的精神食糧。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古詩詞,詩詞流傳千年,我們細細品讀可發現其魅力無限。詩詞不僅能帶領學生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還能帶領學生感受詩人的情懷抱負。
教師可以“每周一詩”的形式鼓勵學生自主誦讀,如利用周一晨讀的時間,讓學生輪流為大家朗誦自己喜愛的古詩,再由教師適當補充解讀古詩,幫助學生理解詩詞的意境和深刻含義。同時,每學期開展一次“古詩朗誦大會爭霸賽”,激勵學生積極閱讀和學習古詩。古詩誦讀為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做了良好的鋪墊。
從唐詩三百首開啟學生對古詩詞的喜愛。例如,在中秋節來臨之際,學生對描寫月亮的古詩詞特別感興趣,教師可抓住中國傳統節日的教育契機,為學生淺析易理解的詩歌,把學生領進古詩詞的文學天地,使其感受詩歌的意境和魅力。宋代詩人蘇軾在中秋時寫下《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學生與詩人“共度”中秋,品讀詩詞,理解了詩人寫下詩詞時的意境和心情。
在“母親節”來臨之際,師生可共同吟誦《游子吟》。唐代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學生對唐詩比較熟悉,也能大致理解詩詞的含義。本詩描述了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制衣衫,臨行前一針一針密密地縫衣服,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詩歌教育學生要懂得感恩,報答像春暉一樣的慈母恩情。在世界上有一種情感,它與生俱來,沒有條件,連綿不絕,那就是母愛!媽媽都愿意傾其所有,只為自己的孩子能快樂無憂。教師可由此導入詩歌教學:“你對媽媽的愛有多少?還記得和媽媽一起度過的快樂時光嗎?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回憶和媽媽相處的時光吧!”
二、啟迪創新思維,開啟智慧之門
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學習興趣,筆者在班級開啟了師生共讀共賞的探索之路。學期初,筆者給學生列出優秀神話故事的書目,引導學生有計劃地讀書,學期末評選出若干“讀書小明星”。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選擇體裁、內容、文化價值等與學生實際學情相符的書籍。
“啟迪思維,生成智慧”是閱讀的意義。故事《曹沖稱象》:古時候有個叫曹操的人,別人送他一頭大象,他很高興,帶著兒子和官員們一同去看。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墻,腿像四根柱子。官員們一邊看一邊議論:“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曹操問:“誰有辦法把這頭大象稱一稱?”有的人說:“得造一桿大秤,砍一棵大樹做秤桿。”有的人說:“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誰有那么大的力氣提得起這桿大秤呢?”曹操聽了直搖頭。曹操七歲的兒子曹沖站出來說:“我有個辦法。把大象趕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著水面,在船舷上畫一條線。再把大象趕上岸,往船上裝石頭,裝到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為止。然后稱一稱船上的石頭,石頭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曹操微笑著點了點頭,他叫人照曹沖說的辦法去做,果然稱出了大象的重量。這個故事引起了學生的激烈討論:稱象的原理是什么呢?學生們積極思考問題,得出曹沖所用的方法是“等量替換法”,用許多石頭代替大象,在船舷上刻畫記號,讓大象與石頭產生等量的效果,再稱出石頭的重量,使“大”轉化為“小”,分而治之,這樣這一難題就得到圓滿解決。學生通過學習《曹沖稱象》能掌握“等量替換法”,培養創新思維。
《司馬光砸缸》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故事,七歲的司馬光穩重得像一個大人,聽老師講解《左氏春秋》非常喜愛,從此手里放不下書本,甚至達到忘記了饑餓、冷熱的程度。有一天,他跟小伙伴們在后院里玩耍,有個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別的孩子一看到小伙伴出事,嚇得都跑了,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水涌出來,小孩也得救了。教師可以對這個故事進行延伸和拓展,讓學生思考和討論在同伴遇到危險時可以用什么方法救人,還可以追根溯源,讓學生了解和關注司馬光的生平經歷。
三、感受文學魅力,解析不同體裁
教師積極有效地開展文學欣賞啟蒙教育活動,能潛移默化地凈化學生心靈,讓學生受到文化熏陶,在閱讀優美的散文時感受到文學作品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