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偉
摘要: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與持續深化,新課程理念對高中各門學科都提出了一些新要求。其中,從高中歷史學科的視域上看,新課程理念著重強調培養學生研究意識[1]。有鑒于此,本文將首先探析將研究性學習方式引進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價值,進而探討應如何有效地將這一模式落實到高中歷史教學工作中。
關鍵詞: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教學方法;應用探究
所謂研究性學習,從字面上解析,就是通過研究的模式開展學習活動,使研究活動與學習活動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完全投入到知識的探索和形成的全過程之中,同時能夠使其從被動學習轉化成主動學習和積極探索。對于高中歷史教學而言,研究性學習方式能夠引導學生從史實中洞悉各種緣由,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出發辨別史料、分析問題,進而顯著提升其歷史學習能力和歷史學科素養。
一、將研究性學習方式引進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價值探析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工作的持續推進與不斷深化,我國的教育教學體制也隨之發生變化。為了高效落實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快速提升高中生的綜合性學習能力與歷史學科素養,高中歷史學科教師需要將研究性學習模式巧妙地引進高中歷史學科教學課堂中,在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和創新教學模式的同時,實現歷史課程教學的改革與發展,推動學生學習質量和效率的提升,最終優化歷史學科教學工作的實效。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自主探究,使其于課堂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自主學習能力均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與此同時,教師還能夠充分落實“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順應現階段的教學形式,滿足新高考制度的新要求,進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歷史學科的長效改革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將研究性學習方式有效落實于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可行路徑探究
(一)將多媒體技術引進課堂導入環節,創設教學情境
高中階段的研究性學習,需要重視史料的應用。具體說來,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師不僅需要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史料,還需要引導學生自主查找相關資料來探索歷史真相,從而顯著提升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的自主參與程度,優化學生的創新意識、探索意識以及歷史學科素養。而為了實現上述目標,高中歷史教師需要在課堂的導入環節中,采取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
比如,在講授《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這一節課時,教師需要利用多媒體技術收集相關教學資源,如影像資料和錄音資料等,構建專注高效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對這一時期的歷史形成較為全面和系統的認知。具體說來,教師可以借助日本東方會議會場以及田中奏折的圖片資料切入對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之決定的講授,使學生更直觀地認識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總方針,并通過其他的相關史料引導學生初步了解相關史實。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所展示的一系列史料及其自身于課下收集的史料總結出他所認為的戰爭發動原因,并讓其表達自己的見解并分析侵華戰爭對中國產生的方方面面的影響。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將能夠通過教師提供和自主收集的圖文史料發現問題并分析問題,從而使其能夠更專注地投身到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最終實現探索意識、創新思維、歷史學科素養等方面的優化發展。
(二)將小組探究活動引進課堂教學,突顯學生主體功能
若想將研究性學習方式有效落實于高中歷史教學中,就務必重視學生主體功能的凸顯,鼓勵并引導學生積極投身于課堂教學活動中。
比如,在講授《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一課時,教師可以首先將班內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并設置多個研究主題,讓不同的學習小組選擇不同的研究主題進行自主探究。接著,教師需要讓學生利用課后時間查閱和收集相關的歷史資料和文獻史料,并使其結合自身所收集的材料以及教材知識撰寫一份研究報告。最后,教師可以舉辦一場報告會,讓各個學習小組推舉一名成員分享小組的研究成果,并將各組的研究報告進行組際傳閱。
三、結語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透過研究獨立地形成對知識的理解和認知,同時實現探索意識、創新思維、歷史學科素養等方面的優化發展。因此,教師需要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課堂情境,利用小組探究活動凸顯學生主體性,從而有效落實研究性學習活動。
參考文獻:
[1]馬斌.研究性學習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試題與研究,2019(23):10.
[2]姜學松.基于研究性學習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新課程(下),2019(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