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廷梅
一個晚上,我收到姚皓文媽媽發來的信息:朱老師,晚上打擾了。姚皓文特別喜歡上您的課,夢想長大了成為一位作家,這都是您課堂上帶給孩子的財富。姚皓文課余時間喜歡寫小詩、編故事,他讓我一定要把自己寫的小詩發給您看。
她發來的文檔里有幾十首小詩,寫得十分靈動。讀著他的小詩,我既感動,也感慨。
一開始,我還以為姚皓文有點木訥呢。他進教室不和同學說笑,課間或做作業,或發呆。正發呆時我喊他名字,他就愣一下,尷尬地笑一笑,仿佛硬是被我從某種美妙的境界拽了回來似的。于是我就有點后悔叫他。
以前,他寫作文總是最后一個交。奶奶說:“這孩子動作慢。”我說:“他寫得長。”三年級的他以為寫得長就是好,不寫兩頁就不罷休。一次,我對他說:“好作文,不一定長;長作文,不一定好。”他抬起頭,皺皺眉,有些不解又似乎有所領悟的樣子。
我給孩子們讀金波,讀金子美玲,讀謝爾大叔,讀汪曾祺……孩子們在閱讀中感悟到語言的準確、簡潔、韻律、意味……每每這個時候,姚皓文總是歪著頭,嘴巴微微咧著,一副沉浸其中的模樣,鏡片后閃爍的小眼神告訴我,某種美妙的東西放進他的生命里了。
他也特別喜歡我讀他的作文,評講他的作文。有一次,他還主動把本子放到講臺上請我讀,然后他就歪著頭聽,一副很享受的樣子。這是不是就已經有了“讀者意識”?
一位語文教師能讓孩子有文學的夢,多好!盡管,這在當下也許沒有什么“用途”,最終他們大多也不會成為作家,但他們至少有過一個美麗的夢,將來還會有一個情緒的出口。想當初,我們不都做過文學的夢嗎?
是什么讓孩子夢想將來做一個作家呢?人們常說要做“點燈人”“播種人”,作為教師,我想,我們能做的,就是把優秀的文學作品帶給孩子,帶著他們一起閱讀。孩子在閱讀中感受到語言的力量及美好,那顆種子也許就悄悄種下了。至于教法,也許不那么重要。
當下,我們的教育,除了分數,一定還可以在孩子心里種下些別的什么吧?
(作者系原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教師發展中心小學語文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