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摘要:現階段,職業教育形式相對嚴峻,教育質量滑坡,如何在緊張的形勢下與普通高等教育相競爭而不落下風,就是門前職業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難題所在,本文就針對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常見的違紀行為原因分析及處理方法上進行前線的探討,希望本文的研究對策能夠改變人們對于職業教育的看法,從而更為重視其職業教育。
關鍵詞:職業教育;違紀行為;原因;分析;處理方法
引言:伴隨著普高熱度的升溫,現階段職業教育的發展愈來愈困難。這就導致越來越多的初中畢業學子在志愿填報上選擇普通高等學校,只有成績低下身體素質差的部分學生才會因無奈之舉填報職業學校。由此可見,職業學校生源問題的特殊性,也間接決定了中等職業學生的紀律維持的艱巨性。
一、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紀律現狀
(1)違反課堂紀律現狀
學生違紀行為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上課精力不集中。2.自作聰明心態的影響,這使學生在日常階段廢話較多,語言過多,自己聽懂一點皮毛就不屑于聽老師講課,習慣在別人講話前插嘴。另一方面學生任務反正自己也聽不懂,索性就找別人聊“家常”最后一方面是指部分同學有聽課意愿,但被其他同學影響而加入聊天的隊列中。3.在課堂中觀看與課堂內容不相關的書籍及材料。4.遲到現象明顯。5.個別學生在課堂中受到教師批評后,公然頂嘴破壞教學氛圍。
(2)違反學校常規紀律現狀
1.遲到現象與早退現象明顯。2.曠課、曠寢現象嚴重,其愿意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方面因不愿意上自己喜歡的教學內容而故意規避,不夠尊重教師。另一方面是受教育觀念淺薄,認為反正聽不懂索性干脆不聽。最后一方面,試音道德紀律觀念薄弱,覺得學不學知識對其無多大影響。3.教學區內大聲喊叫、打鬧、追逐,自我管理能力低下。4.公然損壞公物。5.衛生理念不健全,隨意丟垃圾,隨拋雜物,不愛勞動。其主要愿意是因為在小學初中階段沒有養成良好的衛生理念,不遠勞動與愛護衛生的基本能力;思想懶惰,認為公共衛生與他根本無關,只要把個人衛生維持好就行。
(3)違反住宿生宿舍管理條例現狀
1.不按規定時間就寢2.部分學生不按照規章制度在自己寢室就寢,讓宿舍管理工作的開展制造困難。3.部分學生夜不歸宿4.在宿舍熄燈后依舊使用照明設備5.學生在休息時間不休息而大聲喧嘩影響他人休息6.部分學生沒有良好的衛生理念。
二、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違紀行為處理方法
(1)學校管理者應以管理學為基礎
學校的教育工作人員以管理學為切入點,把握管理學的內容 用理論指導實際教學的順利展開,積極采取合理的意見,汲取有益成分,為職業學生營造出愉快地學習與生活場所。管理者應本著以生為本的素質教育思想觀念,一切教育目的應以學生的身心發展健康為根本目標,創設開放式多元化的管理體系,為學生搭建與社會接觸的橋梁,全方面為學生提供服務,使其得到心靈與思想上的放松,是學生的整體素養不斷提升。
(2)教師應轉變思想觀念
教師要積極轉變思想觀念,從提高自身素質手,發揮自身在處理違紀問題上的關鍵作用,更完美得體的處理違紀行為。因教師在學生面前具有一定的權威性,更應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最大程度的寬容與體諒學生,將終身教育理念內化到自身的是思想體系當中,優化教學技巧與手段,肩負起學生的領導者、咨詢者、組織者等身份的應有的職責,創造與學生之間良好溝通的方式,成為亦師亦友的開放型教師。
(3)校內積極調動師生力量
學生在違反學校宿舍管理及常規紀律條例時,要結合實際發生違反行為的原因,是由學生引起,相對來說教師處理起來較為容易。學校的教育管理教師應不斷應用創新型的管理體制,結合以往的處理經驗進行總結,充分調動師生的共同力量,齊頭并進,使問題從本源上得到解。如:學生遲到早退曠課等行為是嚴重違反學校管理條例的,如若違紀時間達到一定程度,教師應勸其退學或開除學籍,對頑皮學生不能夠聽之任之。應積極嚴格控制留生現象蔓延,通過主旨專案小組太監督學生的出勤率遲到率,通過經驗交流及時了解原因,早做思想工作,從源頭控制麻煩。在教學區與生活區大聲吵鬧問題,校內應發動學生自我管理,利用集體榮譽感激勵學生,并通過文明評比等法師約束學生行為,而教師也應保證屏蔽公平公正。
結語:總而言之,職業學校學生的違紀形式較為多樣化,校方的懲處情況也大不相同,如若想要改變這一現狀,一方面就要依賴于國家與政策的大力支持,但另一方面也尤為重要,應積極加強管理工作,通過科學完善的管理制度,幫會幫助學生能夠克服困難,積極改正自身不良風氣,使學生能夠通過教師的引導更好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在教師的幫助下通過自身的努力,激發自身潛能,發揮自身的長處,盡自己最大努力掌握教師在課堂中教授的知識,并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使學生成為“一專多能”的社會型人才,只有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提升中等職業教育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也只有這樣職業教育工作的開展才能夠重新得到社會的承認與重視,讓我國職業教育工作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郜社江.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常見違紀行為與處理方法初探[J].華章,2012,(3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