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乃沂
濟南市歷城區中醫醫院,山東 濟南 250100
膝骨性關節炎病人一般會存在不同程度的關節軟骨破壞、變性及相鄰軟骨關節滑膜增生、骨質增生病癥。對此類患兒來講,關節功能障礙、疼痛、關節腫大、僵硬問題皆會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1]。關節腔內注射、軟骨保護劑、止痛類藥物治;臨床應用往往具有一定局限性,易引起胃腸道反應,而溫針灸治療則具有安全性高、功效多樣、操作簡單的應用優勢,故此,本文從安全性、有效性角度出發,研究論述了膝骨性關節炎患者以溫針灸治療的效果。
1.1一般資料 觀察對象(2019年8月-2020年9月膝骨性關節炎患者)取樣74例,分組方式選取抽簽法,行常規治療(n=37,參照組)和溫針灸治療(n=37,實驗組)。納入條件:影像學檢查后,提示關節邊緣骨贅,軟骨下骨硬化,膝關節間隙變窄,表現為膝關節僵硬、腫脹、疼痛、伴骨摩擦音等癥狀,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臨床癥狀與《骨關節炎診治指南》中診斷標準具有一致性。排除合并意識障礙、精神疾病者及哺乳期、妊娠期女患。參照組年齡41~76歲,平均(58.91±5.77)歲,病程(5.37±2.23)年;研究組年齡42~76歲,平均(58.89±5.67)歲,病程(5.41±2.19)年,(P>0.05)。
1.2方法 對照組每天1次,每次1粒,以布洛芬緩釋膠囊口服治療,后期階段,可依據實際病況將用藥頻次調整為每天2次分早晚服用,2療程后(14d),觀察效果。觀察組則接受溫針灸治療:指導病人取仰臥位,完成膝周皮消毒操作后在承山、阿是、委中、足三里、梁邱、犢鼻、陽陵泉、陰陵泉、膝眼、血海中挑選6個穴位,以提針、插針、捻針、轉針手法,使用無菌毫針輪流針刺,重復15min后,選擇穴位進行溫灸治療,在距離皮膚3cm處,點燃艾條,實施熏灸,時長控制在每次20min左右,持續治療1月,觀察療效[2]。
1.3觀察指標 WOMAC評分主要包括日常活動難度、晨僵、疼痛等內容,總分100,病情越嚴重,評分越高。據此判斷治療有效性:無效:病人治療后,日常活動受限制,晨僵、疼痛癥狀未得到緩解。有效:經過治療,日常活動逐漸逐漸恢復,晨僵、疼痛癥狀有緩解趨勢,未出現不良情況。顯效:日常活動恢復正常,晨僵、疼痛癥狀消退。

2.1有效性 分析表1數據,兩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7.30%(觀察組)、81.08%(參照組),觀察組有效性更優,χ2=5.1207,P=0.0236。

表1 有效性對比 n(%)
2.2WOMAC評分對比 分析表2數據,兩組 WOMAC評分在治療前差距不顯著,在治療后實驗組日常活動難度降至(21.11±9.52)分,晨僵降至(22.16±10.06)分,疼痛降至(28.66±9.72)分,WOMAC評分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

表2 WOMAC評分對比分,n=37)
膝關節作為關鍵承重關節,當人體滑膜組織、關節軟骨出現退行性病變后,即可引起膝關節炎,導致病人出現程度不一的行走受限、關節疼痛癥狀,嚴重影響病人正常生活。陳榆龍,鄒青云,紀樹亮[3]等人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95%有效率高于對照組87.7%,P<0.05。
而此次研究結果則與之具有一定相似性:兩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7.30%(觀察組)、81.08%(參照組),觀察組有效性更優,χ2=5.1207,P=0.0236。同時,兩組 WOMAC評分在治療前差距不顯著,在治療后實驗組日常活動難度降至(21.11±9.52)分,晨僵降至(22.16±10.06)分,疼痛降至(28.66±9.72)分,WOMAC評分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究其緣由:西醫治療之所以可在短期內緩解疼痛、改善癥狀,是因為相關藥物可有效抑制炎性反應,但考慮到安全性問題,臨床并不主張長期應用。溫針灸則對患者血液循環、生理技能、人體體質皆有顯著改善作用,主要通過改善供血來幫助病人緩解疼痛,改善晨僵,操作人員需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來實施針灸步驟,具有較高安全性,
綜上所述,膝骨性關節炎患者以溫針灸治療后WOMAC評分、總有效情況皆有改善,且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