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惠琴
教育家李海林教授曾經提出這樣的觀點:好的學校生產了專門管理自身學校的知識,他們用這些個性化知識管理自己的學校,讓學校最終擁有了學習型組織的特質。
浸潤在這種學習型組織中的優秀教師,一定是知識的生產者。他們會用富有個性色彩的知識管理自我,影響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那么,教師在什么情況下會生產新的知識?
有位教師發現幾位學生(男生、女生都有)一吃完午飯就喜歡往同一處樹叢中鉆。起初她并沒有往心里去,后來好奇心驅使她走近了那片樹叢。這一看,她發現這片樹叢里的三棵大樹構成了一個洞穴,能容納四五個學生。他們正席地而坐熱烈地談論著什么。這簡直就是學生的“秘密基地”啊,怪不得學生這么喜歡這里。
這位教師據此產生了新知,并以此來指導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學行為:校園在學生的心目中充滿了神秘感;喜歡冒險,不是男生的專利;教師要積極為學生提供探索的機會。她由此推斷:校園自帶的育人功能往往被我們忽略了。除了日?;顒拥牡胤?,幫助學生熟悉校園的角角落落很有必要。越隱秘,越有吸引力。
所以,走進學校,觀察、發現問題,尋求問題的實質,感受在其中活動的人會怎么想,產生解決辦法,新知識就已經產生。許多教師已經意識到,落實“雙減”工作面臨著方方面面的挑戰,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提升學業質量。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得不夠理想時,必須“發展”新的知識。比如,學生作業的整體設計如何優化、課堂教學的效率如何提高、教師個體工作的時間如何統籌……可以說,落實“雙減”的路徑之一,就是教師自身產生新知識。
成為知識的生產者,教師的問題力會得到提高。教師會更多關注學生本身,關注影響教育教學行為的細枝末節,提升感知問題的敏銳性、針對性、邏輯性,看見人、關心人、愛護人、保護人,尊重、開發人的價值,使之成為教育的核心價值與核心理念。
成為知識的生產者,教師的設計力會不斷增強。教育教學行為實施過程中的問題,特別是“雙減”中出現的問題,往往都是系統性問題,解決的方法需要精當設計,要懂得用整體思維來面對問題解決,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教師當如設計師,并不斷提升設計力,問題解決的效度也就可以提高。
成為知識的生產者,教師的轉化力會逐漸提升。新知識的產生需要精準表達,更需要有效轉化,與教育教學的實踐相融合,指導教師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同時,教師可以將新知識向經驗層面進行轉化,通過交流、對話進行傳遞,擴大新知識的應用范圍。此外,教師還可以將新知識向學術層面進行轉化,賦予其學術價值,內化為自身的教育教學觀點,為自身的專業發展夯實基礎。
(作者系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星韻學校校長,江蘇省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