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亞楠
[案例背景]
從三年級上冊開始,統編教材專門編排設計了“習作單元”(每冊一個單元),旨在加強習作教學,改變了以往教材以“閱讀”為主體、主線的編排思想、思路,力求讀寫并重,雙線進行。閱讀是習作的源頭之一,學生可以通過對這一個個習作單元的學習,不斷積累,豐富寫作知識、方法等,讓這些知識、方法自然地流淌在自己的筆端。
習作單元體現的是一個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學習過程。即學習兩篇精讀課文(感知習作要素)——交流平臺(總結習作要素)——初試身手(初試習作要素)——習作例文(領悟習作要素)——實踐習作要素。為此習作單元的教學設計要從整體進行考慮,瞻前顧后,一步一個臺階地教學。而我的教學案例就體現了兩篇精讀課文的設計思路。
[案例描述]
一、解讀單元導語,落實語文要素
在前期“單元整合教學”的實踐中,我們在解讀單元導語、把握編者意圖的前提下,還把單元導語作為教學一個單元的首要環節,落實好語文要素,作為學生學習的出發點。
本單元的單元導語為葉圣陶先生的一句話:“說明文以‘說明白’了為成功”,告訴我們寫說明文的目的就是要把事物說明白,同時本單元的語文要素為:閱讀簡單的說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搜集資料,用恰當的說明方法,把某一事物介紹清楚。我的導入以此為基礎,發問:“你想了解關于說明文的哪些知識?”幫助學生梳理本節課的任務:說明文是什么?說明文有哪些類型?說明方法有哪些?說明文的文體有哪些區別?幫助學生落實語文要素,明確重點,幫助學生點撥疑難,把握關鍵。
解讀到位有根基,方向明確有目標的教學才是高效的教學。單元導語的教學用時不多,卻如同在學習起步之時點亮了一盞燈,照亮了前進的道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運用思維導圖,梳理課文內容
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教學策略和幫助學生認知的工具,參與到教學過程來,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全局和細節,使得學習變得更為高效。
上課伊始,我就給學生設計好預習單,《太陽》這一課先幫助學生畫出結構框架,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填寫和補充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梳理好課文的主要內容。上課教師讓學生默讀課文,結合預習單上的思維導圖說一說這篇課文圍繞太陽講了哪些方面的內容?先讓同位兩人交流,再請學生上臺以匯報的形式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為了讓教學目標上一個高度,在學生匯報《松鼠》的思維導圖的時候,不再有我的扶手,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總結和梳理,你會發現學生的能力有了質的飛躍,而此時可以再次嘗試讓學生默說一遍思維導圖,學生給了我莫大的驚喜,此時的課文內容對于他們來說,完全是不在話下。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的思維和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基于學情,教學站在學生的高度上
在教學過程中,完美呈現不是最重要的,如果學生可以輕易達成目標,此時作為教師的我們應順勢而教,站在學生高度上繼續提高學生的能力,而不只是為了教而教。
基于此,在講述說明方法的時候,像“其實,太陽離我們約有一億五千萬千米遠。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飛機,也要飛二十幾年。”這個句子中,學生都知道這個句子使用了列數字、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因此老師就不必把時間用在這里,教師只教授學生不知道的內容,在這個句子中,還有一種說明方法是作假設,學生可能覺得很陌生,莫緊張,繼續發問:我們可能步行到太陽上去嗎?不可能,所以作者用了一個詞叫“如果”,這是作者做出的一種假設,在說明文中我們把這種說明方法稱之為“作假設”,此時學生一定恍然大悟。別得意,繼續讓學生找一找課文中還有沒有使用這種方法的句子呢?學生就會找到“如果沒有太陽,地球上就不會有植物,也不會有動物。”基于此,再給學生總結一下,有“如果”這樣字眼的句子,一般里面都隱藏著“作假設”的說明方法,學生就豁然開朗了。
四、對比閱讀,以點帶面
朱家瓏說:“課后習題點名了應掌握的基礎,或提示了理解課文的思路,或體現了教學訓練的重點,或參透了教法和學法。是學生掌握知識、進行知識遷移以及能力訓練的載體。”研讀課后習題,落實課程標準,將更加有效地促進第三學段閱讀教學的教與學。
因此,在落實好說明方法以后,直接出示了《松鼠》這篇課文的課后題,讓學生去把《中國大百科全書》上的句子去對應《松鼠》這篇課文的句子,發現它們在內容上、說明方法上以及語言表達上有什么區別?預設學生說到說明方法的不同是,順勢指導這種對松鼠的面容、眼睛、尾巴等外面進行具體描述的說明方法是摹狀貌。預設學生說到兩組句子的語言風格不同時,學生會發現《中國大百科全書》的語言很平實,而《松鼠》的語言很生動活潑,我便順勢以點帶面的引導學生一般性說明文和文藝性說明文的語言風格是大有不同的。
通過這樣直接的對比閱讀,讓學生直觀的感受不同說明文在語言表達上的不同,以點帶面,為接下來的運用打下堅實的基礎,因為只有深刻的感受了、理解了,學生才能得以運用。
[案例分析]
一、以學定教,因材施教
教什么,這是研究教學目標和教學側重點的問題。從表面上看,教學目標、教學側重點在教學參考書上已經寫得清清楚楚了,但“沒有航標亂行船”的做法依然屢見不鮮。歸根結底還是我們沒有真正把握教材,沒有真正弄清楚教學目標、教學側重點,沒有真正徹底地分析學情。
教學的本質是學習,是學生的學習,教育的本質是以學生為本,進而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于是人們發現“教學研究根本上是研究學生,教學的根本改革應以研究學生為基礎。”這就需要老師把握好學情,要知道學生知道什么,會什么,所以我們要利用教學內容“二分法”,把教學內容劃分成兩種類型,即學生會的和學生不會的。爭取做到學生會的不用教,在說明文的單元中,學生會的直接用學習單的形式進行匯報,比如“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等說明方法只需要用匯報的形式來落實,而那些學生不會的才用到老師來現場生成,比如“作假設、摹狀貌”等說明方法是需要我們來引導的。像這樣的知識才恰恰師我們的教學之重點。歸根結底,面對教材,確立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難點等需要我們去深入的解讀教材,需要進行周密的思考,當然更重要的是從學生學習的實際角度來把握。研究學生才應當是當下乃至未來的教學研究的主攻方向,我們所有的教學目標都要基于此。
二、以點及面,對比閱讀
教學設計,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弄清楚為什么這樣教。這也是研究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得到發展的問題,這可以使我們的教學更有針對性、方向感。作為習作單元的說明文教學方式,不同于以往的傳統的教學方式,以往我們都是從字詞入手,再到課文的理解,而本單元我采用的教學策略卻大為不同,直接從內容入手,分析說明方法,將兩篇文章進行對比閱讀,分析它們各自在內容上、使用的說明方法上、語言上的不同,這恰恰是從編者的意圖出發的,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就是要求我們讓學生領會說明文的表達方法,使學生通過這一個“點”的訓練,得到最大程度的的發展。
三、以練促學,夯實要點
在教學中,我們的教案設計毫無瑕疵,總是希望學生的回答按照我們的預設去進行,這樣才會有最完美的呈現,而這種走教案的教學,水過地皮濕,只是走了個過場,就不會看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點撥、引領、指導作用,沒有看到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從不會到會,從不懂到懂的變化、發展的過程。在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點的時候,一定要及時的進行訓練,訓練是通過有計劃、有步驟的練習逐步掌握一種方法,形成一種技能。其訓練的過程可以是:思考問題—習得方法—掌握規律—形成能力。以《太陽》為例,“其實,太陽離我們約有一億五千萬千米遠。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飛機,也要飛二十幾年。”這個句子通過學生的思考、教師的引領,學生知道了“作假設”的說明方法,又知道了句子說的“如果”是判斷這種說明方法的關鍵詞,此時就應該立刻作出訓練,讓學生再去課文中找一找哪個句子中還有“如果”的字眼,判斷一下是不是作假設的說明方法,而當學生再次去找的時候,又是一個思考落實的過程,學生的思維又會得到一個層面的發展,慢慢讓學生領會了此類表達,并且能實際形成靈活運用的學習能力。
[結論與思考]
通過對說明文這種文體的教學研究,讓我知道了說明文是將事物寫清楚,但不等于寫具體。通過江老師的評課和點撥,讓我思考良久,我們作為老師,要試著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去寫、去練,老師要學會適當去放手,把課題的書寫放手給學生,把課堂的導入放手給學生,把生字的指導書寫給學生。這些細小的環節看似不重要,其實對于學生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一節好的語文課,是可以真正讓學生的思維變得豐滿,將語文素養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倪彩華,種即飛.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之我見[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3(1):162.
[3] 江洪春論小學語文教學/江洪春著-濟南:濟南出版社,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