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純,黃明愉,余文英,龔夢華,唐佳瑤,林麗莉
(福建中醫藥大學針灸學院,福建 福州 350122)
托育服務體系不僅直接影響了兒童的早期教育,同時對兒童的生長發育影響深遠,甚至決定了兒童后天的發展[1-3]。然而,當前的托育行業仍存在著托育機構運行不夠規范、缺乏行業專業標準、早教服務供給不足等問題[4]。兒童的健康狀況是影響我國人口素質的一個重要因素,如何完善托育服務體系與模式,更好地促進托育事業為兒童健康和生長發育保駕護航,成為當下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于2019年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我國平均每千名兒童僅擁有0.92名兒科醫生,較往年有所增加,但仍不及每千名兒童擁有1名兒科醫生的國際配置標準[5]。將傳統中醫藥的調理理念及方法融入兒童托育服務中,對于緩解兒科門診就診壓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國托育事業經歷了一段漫長又波折的發展與變革歷程。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的托育服務行政管理體系完成初步構建[6]。到80年代,托兒所模式逐步形成。進入90年代后,托育行業開始逐步市場化。在這期間諸多問題被暴露出來,如兒童“入托難”“入托貴”,以及城鄉托育行業發展不平衡等[7]。2010年后,國家出臺了多項政策,重新重視和引導托育事業往公益性和普惠性方向發展。國家通過加大政府投入直接開辦或資助私人形式來發展托育事業[8]。近年來,在公益性和普惠性托育事業發展的大前提下,國家也相繼出臺了多條政策加以扶持。
2019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布《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首次提出“嬰幼兒照護”概念,開啟了“托育元年”的帷幕。2019年11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在兒童早期發展國際研討會上明確了衛生健康服務在促進兒童早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并制定符合我國實情的兒童早期發展系列服務規范,開展以保健為中心、保健和臨床相結合、個體和群體相結合、中醫和西醫相結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兒童早期發展道路。2020年5月《政府工作報告》也著重提到了要“發展養老、托幼服務”。
國家政策的傾斜為托育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如何把握好這一發展機遇,將中醫理念融入托育服務體系中,重視托育服務中對兒童健康問題的關注,更好地促進托育事業的發展,成為近些年托育行業發展的關鍵性問題。
2.1兒童體質與護養的中醫理論概說 小兒體質學說于20世紀70年代被正式提出[9],其是歷代醫家在對小兒生理病理特點認識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小兒體質是在先天稟賦與后天外在因素和自身調節的基礎上形成陰陽消長的特殊狀態[10],其與小兒生理病理特點緊密相關。對于小兒生理病理特點,歷代理論多集中于“純陽之體”“稚陰稚陽”“變蒸”“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等觀點的論述。
我國最早的兒科學專著《顱囟經》有言:“凡孩子三歲以下,呼為純陽,元氣未散。”小兒時期,身長、體重增長明顯,臟腑、氣血、津液及其功能日益完善,這正是小兒“純陽”之說[11]。清代醫家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提到:“小兒稚陽未充,稚陰未長也”,其是指小兒的身體機能、物質基礎和功能活動都尚未完善。而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也提到:“小兒臟腑之氣軟弱,易虛易實。”小兒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的病理特點,與小兒稚陰稚陽的生理特點一脈相承[12]。這些論述都充分反映了兒童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身體機能等尚未發育完全但仍在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體質特點。因此,在此階段對兒童進行調護及日常養護顯得尤為關鍵。關于小兒養護觀念歷代醫家提出了不少觀點。明代醫家萬密齋有“提出中醫育兒理念第一人”之稱,其在代表作《育嬰秘訣》中明確提出了“育嬰四法”,其中“若要小兒安,常受三分饑與寒”等觀點至今仍為國人所推崇。清代醫家沈金鰲在《幼科釋謎》中也強調了顧護小兒體質,尤其是重視脾胃為“后天之本”的重要性,同時強調了在小兒養護中飲食節制的喂養觀念及脾胃調理的重要作用[13]。
小兒生長發育與體質有著密切的關系[14],在此階段及時做好兒童保健、保育工作,對兒童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2.2在托育服務中行中醫兒童體質調理的優勢 隨著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加上小兒機體“幼小嫩弱尚未完善”,在對幼兒的照護及托育服務中對兒童體質加以固護與引領顯得尤為重要[15]。依托于傳統中醫理論及診療體系的小兒體質調理理念,如小兒推拿及穴位貼敷等外治療法是臨床運用較為廣泛且較成熟的非藥物療法,其也是當下中醫兒童體質調理模式中重要組成部分。正如清代醫家吳師機在《理瀹駢文》一書中所提到的“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立足于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對小兒體質的固護與引領具有關鍵性作用。
抗生素的過度使用會破壞兒童先天性免疫力,導致如兒童體質下降、耐藥性提高、病癥復雜、病程變長等相關問題。中醫兒童體質調理以中醫體質辨識為基礎,通過綠色、安全的中醫外治法來實現對兒童體質的固護和引領。
在進行兒童托育服務的各個環節中重點關注兒童體質發展,可運用我國傳統中醫學理念,通過中醫外治手段進行合理調護,并結合各地的地方飲食文化及喂養特征,構建以“中醫體質調理為核心,神經發育規律及臟腑功能發育為依托”的托育體系。
在國家政策的大背景下,為保障學齡前兒童身體健康,預防控制傳染病,降低常見病的發生率,開拓以中醫理念為指導、兒童體質調理為核心,在托育服務體系中增設中醫兒保的內容,實現“醫、教、養”合一的托育服務體系新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3.1落實關鍵環節 兒童早期的發展不僅遵循了生長發育的規律,同時也受到了環境因素的影響[16]。當前托幼機構專職保健人員比例仍然維持在較低水平,有的園所甚至缺乏相應醫學專業知識的教師或保育員。因此,在托育服務體系中增加中醫兒保內容,加強托育機構隊伍建設和創新,是落實托育服務體系新模式的關鍵。
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頒布的《托育機構設置標準(試行)》明確提出,保育人員應具有嬰幼兒照護經驗或相關專業背景,托育機構應當合理配置保健人員。開展中西醫結合的全面中醫體質調理需要更加專業的保健人員,因此,政府及托育機構有必要撥出專項經費對0~3歲托育機構及幼兒園所的保健人員開展上崗前培訓及后續定期業務培訓,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以保證中醫體質調理工作在基層園所的順利推進。
3.2制度全面保障 嬰幼兒及兒童是傳染病的高危易感人群,托育機構是疫情防控的重點場所,因而應進一步完善托育機構內標準化的健康保障制度,對園所內兒童的健康和安全進行全方位保障。
首先,托育機構內需配備有相關醫學背景的工作人員,對每天入托的兒童實行晨檢,以中醫四診理論為基礎進行舌診、咽診、體溫、指紋診等常規檢查。對有癥狀的患兒進行分類、分級及小兒體質調理等處理,并及時上報上級醫療機構。其次,可構建托育機構、家長與兒童三方聯動的健康保障體系,加強對家長的健康教育,增強其中醫育兒觀念。引導家長觀察兒童的日常,如出現疾病相關體征和狀態,及時反饋給園方保健醫生,進行分級觀察及兒童體質調理。與此同時,托育機構可根據實際情況以中醫傳統功法學為基礎,為兒童制定特殊的兒童功法,并帶領兒童進行操練,以達到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效果。
此外,在園區衛生與傳染病防控方面,兒童入園時及在園區內每次玩耍之后,都應及時對兒童手部或暴露皮膚等處進行常規消毒,并定期運用艾灸等中醫手段對園區環節進行消毒,保持園區環境衛生、清潔,阻隔病菌對兒童的傷害。
3.3模式完善升級 目前,全球發展均處于大數據的信息時代,通過“物聯網”可實現信息互通和遠程管理控制[17]。因此,可以物聯網健康大數據平臺作為依托,全面完善和升級傳統的托育體系,聯合有權威資質的醫療機構,構建“醫、教、養”一體化的托育服務體系新模式。見圖1。(1)可搭建依托于醫療機構的兒童健康管理中心。利用物聯網健康大數據平臺搭建兒童健康數據管理平臺,錄入兒童身體相關信息,預約就近醫療機構的專業醫生對兒童進行體質辨識,選擇相對應方案對兒童進行體質調理、經脈臟腑調理及感統訓練等。(2)促進中醫養護理念走進托育機構。對每天入園兒童的身體信息進行收集及兒童體質辨識,同時,上級醫療機構定期派專業治療師進入園區,對兒童實行相應的體質調理治療。此外,各托育機構對入園兒童實行有針對性的中醫特色飲食調理及生活管理,全程所有信息均上傳至兒童健康數據管理平臺,并由上級醫療機構的專業兒保專家對兒童的體質調理方案定期進行復核及調整。

圖1 “醫、教、養”一體化的托育服務體系
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有“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念,其是中國兒童教育福利政策制定的思想源頭,奠定了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對兒童照護和關愛的傳統。在祖國各項事業萬象更新的今天,托育行業從最初的集體福利形式發展為今天的公益性、普惠性行業。隨著我國醫療模式的完善和發展,“兒童保健”作為現代醫學和祖國傳統中醫學均強調的概念,在兒童生長發育中的作用受到了廣泛重視[18]。托育服務體系新模式以祖國傳統醫學理念為基石、中醫兒童體質調理理論為核心,結合“物聯網”大數據將中醫理念及體質調理手段融入托育體系之中,對于促進兒童生長發育、疾病防治及增強小兒免疫力等具有重要意義,其可為實現“保教結合”“幼有所育”的托育服務新模式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