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從學科特點和體育核心素養兩個維度提煉的育人支點,價值在于改變當下以知識本體為教學目標的現象。教師立足育人支點的單元設計,能夠體現育人的系統化和整體化,在課時設計展示的活動化學習中,逐步實現育人目標。
關鍵詞:育人支點;單元教學;課時教學;初中體育
中圖分類號:G40-013.9?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8-0089-02
引 言
課程是國家意志與社會主流價值的體現,要想實現課程的育人目標,教師就要挖掘課程本身獨特的教育價值。體育課程是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的基礎性課程,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世界觀、發展觀,形成社會責任感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這一價值充分體現在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中。
《普通高中體育課程標準(2017年版)》強調,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并將其概括為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三個方面。
在實際教學中,如何將核心素養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是廣大一線教師需要慎重思考的問題[1]。為此,筆者在核心素養基礎上梳理出初中體育育人支點,并圍繞育人支點開展課程建設與實施,以更好地實現體育學科的育人目標。
一、初中體育育人支點的確立
根據體育學科特點和核心素養,筆者梳理出三項育人支點: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
運動能力是體能、技戰術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體活動中的綜合表現,是身體活動的基礎。運動能力分為基本運動能力和專項運動能力。基本運動能力是從事生活、勞動和運動所必需的能力;專項運動能力是參與某項運動需要具備的能力[2]。中學生運動能力發展的重點是發展體能、運用技能和提高運動認知。運動能力的具體表現形式為體能狀況、運動認知與技戰術運用、體育展示與比賽。
健康行為是增進身心健康和積極適應外部環境的綜合表現,是改善健康狀況并逐漸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關鍵。健康行為包括養成良好的鍛煉、飲食、作息和衛生習慣,控制體重,遠離不良嗜好,預防運動損傷和疾病,消除疲勞,保持良好心態,適應自然和社會環境的能力等。中學生健康行為養成的重點是鍛煉習慣、情緒調控和適應能力。健康行為的具體表現形式為體育鍛煉意識與習慣、健康知識的掌握與運用、情緒調控與環境適應。
體育品德是指在體育運動中應遵循的行為規范及形成的價值追求和精神風貌,對維護社會規范、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具有積極作用。體育品德包括體育精神、體育道德和體育品格三個方面,體育精神包括自尊自信、勇敢頑強、積極進取、超越自我等;體育道德包括遵守規則、誠信自律、公平正義等;體育品格包括文明禮貌、相互尊重、社會責任感、正確的勝負觀等。中學生體育品德培養的重點是積極進取、遵守規則、社會責任感。體育品德的具體表現形式為體育精神、體育道德和體育品格。
從以上分析中不難看出,圍繞教育支點開展教學實踐,既體現出知識的本體價值,又展示出《禮記》中“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的“以事喻德”的教學內涵。教學的目標是教育,而求知的本源在于幸福生活,以學習知識為載體,以成就自身的全面發展為根本,最終實現的就是“化民成俗”的育人目標,也是“教學為先”的根本所在。
以育人支點為核心進行單元教學設計,教師需要考慮以下幾項內容。
其一,育人支點與單元內容的契合性。當前,中學體育教材依然是教學的重要載體,教師需要認真分析教材內容與學習方式,將相關育人支點融入各章節中、落實到每一課時中。
其二,育人支點的包容性和分散性。育人支點的體現不局限于哪一項知識,而一項知識也不是只體現一個支點。例如,在運動能力的培養中,就包含著基本運動能力、專項運動能力等內容。運動能力并非通過一項技能的掌握就能形成,可以說運動能力的培養貫穿體育學習的整個過程。育人支點的包容性和分散性,考查的是教師對教育、教學、教材、學生的理解層次和程度。
其三,教師對教學方式的選擇是影響育人支點落實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教學方式會導致截然不同的教學效果。例如,針對耐久跑的教學,教師如果采用單調的一圈又一圈反復跑的方式,將難以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不利于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
其四,育人支點立足新課程標準、分散于內容、體現于活動。新課程標準指向的是育人目標,是通過知識的學習實現育人價值。與寬泛的育人目標相比,育人支點具有更高的可實踐性,將其落實到學習的過程中的關鍵在于學習活動的設計。從這一角度來看,教師對學習活動的設計能力,決定了育人支點的落實。
基于上述分析,在進行單元設計時,教師一方面要研究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特征、認知層次和內在需求;另一方面要依據學科特點和教材資源,對整本書的知識與技能進行統一規劃,形成育人系統,將知識與技能的教學與育人目標緊密銜接,落實育人支點。
二、立足育人支點的教學設計:以“耐久跑”為例
下面,筆者以山東教育出版社八年級全一冊《體育與健康》“耐久跑”的設計為例進行分析。
(1)本單元耐久跑不論個體有氧代謝能力還是個體的意志力,都比以往年級的學習更具挑戰性。
(2)本單元的三節內容分別為耐久跑技術的學習與練習、耐久跑與身體健康、耐久跑的拓展練習。第一節由耐久跑技術的學習、練習兩部分構成;第二節主要介紹的是耐久跑與身體健康的關系;第三節的主題是耐久跑的拓展練習,體現對學生運動能力的培養。這三部分內容的編排遵循科學認知的一般程序,即由外及內,由淺入深。
(3)本單元采用課上提問、合作探究、練習、測試和課后每周運動打卡的方法,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的提升等育人支點均有所體現,具體規劃如表1所示。
結 語
綜上所述,體育教師應在教學中利用育人支點,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將體育學科的德育功能與課程實踐結合起來,從而充分發揮體育學科育人支點的作用,讓學生在通過體育學習,達到健身、運動的目的的同時,在體育學習中形成良好的品質。
[參考文獻]
[1]郭元祥.撬動社會育人的支點[J].湖南教育,2020(12):4-6.
[2]蘇寶明.讀書成為我們育人的一個支點[J].教育教學論壇,2014(27):231.
作者簡介:苑光成(1996.6—),男,山東日照人,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