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繪
摘要:信息技術的發展讓大數據時代離我們越來越近,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可以借助網絡獲取更多的信息,教師也可以借助大數據完善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在大數據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開展也需要做出根本性轉變,完善高中數學教學體系,以適應大數據時代的教育需求。為此,本文探究了大數據背景下教師在教學環節的角色與作用,嘗試構建全新的數學教學體系與平臺,進而從本質上提升高中數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大數據;高中數學;教學研究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教育領域也逐漸出現了大數據化趨勢。大數據時代讓學生有了更多的方式獲取知識,課堂上也變得更加豐富。為此,教師要及時轉變教育理念,借助大數據技術優化課堂教學環節,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與探究活動,推動學生綜合全面的發展,實現新階段的高中數學教學目標。
一、大數據背景下教師角色的轉變
不同于傳統數學教學模式,大數據時代有效拓展了課堂教學形式,教師要及時轉變教育理念,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能力水平,在課堂上開展分層教學,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實現“因才施教”。也可以結合教材相關內容,借助互聯網的輔助,拓展教材中的數學知識內容,學生也能從學習中獲得更多的收獲。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讓教師在課堂教學環節的定位得到重塑,不再是絕對的主導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與幫助者,極大豐富了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內容與形式。
此外,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幫助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而調整課堂教學環節與內容。傳統課堂教學受制于師生之間溝通不暢,時間成本有限,無法有針對性地開展數學教學,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所以考試成績就成為衡量學生學習水平的標準。但通過大數據技術的合理利用,能夠有效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教師也能根據學生的具體數據,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指導。正是因為大數據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讓教師能開展個性化教學,明確學生具體的學習需求。根據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和興趣點,教師在教學設計環節做好調整,為課堂教學做好準備,也推動后續數學教學環節的有效開展。
二、利用大數據開展分層教學
由于學生在初中階段的數學基礎有一定差距,學生自身的數學學習興趣和能力也不盡相同,所以教師開展教學也必須有針對性,保障學生整體的數學學習進度,實現數學課堂教學目標。教師要利用大數據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情況,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學習層次,用分層教學形式增添課堂教學的針對性。而學生分層的推進,不僅要考慮到學生平時考試的成績,也要參考學生課堂學習狀態,平時學習中的具體表現等因素,而這僅靠教師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實現的,需要借助大數據帶來的巨大優勢。通過大數據合理將學生分層,教師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不同教學指導。結合學生后續的學習表現,學生的層次也可以做出合理調整。通過分層教學的開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獲得更適合自己的學習指導,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學習效率,也能有效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
三、借助大數據了解學生學習狀態
練習是學習數學知識的有效方式,學生對習題的解答正確率和速度,讓教師更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與基礎,利用大數據收集與處理相關信息,形成學生的個人檔案,也能針對學生容易出錯的問題,集中化開展教學,幫助學生完善數學知識體系,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如,“在設置什么假設條件的情況下,才能證明三角形中存在小于等于60°的內角。”在帶領學生解答這道反證法證明練習題時,發現只有70%的學生正確做出了解答,剩下30%的學生對基礎數學知識的掌握不夠深入,在“沒有小于等于60°內角”上容易出現錯誤。在大數據技術的輔助下,教師了解了學生的學習狀態,在講解習題的過程中也能更有針對性。結合學生的學習狀態,幫助學生掌握全稱量詞和存在性量詞,這樣學生在遇到相同數學問題時也能有效解答。
四、通過大數據拓展知識獲取途徑
在大數據時代中,信息共享性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教師要針對課堂教學具體內容,借助網絡搜集相關信息加以補充,不斷引入課外資料和知識,拓展課堂教學的深度與廣度。學生在此環節也會逐漸形成一定的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借助大數據搜集相關數學學習資源,拓展學生的知識獲取途徑。教師要在保障教學真實性與有效性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開發數學數據。如,在帶領學生學習“等差數列”時,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提前了解基礎數學知識內容,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一些等差數列,如電影院的座位數等等,幫助學生基礎了解等差數列知識。在課堂上,教師借助多媒體設備結合圖片、視頻等多樣化形式,讓學生深度了解相關知識點,并解答相應的等差數列問題。不同以往的教學方式,活躍了課堂教學氛圍,教師更加了解大數據并實現了有效運用,學生也有了更多的知識獲取途徑。
五、結語
教師要及時轉變教育角色,開拓全新的教學方法與領域,借助大數據技術帶來的巨大優勢,優化課堂教學內容、形式,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才能有效提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毛永強.大數據背景下的高中數學個性化教學策略探索[J].教育傳播與技術,2021(02):40-4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