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職數學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本文通過創設多種數學情境,在提高數學課趣味性的同時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養成。
【關鍵詞】中職 ?情境教學 ?素養 ?數學
【課題項目】本論文是欽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立項項目《情境教學法在中職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2018A002)的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5-0112-03
無論是在遠古社會,還是在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的生活都離不開數學,可以說數學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現今社會,如會計、經濟學、計算機等專業的學習都需要以數學為基礎。但無論在哪個學習階段,對于數學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只要聽到數學就會產生畏懼的心理,甚至產生考試綜合征。尤其我們中職學生,他們的數學基礎很多都不好,學生普遍不重視數學課的學習,不愿學、厭學,甚至放棄數學,部分學生知識結構斷層,數學學習興趣不濃。此外,學校注重培養的是技能型的人才,中職學生更加注重專業技能的訓練。所以,在初中就是差生的中職學生面對更加抽象,邏輯思維、空間想象能力要求更高的中職數學,顯得無所適從,不知怎么學,看不懂也聽不懂。學生學習數學起初就覺得困難,在后期學習中,數學更加枯燥乏味,學生上課只想睡覺、玩手機。從此對于數學就是一蹶不振,失去了學習數學的耐心和信心。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培養數學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是擺在我們眾多中職數學老師面前的首要問題。
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比較注重自己在課堂上的講解,多是講授式教學法,按教案講完內容就完成任務了,數學課堂都是純理論講授,學生聽不懂也不知怎么處理,數學課堂極其枯燥乏味,學生睡覺、玩手機的人數眾多。老師除了硬性強調不能睡覺、玩手機,別無他法。這樣不僅老師上課費力,對于學生來說更是吃力,學習經常處于被動地位,課堂學習效率差。
所以,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搞活課堂氛圍,如何讓我們的老師跟同學們有一個輕松愉悅的氛圍是我們中職教師的難題。其實,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而又應用于生活,在課堂中多給學生展示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體現數學的應用,數學課堂就沒有那么枯燥,學生會感興趣許多,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中職數學情境教學法。
情境認知理論認為知識是具有情境性的,只有學習被放在運用該知識的情境中時,有意義的學習才有可能發生。該理論強調個體學習和環境的關系,學習效果受環境影響,學習不可能脫離具體的情境而產生,情境被認為是重要而有意義的組成部分。該理論指出融入情境的知識學習,能幫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理解知識,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數學知識的學習,看似純理論枯燥無味,實則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很多知識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原型。情境教學法即是教師根據教學要求,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置身于一個相應的生活中的情境,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綜合地對學生施加影響的一種方法。
利用情境教學,我們對數學教學進行設計,力求在數學教學中提供真實或逼真的情境,巧妙地結合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結合生活的實際,以反映知識在真實生活中的應用情況,為學生更好、更直觀地理解數學知識提供現實場景,可以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加深對數學的理解、讓學生感到在中職階段學習數學是有用的,對于未來的學習生活也是有幫助的,從而擴寬學生視野,轉變學生數學學習態度。
在中等職業學校新課標改革中,數學新課標詳細闡述了中職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強調從知識到人,意義在于落實立德樹人。數學學科的教學已經不能簡單停留在知識的傳授上,而是要更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具備中職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形成在未來學習和工作中運用數學知識和經驗發現問題的意識,擁有運用數學的思維方法和工具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進行教學設計。情境教學法是一種有趣的學習方法,教學時根據知識的特點設計不同的情境,在教學中滲透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思想,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
一、創設問題性情境,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在知識點與實際問題聯系緊密時,作為知識點的引入——情境的創設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教師可以提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導同學們思考。如在講授“余弦定理”時,可以這樣引入情境:已知有一座大山,施工隊員要從山底打一條隧洞做公路,在施工之前如何得知隧洞的長度?老師在PPT上展示圖示。接著老師可以引導:我們可以在山外找一點P,把P和山的兩端EF連起來,就形成了△PEF,分別測量PE,PF,∠EPF,令PE=a,PF=b,EF=c,∠EPF=?夼則用我們今天學習的余弦定理c2=a2+b2-2abcos?夼即可解決。再如講“不等式”時,若是按部就班則是比較枯燥乏味,此時若是運用情境教學法:李大爺有一塊邊長為a的正方形土地,鄰居想用一塊長a+b、寬a-b的土地跟他換,那么李大爺愿意嗎?接著引導學生分析:寬那里減少的在長那里已經補回來了,貌似沒吃虧,可以交換,但是同學們要想知道到底有沒有吃虧要算出來才知道呀,用什么來算呢?對了,就是算這兩塊地的面積,看看誰的大。這兩塊地的面積分別是a2和(a+b)(a-b)=a2-b2,哪塊大呢?a2-(a2-b2)=b2>0,所以a2>a2-b2,同學們,其實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講的不等式。在老師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過程中,間接地培養了學生數學抽象、數學運算能力。
二、創設趣味性的數學情境,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數學教學中有一些知識點的理解若是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原型,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借助數形結合的思想,讓同學們更加形象直觀地看到數學知識的具體場景,增強學生的數學思維。比如在教授“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時,教師用PPT展示我們小區或者是學校保安亭處伸縮圍欄,并用紅線標記出縱橫交錯中的兩條平行直線、用綠色標記出與剛才那兩條紅線相交的兩條直線,問同學們這兩條直紅線及兩條綠線是什么關系,一條紅線和一條綠線又是什么關系。這樣的一個情境展示在同學們眼前的時候,大家一定會覺得熟悉而又親切,教師用多媒體動畫展示圍欄一伸一縮之間,直線的平行相交也跟著展示出來,教師借助圖像動畫把相交的兩條直線拉得角度大一點,就得到了兩條直線垂直。然后教師引導進入課堂知識點。有剛才的情景打基礎,同學們會很快了解平面內兩條直線有平行和相交兩種,其中垂直是相交的一種,這比單純的知識講授要有趣得多。
再比如在“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這一節中,教師借助PPT,讓同學們欣賞“美麗的海上日出”,展示的有三張圖片,一張中紅日沒出海平線,一張紅日剛好出海平線,最后一張紅日脫離了海平線。問:美麗的海上日出能抽象出哪些基本的幾何圖形呢?請同學們利用手中的工具再現海上日出的整個情景。在再現的過程中,你認為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可以分為哪幾類?你分類的依據是什么?教師引導學生:紅日就是我們數學中的圓,海平線就是一條直線,“海上日出”圖實際上是我們這節課說的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再展示三張圓和直線相交、相切、相離的圖片,標上圓心C、半徑r、圓心到直線的距離d,可知d
三、創設視覺沖擊性情境,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有些知識點適合通過生活中大量的例子來展現,通過大量的視覺沖擊,給學生充分的印象,讓學生借助幾何直觀和空間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態和變化,利用空間形式特別是圖形來理解和解決問題,這樣子知識點就變得容易理解。比如“等差數列”這一內容,教師給同學們展示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一堆圓鋼管,最上面是一根,第二層是兩根,第三層是三根……以此類推。婚禮蛋糕,從第二層起,每一層與前一層的磅數都差1。疊羅漢,自上而下,每一層與上一層人數的差是1。玩具七彩塔(梵塔),由上至下,從第二環開始,每個環與上一個環直徑長的差都是1cm。校園里每一條跑道的寬度相等,從第二條跑道開始,每一條跑道與前一條跑道寬度的差都等于零。婚宴上半圓形的酒杯塔,從第二層起,每一層與上一層杯子數的差都是2。臺球桌上把數個桌球夾成三角形,自上而下,桌球的數量也是下一行比上一行的桌球數多1。從這一個個色彩繽紛的圖案、生動有趣的生活實例,讓同學們對層層遞進關系有了深入了解,原來我們生活中有如此多而有趣的遞進關系呢?以前都沒有發現。教師引導:這些有趣的現象在數學中用什么來呈現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等差數列。
再比如在講“圓的標準方程”時,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所創設的情境:我們生活中所接觸到的圓有哪些呢?彩色的奧運五環、小憩片刻的茶杯杯口及蓋子、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水波、福建土樓中的圓形建筑、雜技團玩的跳火圈、海上一輪紅日、汽車的車輪……經過豐富多彩的視覺沖擊后,同學們對圓這樣的圖形有了直觀而又深刻的了解,教師再引入:“同學們,以上是我們生活中見到的圓,可見圓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今天,我們將來學習圓的方程。”
通過創設視覺沖擊性情境,培養學生數學抽象、直觀想象能力。
四、創設實際生活性情境,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數學的有些概念不容易區分,學生會覺得相似而區分不出來,教師可以創設生活中的情境,幫助同學們理解和判斷。比如在講“概率的簡單性質”時,同學們經常把“互斥事件”“對立事件”“互相獨立事件”搞混,不知怎么區分,性質也記得糊里糊涂。接下來,我們通過一些實例來區分這些“事件”并進行相應的運算。“互斥事件”—在一次試驗中,不可能同時發生的兩個事件。教師在課件上展示一個圓形耙,上面畫兩個圓把靶分成三部分,由里到外為一、二、三部分,一個士兵進行射擊比賽,問同學們:“請問這個士兵能同時擊中一、二、三部分嗎?”“不能!”“為什么?”“因為射擊一次只能擊中一個地方,這地方只能是一、二、三部分的某一個”“對了,同學們說得真好,擊中一、擊中二、擊中三這三個事件不可能同時發生,這三個事件就是互斥事件,大家明白了嗎?”“明白了”。還有我們常見的擲篩子的例子:擲一枚骰子,“1點朝上”“2點朝上”······“6點朝上”這些不能同時發生,是互斥事件。“對立事件”—在一次試驗中,其中必有一個發生的兩個互斥事件。從定義知,對立事件有兩個條件,一個是“互斥”,另一個是“必有一個發生”。比如一個人去買彩票,“中獎”與“不中獎”不可能同時發生,是互斥事件,另一方面,買彩票中與不中必有一個發生,所以這兩個事件是對立事件。那么上面舉的兩個互斥事件中,如何分出對立事件呢?根據定義,我們把他們分成兩部分即可。士兵射靶,可以列出兩個事件,“擊中第一部分”“擊中剩余部分”,那么這兩個事件便是對立事件。擲一枚骰子,可分為“奇數點朝上”與“偶數點朝上”,也可分為“1,2,3點朝上”與“4,5,6點朝上”,還可以分為“大于等于4點朝上”與“小于等于3點朝上”……,這些都是對立事件。“互相獨立事件”—如果一個事件的發生與否對另一個事件發生與否沒有影響,那么這樣的兩件事叫作互相獨立事件。為了讓同學們理解,教師創設情境:甲、乙二人各進行一次射擊,則甲是否擊中目標對乙是否擊中目標沒有影響,那么甲、乙二人的射擊就是互相獨立事件。再比如三個臭皮匠和著名軍師諸葛亮同時解決一個相同的問題,那么誰會首先解決?已知周瑜解決問題的概率是0.88,臭皮匠大哥解決問題的概率是0.54,臭皮匠二哥解決問題的概率是0.38,臭皮匠小弟解決問題的概率是0.46,且每個人都是獨立解題。那么三個臭皮匠中解決問題的概率與周瑜解決問題的概率相比,哪個更大呢?這里每個人解出問題對別人能否解決問題沒有影響,這里每個人能否解出問題都是互相獨立的事件,三個臭皮匠只要不是三個都解不出即是至少有一人解出即是整個團隊解出問題。設事件A:諸葛亮解出問題;事件B:臭皮匠老大解出問題;事件C:臭皮匠老二解出問題;事件D:臭皮匠老三解出問題,則P(A)=0.88,三個臭皮匠中至少有一個人解出問題的概率即是1-P(BCD)=1-P(B)P(C)P(D)=1-0.54×0.38×0.46=0.91,比諸葛亮還厲害。在這樣一個分析過程中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推理、數學運算的能力,起到寓學于樂的效果。
五、小結
情境教學法在中職數學中是一種比較好的方法,教師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聯系學生的實際,挖掘教材潛力,運用情境教學法,在情境中適當培養學生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鄧金香.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提高中職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J].高職教育,2014(2):12-13.
[2]范信斌.中職數學教學生活化探討[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4(12):48-49.
[3]高蓀方.中職數學課堂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J].教學實踐,2017(5):216-217.
作者簡介:
陳桂梅,女,講師,研究方向:中職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