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風
摘要:青少年處于成長的特殊時期,心理和生理發展的關鍵期,青少年需要來自學校、家庭和社會等方面的社交支持。現代各種微博、微信為青少年的人際交往提供了新的渠道,伴隨而來的社交障礙問題也有了新的特點。通過分析青少年產生社交障礙的原因,結合實踐分析應對策略。
關鍵詞:青少年;新媒體時代;社交障礙;
導 語
網絡化時代指的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在當今使用互聯網已經成為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個人計算機和智能手機的出現使得網絡越來越普及。尤其是在青少年群體中,網絡已經影響到他們正常的社會交往,帶來社交障礙的問題。社交障礙表現為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會產生緊張、害怕等負面情緒,從而導致手足無措、語無論次,嚴重的甚至害怕見人,常稱為社交恐懼癥、人際恐怖癥。這種社交障礙在網絡化時代呈現出了新的特點,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在與人交往上出現了問題。我們要認識到網絡在培養青少年社交能力上的利與弊,重新看待網絡交往。
一、 網絡化時代下青少年社交障礙的表現
網絡化時代下人與人的溝通交流效率越來越高,語言和面對面的交流越來越少。青少年的社交能力的受到一定的影響。
1.沉迷網絡,拒絕現實世界的交往
網絡化時代下,青少年在網絡世界的時間和機會越來越多。很多青少年沉迷于網絡世界的虛擬關系,沉溺于游戲的角色扮演中。青少年對網絡虛擬交往產生依賴心理,出現“兩張名片”,在現實生活和虛擬空間表現不同的性格。
2.受網絡文化影響,社交能力降低
網絡化時代,各種信息轟炸式出現,同時網絡中存在很多虛假信息和不良信息,青少年錯誤接受導致其認知評價出現問題。網絡交往拓展了交往的空間,但是卻降低了與人交往的深度。現實交往所需要的語言技巧、行為禮儀和情感態度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3.人際關系緊張,與人交往沖突
青少年過度上網交友也會導致社會孤立和社會焦慮。在網絡上青少年自由的抒發自己的情緒,甚至可以發泄自己的負能量。由此,容易產生暴力和焦躁,讓人際關系變得緊張起來。尤其是現在的網絡游戲,充滿暴力和武力,青少年長期沉迷會影響與人交往的態度。
二、 網絡化時代下青少年社交障礙的原因分析
同時青少年處于半成熟時期,心智發展尚不成熟,網絡上的虛假信息、淫穢信息等不良信息也影響到了青少年的社會交往。
1.互聯網是把雙刃劍
網絡具有典型的雙重作用,在豐富我們生活的同時,也會給我們帶來各種問題。網絡信息良莠不齊,不良信息充斥在互聯網內,未成年人自控力不足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誘惑。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同時網絡的信息量大,會占用青少年大量的時間。現在智能手機和無線上網的普及也為青少年的社交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像現在的“低頭族”,“手機控”,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卷入了網絡交友。青少年對虛擬世界充滿好奇,這種好奇吸引著他們去了解網絡,很容易對現實生活產生抵觸情緒。
2.新的社交圈影響青少年的社會關系的構建
青少年的社會關系中,同伴關系、親子關系還有其他社會關系是主要的形式。隨著網絡化時代發展,各種社交軟件拓展了青少年的社交圈。同時,交友的泛濫也沖擊了青少年的社會關系。在網絡化時代下,青少年對網絡的依賴加大從而減少了與父母的交流和溝通,使得親子矛盾加深。在同伴關系上,青少年把網絡作為交朋友的重要手段,同時網絡社交作為一種流行文化也影響青少年的交友認知。同伴會影響個體產生種種行為問題,如抽煙、喝酒、行為不良等。
三、青少年應對社交障礙的建議
社會應該提供保障未成年人正常使用網絡的社會環境,營造團結互助的社會氛圍。社會范圍內大力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風尚。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開展青少年集體活動。比如戶外運動、集體學習和志愿活動等,青少年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去參與社會交往。在法治社會下,法律是保障青少年網絡社交的重要武器,規范網絡環境傳播網絡正能量。青少年在參與網絡生活的過程中,有來自社會和法律的保護。
發揮學校團體活動和集體學習的作用,讓青少年有更多的機會去與人真實的交往。通過實踐傳遞正確的社會交往觀念,為青少年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學校應該開展人際交往和互聯網技術的特色課程,開發校本課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互聯網。在校園里,青少年可以接觸自己的同學和老師,進行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和班級活動。學校包含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除了開發課程資源,還應該注意開發隱性教育資源。一個學生的社交能力的培養是潛移默化的,在學校的標語設計和校規校紀上都可以影響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
家庭注重社交能力的培養,發揮父母的示范作用。“養不教,父之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所以在家庭中一定要注重關心青少年對網絡的使用。網絡作為新時代的產物,使用互聯網是重要的生活技能。家庭在對孩子進行啟蒙時,注重互聯網是技術而非娛樂這一觀念的啟發。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家長也要以身作則,幫助孩子正確利用網絡,打破現實和虛擬的壁壘。
社會、學校和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三大場所。這三大場所也是密切相關的,在良性的交流合作下可以形成一張保護網,全方面的保護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結 語
網絡化時代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我們不能拒絕網絡但是也不能沉迷網絡。合理的使用網絡技術,才能讓網絡助力我們的成長。作為青少年我們是未來祖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網絡社交是一種生活方式,我們離不開微信、微博和QQ等網絡工具,但是現實中面對面的交流更能牢固感情,反思自我。我們不能困于虛擬從而忽視現實交往。世界是美好的,放下手機看看周圍美好的人美好的事,我們能發現很多被忽視的美好。正確的利用互聯網交往,是一種平和的心態,是一種真誠的方式。
參考文獻:
[1] 崔麗娟、王小嘩. 互聯網對青少年心理發展影響研究綜述. 心理科學報,2000年第2卷第期
[2] 周宏敏. 社會關系影響青少年自我的發展.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3卷
[3] 謝延明. 關于網絡成癮對人的心理影響的研究. 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3(5):150一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