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燕
“高效課堂”,“生命課堂”是如今被提到的頻率較高的詞語。在轟轟烈烈推進素質教育,提倡為學生減負的今天,如何讓自己的課堂充滿魅力,讓孩子喜歡上自己的課,是我們每一位一線教師都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
一、課堂現狀分析。
縱觀我們現在的課堂,老師們兢兢業業,在課堂上聲情并茂地做著知識的講解,學習方法的引領。學生呢,可能有四分之一的人在傾聽,有四分之一的人在做著筆記,或者在思考,那還有些孩子在干什么呢,或許在搞小動作,或許在走神。課堂成了老師表演的舞臺,學生只是觀眾而已。其實,課堂中的主角應該是學生,他們才是學習的主體,老師只不過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我們應當把課堂還給孩子,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現在的孩子行為習慣太差啦,課堂上老愛搞小動作,根本就不會聽課;如今的教材太難啦,跳躍性大,難度又深,教學時間又那么少,這幾年的考試題過于靈活,一點兒也不好把握……”。這是我們經常愛說的話,的確,這或多或少的是一點點因素,但有多少教師又從課堂的本身去反思過呢?我們是否曾想過:為什么面對動畫片,,孩子可以專心至致,一動不動地坐上兩三個小 時;為什么在喧鬧嘈雜的環境中,孩子可以手捧漫畫書旁若無人地讀得津津有味,為什么對于游戲,孩子可以不知疲憊地玩上一整天……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喜歡,因為感興趣,因為這些東西如磁鐵般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在很多公開課上,孩子們精彩的表現,專情的投入,而在常態課中是很難達到這種效果的。當然我們平時的每節課如果要像展示課那樣去準備,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和精力,而老師們的工作往往又很繁重,不太現實。但是從另一個我們可以去思考,常態課之所以對孩子的吸引力不強,就在于課堂中存在些許的問題。
1、課堂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教學目標的完成,知識的掌握,是很多老師課堂的重中之重。這勢必會過多的把精力放在對知識的傳授上,無形之中老師把自己放在了“課堂主宰”的地位上,而學生是知識的“接受體”,忽視了對他們創造性的培養。久而久之學生會形成被動接受事物的習慣,質疑,探究,思考的意識很薄弱,在課堂中會變得死氣沉沉,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也不奇怪了。而傳統的應試教育只注重結果的考試,導致了以往的數學課堂象“喂鴨子”一樣,給學生結論,忽略了讓學生思考的過程,學生也習慣了老師怎么講,我們怎么做,沒有了自己的獨立見解。
2、課堂過于平淡,缺乏激情。我們常常形容一堂好課,是高潮迭起,引人入勝。的確,成功的課堂就像一部好看的電影,在欣賞之余會讓我們從中體驗到很多東西,思考很多問題。而沒有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沒有學習活動的精心設計,沒有師生間心靈的碰撞的課堂是不會吸引學生的。
3、沒有“問題”的“問題”課堂。很多教師都遇到過這樣的事情,隨著年級的升高,愛問問題的孩子越來越少,我們也常常這樣問孩子:“還有沒有什么問題?”“沒有了”。老師放心了,孩子該掌握的都掌握了。殊不知,當孩子的問題意識日益萎縮時,我們的課堂才出現了大問題。
4、課堂中學生置身事外,老師在唱獨角戲。課堂沒有以學生為主體,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從而導致課堂效率不高,課后忙著打補丁,老師教得累,學生學得煩。這種課堂現象造成的后果是,學困生增多,學生間知識,能力水平差異越拉越大。
當面對在課堂上無精打采,而一下課卻歡呼雀躍的孩子,我們作為教師不得不從根本上去反思自己的課堂,自己的教學了。我們應當去改變,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孩子。課堂中的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心與心的交流,思維與智慧的碰撞。要實現課堂的高效,構建生命課堂,就必須將原來的課堂打破,讓我們的課堂不再沉悶,而是充滿生機與活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嘗試。
三、改革課堂的一些措施。
1、創設精彩的教學情境。“好的開頭,等于成功了一半”當孩子從豐富多彩的課間活動轉入到課堂,沒有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孩子是很難把注意力從外界全部集中到課堂上來,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我們可以利用孩子熟知的東西,感興趣的事物,結合知識內容進行情境創設。比如故事引入,游戲開頭,問題導航等。
2、教師少講、精講,孩子多學。孩子是學習的主體,應該把課堂還給孩子。讓孩子成為課堂的主人。由于我們平時的課堂,老師呵護過多,生怕孩子不明白,恨不是把自己全部知道的一股腦全塞給學生。殊不知,卻適得其反,孩子沒了探究熱情,沒了創造性,自然對課堂也失去了興趣。美國心理學家布頓發現:在兒童探索的過程中,成人給予的指導越少,兒童參與活動的程度越高;成人給予的指導越多,兒童與參活動程度越低。而當今課程改革下,數學課程出發點是“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的過程,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能有計劃,有目的得好引導,就能培養他們的探究欲望。
作為教師我們是組織識、引導者,應該多給孩子時間與空間,少一些干預,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替代。
3、相信孩子的能力,嘗試角色的轉化。教師往往把自己定位過高。課堂沒有實現真正的平等,其實教與學沒有知識的厚薄,沒有權力的大小,有的只是課堂角色的不同,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師。教師應放下教師的架子,與學生處在同一層面,與學生共同學習,甚至讓孩子當一當老師,這時會發現,原來孩子是如此的有能力。比如在練習課,復習課中完全可以請孩子來講,這樣既鍛煉了他們的能力,又會讓傾聽者注意力更集中。
把課堂還給孩子,讓孩子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這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業務能力的加強,但只要我們勇于邁出第一步,不斷探索,我們的課堂會有吸引力的。關注孩子的成長,關注孩子的后續發展,讓孩子真正地學會學習,我們任重而道遠。
附:參考文獻
《給教師的建議》、《聚焦數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