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閑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

根據中國銀保監會發布的數據,2019年,我國保險個人代理人數量達到912萬人,而按照女性與男性代理人約7:3的比例粗略估算(該比例推算依據來源于LIMRA與中再壽險于2020年發布的《中國保險代理人渠道調查報告》),女性代理人數量接近638 萬人。關注女性保險代理人的職場現狀與特征,對當下的保險行業轉型與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的數據源自復旦大學許閑團隊于2021 年開展的復旦大學保險代理人問卷調查。本次調研隨機選取了1293 名女性保險代理人以及278 名男性保險代理人作為樣本。調研城市覆蓋環渤海經濟區(以下稱“北區”)、長三角地區、大灣區、中西部地區的55 個城市,該樣本在人口統計學意義上與我們關心的總體情況基本相似,能夠較好地代表總體情況。
女性比男性更加積極地加入保險代理人隊伍。長期以來,我國保險代理人隊伍呈現出“女多男少”的特征,保險代理人中女性與男性的比例大致維持在7:3。由于我們的調查聚焦于女性,在保證樣本代表性的情況下根據調查目的對樣本性別構成做出了一定的調整,故受訪代理人中女性的比重要高于保險市場的整體狀況,占比82.3%,男性占比17.7%。本文整體樣本中30~49 歲的代理人占據主體地位,達到樣本總數的85.3%。根據LIMRA的統計,2018年我國保險代理人平均年齡約38.1 歲,由此可見,樣本與保險市場整體狀況大致相符。
女性就業受市場供需關系影響。圖1為受訪代理人的地域分布與當地2020 年保費收入水平。該圖顯示,樣本覆蓋的地域范圍較廣,跨長三角地區、北區、大灣區和中西部地區,其中長三角地區樣本占比達到53.5%,同時保證了北區、大灣區與中西部地區的代理人樣本各達到近15%。從該圖可以看出,保險市場越發達的地區,代理人樣本數越大,這是因為保險市場越發達,對女性就業的吸納能力越強,因此當地女性代理人數量越多,回收的樣本量也越大。
我國勞動力市場上男女性受教育程度的差異正逐漸消失。圖2為受訪代理人分性別的學歷分布,可以看出,保險代理人隊伍中本科學歷占比最大,為50.5%;其次為大專學歷,占比30.1%。分性別來看,男女性代理人學歷結構的差異并不明顯。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各個年齡的職業女性正積極地參與勞動力市場,其就業受到市場規律的調節,而其受教育程度與男性的差異正逐漸消失,擁有不容忽視的就業競爭力。
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界定,14~34歲為青年,35歲被確定為中年的起點。“35歲困境”是指職場人從青年進入中年時,由于身體機能和精神狀態的下滑,在職場中失去競爭力和職場價值而面臨晉升瓶頸甚至失業風險,同時由于企業招聘的年齡限制而面臨再就業風險的困境。
這種現象在信息化和數字化職場中十分常見。一方面,世界的腳步變快了,知識迭代越來越快,老員工所積累的技術和知識在不斷過時,加速折舊;另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機能逐漸下滑,老員工很難再像剛入職的新員工一樣對任何事物都保持熱情和好奇,他們學習新知識的周期可能更長,同時老員工也可能因為年齡增加而導致工作效率下滑。這使得老員工在企業管理者看來成為“成本項”:效率下滑、工資依舊較高。因此,年紀更輕、薪資要求更低,同時知識儲備更新且更具有活力的新員工對這些老員工具有顯著的替代效應,老員工的職場發展面臨殘酷的瓶頸,甚至失業的風險。而當老員工想嘗試再就業時,卻因為招聘年齡限制而面臨困境。在信息化、數字化浪潮中,勞動工具、工作場所和工作時間等勞動條件都變得具有多樣性和彈性,就業變得越來越不安全,失業變得越來越個人化,這導致了勞動就業的風險個體化。個人的社會系統風險進一步增加,個人無法預測未來的保障,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
由于女性所偏好的行業及職級等因素,這種風險可能對女性而言危害更大。女性面臨“35歲困境”,即從青年過渡到中年階段時,在原崗位面臨職業發展問題或被解雇的風險,在市場上又由于年齡門檻被排斥。面臨類似狀況的女性偏好于選擇能夠在短期內通過相對較少的資金和人力成本投資即可入門的職業。
代理人職業對廣大保險消費者來說是一項比較容易接觸到的職業。調查顯示,近80%的保險代理人都是通過熟人介紹進入行業的。圖3為各年齡段保險代理人的從業年限分布。該圖顯示,每個年齡層均有一定比例的人加入保險代理人行業成為“新人”。這表明代理人這一職業不論年齡大小均能加入,幾乎不存在從業年齡限制。對于面臨“35歲困境”風險的女性來說,加入保險代理隊伍成為其值得考慮且較為可行的選擇。

?圖1 受訪代理人的地域分布與當地2020年保費收入水平

?圖2 受訪代理人分性別的學歷分布

?圖3 各年齡段保險代理人的從業年限分布
勞動力市場上長期存在的性別歧視現象對女性的求職、晉升等造成了不合理的阻礙,長期處于差別對待的工作環境會極大地打擊女性的工作積極性。因此,女性在求職時更為關注與重視晉升機制的公平性,更偏好在擁有透明機制的行業就業。保險代理人即為區別于傳統職業、靠業績說話的職業之一。
由于我國采用委托代理制度,保險代理人與保險人之間不存在勞動合同關系,保險公司按照保險個人代理人管理辦法(簡稱“基本法”)來管理業務人員的日常代理活動(王一丞,2020)。“基本法”明確規定了對業務人員的日常管理、收入待遇、業績考核等的基本標準。代理人為保險公司賺取保費,按照雙方簽訂的合同和“基本法”的規定比例領取傭金,晉升主要依賴于能力和業績,多勞多得,且機制透明,機會較多,幾乎不存在職業天花板,相較于其他職業對女性較為有利。
由于固有的社會性別觀念與角色分工,女性平衡工作與家庭的壓力更大,也無法分配出過多的非工作時間用于加班,因此傾向于選擇工作強度適中的職業。圖4為代理人每天從事保險代理工作的時長分布。該圖顯示,日工作時長8小時為最普遍的安排,占比26.9%,說明代理人職業工作強度適中,能夠提供較為充足的非工作時間來兼顧家庭。

?圖4 代理人每天從事保險代理工作的時長分布

?圖5 分性別的保險代理人個人月收入的分布(單位:元)
女性參與勞動力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擺脫對家庭的依賴,提高獨立生活的能力并改善個人與家庭的生活水平。因此,一定的薪資水平是堅定女性工作信念的必要條件。圖5為分性別的保險代理人個人月收入的分布。由該圖可以看出,代理人月收入主要分布于10000~19999元區間,占比27%;其次分布在20000~29999 元區間,占比20.3%。雖然該指標還統計了代理人從事保險代理以外的其他職業的收入,但根據問卷數據,男女性中均有近86.7%的代理人保險代理收入占個人月均收入的比重大于50%,即將保險代理工作作為主要從事的職業和主要的收入來源項;且有近86.2%的代理人明確表示自己除了作為保險代理人之外并無其他職業,所以該指標所統計的代理人的個人月收入與其保險代理收入具有較大的一致性。中宏保險2020年發布的《中國女性養老與風險管理白皮書》中,將都市新中產女性標準定為家庭年收入達到10 萬元至60萬元或獨居但個人年收入為10萬元至60萬元的城市女性。結合圖5 可見,大部分女性代理人已達到該標準,說明從事代理人職業確實有利于提高個人收入并能保證一定的生活水準,改善女性個人和家庭生活狀況。
因此,通過以代理人職業為例分析其基本特征,我們可以概括出女性求職的價值偏好:首先,要具有可實踐性,入行難度和從業限制相對較?。黄浯危邢鄬酵该鞯臅x升機制,從而能夠激發與維持女性工作的積極性;再則,要工作強度適中,為女性提供兼顧家庭的時間和精力;最后,需要保證一定水平的個人薪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