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韓亞妮
李政濤教授所著的《教育常識》是一本寫給所有教育者的書。教師要做好教育,需要懂得教育的基本道理和知識,讓教育常識重新成為教育的底線?!督逃WR》中所講的教育常識,首先是作者自己眼中的教育常識,它絕非教育常識的全部。作者期待通過對教育常識的追問,喚醒教師對常識的尊重和敬畏。
全書分為人性常識、教育理想、教育過程、教育內容、學生常識、教師常識和教學常識等七章。從各章標題來看,該書的論述體現了一個從大到小、從理論到實踐、從宏觀到微觀的發展過程。作者從人性的高度談起,把教育內容、學生、教師、教學放到教育過程中去一一考量,最終認定教育的理想是“為每個人的幸福生活而教育”。
教育常識的原點是人性常識,是對人的天性的認識。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教育面對的是一個人,這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人,一個有著自己生長節律的人,是一個需要依靠教師的幫助來用一生去進行自我完善的人;從事教育事業的教師也是一個人,是一個要在師生共同的成長中追尋自己幸福的人。
人的成長是曲折、艱難的,有自己的規律,一點也勉強不得。尤其對于特殊教育而言,當我們面對特殊孩子的時候,當我們用盡了各種教育方法也不能達到教學目標時,我們也許會對自己的教育行為作出不恰當的判斷,無法洞悉眼前的兒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那么我們怎樣才能恰到好處地保護和幫助他們呢?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發現和滿足兒童的需要,教育正是一種互相尋找、發現,彼此增進理解的過程。
每一個孩子的內心都是一個宇宙,它以無限的廣度和深度而存在著,神秘而又神奇。教師發自內心地去尊重并珍視每個孩子內心的宇宙,正是對生命生長的尊重。這要求教師具備耐心、敏感、克制以及清醒的邊界意識,同時又要有樂觀的態度與積極、恰當的行動能力。對于不能達到預期目標的孩子,書中形容他們是“遲開的花蕾”,教師的工作是要細心灌溉這些花蕾,耐心守候它們的綻放。
生長既是教育的原點,也是教育的歸宿。作者在這本書中,多次提到了教育和生長的關系。首先,他提到“教育的眼光即生長的眼光”。世界上與教育有關的是三類人:做教育的人,看教育的人,既做教育又看教育的人。真正懂教育的就是那些既做教育又看教育的人。懂教育的人,是有教育眼光的人,教育的眼光關注一切與生命生長有關的東西。因為教育的對象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這種眼光一定要把學生當成一個人來看。一個學生站在你面前,他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不是成績好或成績不好的人。好老師最大的特點就是眼中有人。學生每時每刻都會出現不同的問題,作為一名教師,就要不斷地發現問題,和孩子們一起解決問題,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
事實上,沒有一種生長像生命的生長一樣,如此復雜多變,難以琢磨。在這樣的現狀面前,我們常常會發現以往的教育規律無用,以往的教育方法無效。其實,這也正是教育的規律。教師必須用生長的眼光看孩子,看事情,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那什么樣的教學內容能夠經受住歲月的淘洗沉淀下來伴隨孩子成長呢?李政濤說:“這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內容有沒有跟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边@就提出了教學內容生活化要求。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必須是生活的”,一切教學必須通過生活的檢驗才算有效。教師要具有一雙“慧眼”活用教材,以課本為原點,以生活為導向,向學生的各個領域開拓、延伸。教育內容的最終源泉來自于日常生活,一切兒童生活中的材料都可能成為教育內容;教育內容還必須回到兒童生活中,讓兒童在生活中體驗教育內容的價值。教師要隨時隨處聯系學生的真實環境和經驗,尋找生活與教學的結合點。
教學內容要生活化,要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從生活中理解知識,并將知識運用于生活,發揮知識的教育價值,讓它真正變成具有生長力量和教育力量的知識。
《教育常識》這本書帶著嚴肅、認真和尊重的態度,引領我們找回和確立常識、傾聽和理解常識、思考并創造新的常識。對常識的遵循和堅守,是教師的一種基本素養和道德底線。
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喚醒。喚醒的過程不是要求別人做什么,而是“我知道我應該主動去做什么”,只有這樣,才能夠體驗到自身的價值,體驗到自己的潛力,體驗到生命的活力與無限的發展可能性。
在“教育的生活”中,我們必須“在路上”,在不斷思索的路上,在不斷探索的路上。《教育常識》一書引發了我們對教育常識的思索,并用這樣的思索引領我們充實自己的教育生活,更將我們的教育思想提升到另一個全新的高度去。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星園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