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英語閱讀課作為英語專業的關鍵課程,它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此研究提出了基于閱讀策略的英語閱讀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并運用定量研究方法,探討此教學模式對學生閱讀能力及態度的影響。研究發現,基于閱讀策略的英語閱讀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增強學生的整體閱讀水平,并對學生的閱讀速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調查問卷顯示,學生對基于閱讀策略的英語閱讀混合式課程教學普遍比較認可。
【關鍵詞】閱讀策略;閱讀策略教學;教學評價
【作者簡介】王爽(1989-),女,漢族,河南商丘人,廣州城市理工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話語分析、英語教育。
一、前言
閱讀在語言教學中始終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教學結果不甚理想。根據此前的調查,英語閱讀課程教學存在以下問題:
1.課堂教學多采用“一篇文章一堂課”的上課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雖然會對閱讀策略有所訓練,但教學的重點還是放在一篇長文章的處理上。教師缺乏對閱讀策略進行系統的講授,更缺乏課堂上的示范及課下的大量實踐和反饋。以至于學生無法將課堂所學到的閱讀策略通過課堂實訓和課后鞏固內化為語言技能。學生使用閱讀策略的頻率較低,對閱讀策略的理解模糊,缺少策略意識。
2.閱讀訓練材料單一。教材選取的閱讀材料具有年代性,與學生的專業和現實生活相距甚遠,無法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使學生對閱讀課程的興趣降低。
3.閱讀課課時少且課程挑戰度低,教師缺乏利用教育現代化、信息化來監控評價學生的學習行為,使得學生學習效果不佳。
本研究試圖從問題出發,提出新的英語閱讀課程教學模式,并通過定量研究方法驗證教學模式的有效性。
二、教學模式建構
在課程教學現狀分析的基礎上,筆者以文秋芳教授“產出導向法”和布魯姆(Bloom)的認知分類理論為依據,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構建了大學英語專業一年級閱讀課的教學模式。(如圖1)
教學模式共包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課前的自主學習。教師通過“學習通”發布學院錄制好的英語閱讀微課視頻,以及對教科書的前期預習。學生做自我準備,在“學習通”上完成測試。
第二階段為課中的內化探究。授課內容主要為《大學英語閱讀進階》第四版中所列出的十種閱讀策略,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歸納,并形成閱讀策略課堂講授、示范、實踐體系。
首先,教師講解策略。策略主要包括:詞匯技巧、主題思想、支持性細節、結構關系、事實與觀點、推理、目的與語氣、論證。從策略的分類中我們可以看出,授課內容不僅包括基本的閱讀策略,還包括更加深層的批判性閱讀能力,為學生能夠成為成功的批判性讀者打下基礎。其次,教師示范策略。教師的示范能夠幫助學生真正理解策略的使用,讓學生從老師指導下使用的策略逐漸轉變為獨立使用的策略。教師在演示過程中使用有聲思維(think-aloud)來演示策略使用方法,并引導學生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閱讀任務,記錄做題時間、錯誤率以達到提高閱讀速度的目標。最后,學生練習策略。此步驟符合“產出導向法”中所提倡的“學中用,用中學,邊學邊用,邊用邊學,學用無縫對接”指導思想。所以閱讀策略教學中的及時實踐環節顯得尤其重要。教師為學生提供大量的閱讀材料用于實踐所學策略,以達到靈活運用閱讀策略的目標。選擇閱讀材料時要注重閱讀材料的適合度、可利用性、可讀性。可用專四的真題作為閱讀資料,幫助學生提高應試技巧。也可以把學生本學期所閱讀的文學原著作為閱讀材料。同樣可以把時政新聞作為學生的閱讀材料來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等。此類貼近學生專業和實際生活的閱讀材料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活動也從“知識和信息是什么”向“知識和信息怎么用”逐漸過渡。最終把閱讀和寫作共同結合起來加以進行討論。
第三階段為課后的拓展提升。教師布置學以致用的拓展任務,供學生學習評價和創造。課后拓展任務應突出產出,如在“批改網”舉辦原著閱讀讀書報告寫作大賽、在“學習通”上發布每周閱讀報告分享討論、學生提交策略學習反思報告等。
三、研究方法
為了驗證這種教學模式的可行性,筆者對英語專業一年級學生進行了基于閱讀策略的英語閱讀教學的實證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以測驗和問卷為工具,分析了該課程改革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影響。
1.研究問題。本研究擬解決以下問題:閱讀策略訓練課程對增強學生的英語閱讀水平是否有效?閱讀策略訓練課對學生的閱讀流暢度有直接影響嗎?學生閱讀策略課程的接受程度如何?
2.研究對象。本研究以廣州城市理工學院2018級兩個大一英語班共150人為研究對象。班1為實驗組,班2為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傳統的以課文為基礎的閱讀課模式,不進行系統的策略訓練。
3.數據收集。本研究所用的數據收集工具為閱讀水平測試和調查問卷。
(1)閱讀水平測試。上課前,老師會同時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閱讀測試。課程結束后,即16周后,老師會為兩個班級的測試準備相同的閱讀試卷,來比較兩種教學方式的教學效果。學生在測試時需要在試卷上標注自己完成試卷的總時間,以便后續對比閱讀速度時需要。
(2)調查問卷。課程結束后,為了了解學生對此閱讀教學模式的接受度,教師采用李克特的5級量表計分,對實驗組進行問卷調查,即從1=“一點用都沒有,一點也不喜歡”到5=“非常有用,非常喜歡”。
四、結果與討論
本次研究收回的有效試卷共300份,其中實驗組兩次測試均收回70份,對照組兩次測試均收回80份。實驗組收回的70份有效調查問卷。實驗前后所用的試題由8篇英語專業四級閱讀真題組成,題目內容涉及不同方面的閱讀策略,共40道選擇題,每道一分 ,問卷按學生選擇的五級制計分。數據通過SPSS 22.0進行分析,統計平均分、標準差、配對樣本t檢驗、獨立樣本t檢驗。
1.策略性培訓課程對學生綜合閱讀理解水平的影響。從表1可以看出,實驗組的平均后測分數高于前測平均分。并且從配對樣本t檢驗可看出,進步已經達到了顯著水平(p=.000)。對照組的前后測試的平均分數也有所增加。但差異不顯著(p>.05)。此外,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可以得出,課程結束后,實驗組與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05)。
2.策略訓練課程對學生閱讀速度的影響。從表2可以看出,實驗組與對照組的閱讀速度在后測中有所提高,但實驗組的提高幅度更大。另外,獨立樣本t檢驗表明,課程結束后,兩組組間差異顯著(p<.05)。
3.學生對策略訓練的態度。由表3可知,學生對課堂中講授的幾種閱讀策略及對閱讀課的教學模式接受度較高,平均分均超過了3.5分。說明此種教學模式受到了學生的認可與歡迎。
五、結語
通過本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閱讀策略訓練課程可以增強學生的整體閱讀水平;閱讀策略訓練課程對學生的閱讀速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學生對此閱讀策略訓練課程的教學模式普遍比較滿意。
該研究說明了在英語專業一年級閱讀教學中不應該只把重點放在一篇長文章的生詞、句子和結構中去,而應該加強閱讀策略方面的課堂實訓和課后鞏固,形成策略教學講授、示范、實踐體系,并結合“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整體閱讀能力與閱讀實踐的積極性,同時也為二年級的閱讀課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NUTTALL C. Teaching reading skill in a foreign languag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2]曹佩升.基于翻轉課堂的ESP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與效果研究[J].外語界,2020(6):87-94.
[3]孟悅.大學英語閱讀策略訓練的實驗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4(2):24-27.
[4]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 (4):4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