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細陽,張雪梅,董 樂,王 蓉△
(1.南華大學護理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1;2.邵陽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湖南 邵陽 422000)
兒科患者年齡小,具有心智發(fā)育不成熟、活動度大、外周靜脈細小等特點[1]。靜脈留置針穿刺便捷、治療時間短,可有效減少患兒痛苦、避免血管受損[2],是兒科常用的護理操作技術。非計劃性拔管是指導管意外脫落或患者未經醫(yī)護人員同意自行拔除導管,也包括醫(yī)護人員操作失誤所致拔管,根據(jù)拔管原因分為故意拔管和意外拔管[3]。調查結果顯示,兒科靜脈留置針的非計劃性拔管比率為52.25%,尤其以1~5歲幼兒多發(fā)。因此,兒科靜脈留置針的非計劃性拔管是兒科護理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本研究調查靜脈留置針非計劃性拔管情況,旨在通過分析靜脈留置針非計劃性拔管的原因,提出預防措施,從而降低非計劃性拔管率,預防并發(fā)癥,保證患兒安全,提高護理質量。
1.1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6-9月某2所三甲醫(yī)院普通兒科靜脈留置針患兒888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年齡1~5歲;(2)根據(jù)患兒病情需要使用靜脈留置針[4];(3)家屬、患兒無嚴重的視力、聽力障礙及溝通困難;(4)患兒監(jiān)護人同意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已發(fā)生靜脈留置針意外脫落、將導管自行拔除;(2)已發(fā)生靜脈留置針并發(fā)癥;(3)未達到療程自行要求出院,需要轉科治療或經搶救無效死亡。
1.2方法
1.2.1調查工具 調查工具包括:(1)《兒科靜脈留置針非計劃性拔管一般情況登記表》:根據(jù)查閱文獻自行設計,包括患兒基本信息、家屬基本信息、管道情況、拔管時患兒情況、非計劃性拔管記錄等資料。(2)《兒科靜脈留置針并發(fā)癥觀察記錄單》:根據(jù)陶莉莉[5]《手術室外周靜脈留置針并發(fā)癥觀察記錄單》進行修訂,包括患病種類、穿刺部位、敷貼狀態(tài)、住院時間、是否出現(xiàn)并發(fā)癥等留置針相關情況。選取8名專家進行專家評議。專家來自3所三甲醫(yī)院的兒科臨床護理領域、護理管理領域、護理教育領域及臨床醫(yī)學領域。納入標準:(1)在三甲醫(yī)院工作10年以上;(2)副高及以上技術職稱;(3)對非計劃性拔管或兒科常見疾病的治療與護理有相關經驗;(4)自愿參與本研究。經過專家意見討論,在留置針使用情況記錄單中刪除了導管破損和皮下血腫,增加了其他情況(如敷貼過敏、靜脈血栓等)及滲出和外滲的評估分級。
1.2.2預試驗 選取15例患兒進行靜脈留置針非計劃性拔管調查,在調查過程中患兒家屬提出《兒科靜脈留置針非計劃性拔管一般情況登記表》中第11項日常娛樂方式與調查目的無關,予以刪除,增加了預防靜脈留置針非計劃性拔管的知識來源。
1.2.3資料收集 對所有調查人員進行統(tǒng)一培訓,使其掌握問卷內容、注意事項等。使用問卷星發(fā)放與收集資料,剔除無效問卷,雙人錄入數(shù)據(jù)。本研究與所有參與調查的患兒監(jiān)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
1.3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或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拔管次數(shù)的影響因素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調查結果及相關情況比較 共發(fā)放問卷902份,回收問卷902份,回收率為100.0%,其中有效問卷888份,有效率為98.45%。患兒年齡1~5歲,平均(3.02±0.98)歲,其中男566例,女322例。非計劃性拔管464例(52.25%),留置時間超過96 h,其中拔管1次268例(57.76%),拔管2次126例(27.16%),拔管3次52例(11.21%),拔管3次以上18例(3.88%);出院或死亡等原因按計劃進行拔管424例(47.75%)。留置時間最短為0.2 d,最長為4 d,平均(1.686±0.891)d。主要拔管原因:滲血滲液278例(59.91%),自行拔管76例(16.38%),其他情況54例(如敷貼過敏、靜脈血栓等,占11.64%)。拔管患兒在不同拔管發(fā)生班次、是否宣教方面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靜脈留置針非計劃性拔管相關情況比較(n=464)

續(xù)表1 靜脈留置針非計劃性拔管相關情況比較(n=464)
2.2拔管次數(shù)影響因素分析 以拔管次數(shù)為因變量,患兒舒適度、拔管發(fā)生班次、是否宣教等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拔管發(fā)生班次、是否宣教及患兒舒適度是拔管次數(shù)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2。

表2 拔管次數(shù)影響因素分析
3.1兒科靜脈留置針非計劃性拔管現(xiàn)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兒科靜脈留置針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率達52.25%,高于鄭立華[6](22.86%)和劉慶蘭等[7](37.5%)的研究,該調查對象分別為1~12歲與6個月至9歲患兒,而本研究靜脈留置針非計劃性拔管對象主要為1~5歲患兒,說明年齡較小患兒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率高。導致非計劃性拔管的最主要原因為滲血滲液(59.91%)、自行拔管(16.38%)及敷貼過敏、靜脈血栓等其他情況(11.64%)。護理人員在巡視病房時,要重點關注年齡較小患兒,提早發(fā)現(xiàn)、及時預防靜脈留置針導致的周圍滲血滲液、敷貼過敏等并發(fā)癥。對于年齡小、有自行拔管風險的患兒應加強監(jiān)護和約束。可先向患兒家屬解釋約束的目的和做法,在征得家屬同意的基礎上對有靜脈留置針的肢體使用約束帶、約束手套進行保護。此外,護理人員還應加強巡視,保持皮膚清潔干燥,根據(jù)需要及時更換留置針敷貼。如患者敷貼過敏,則需采用低致敏性、透氣良好的敷貼,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妥善固定。如果留置部位出現(xiàn)紅腫或沖管時有疼痛感,應考慮敷貼過敏或靜脈血栓,需及時拔除留置針,壓迫止血后繼續(xù)觀察,出現(xiàn)任何異常情況都應及時拔針并予以對癥處理[8]。
3.2兒科靜脈留置針非計劃性拔管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顯示,拔管發(fā)生班次及是否進行宣教是影響拔管次數(shù)的重要因素。兒科靜脈留置針非計劃性拔管與班次緊密相關。靜脈留置針非計劃性拔管主要發(fā)生在白班,與陳霞[9]的研究結果不一致。由于白班治療操作多、護理工作繁忙,護理人員對靜脈留置針關注不夠所致。因夜間治療減少,患兒入睡后活動度降低可導致晚夜班靜脈留置針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率降低。部分患兒可能由于夜間入睡后出汗多刺激皮膚、約束不到位等原因感覺不適而將留置針拔除,而家屬也處于熟睡狀態(tài)未能及時發(fā)現(xiàn),從而導致出血、穿刺點感染等危險情況。提示護理人員應特別注意觀察白班患兒留置針狀況,加強巡視,嚴格交接班制度,及時解決可能引起非計劃性拔管的因素。患兒和家屬缺少健康教育會導致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率偏高,與梁新[10]的研究結果一致。說明對患兒家屬進行健康宣教能有效降低非計劃性拔管率。因此,護理人員應加強對患兒及家屬的健康宣教,詳細介紹留置針的使用方法、優(yōu)點、注意事項及管道脫落時的應對措施。尤其要告訴家屬,加強對患兒的監(jiān)護、避免洗澡或洗手時敷貼進水、避免睡覺時被子蓋的太厚因熱導致出汗、留置關節(jié)處盡量減少彎曲。
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越小,靜脈留置針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率越高,與馬惠芳[11]研究結果一致,因此要重點關注年齡較小患兒。在拔管過程中可能伴隨著敷貼卷邊、潮濕,留置部位出現(xiàn)分泌物等問題。護理人員應嚴格交接班,在輸液前、中、后應觀察留置針敷貼有無積氣、積液,敷貼是否完好,固定是否妥當。另外,因為幼兒皮膚嬌嫩,留置針部位出現(xiàn)汗液、分泌物、滲血、滲液會不斷刺激皮膚,甚至使患兒產生疼痛等導致舒適度下降,因此護理人員也應關注患兒的舒適度。
綜上所述,預防靜脈留置針非計劃性拔管已成為臨床護理的重要內容[12]。加強白班對于患兒的觀察巡視及對年齡較小患兒的靜脈留置針管理,強化對患兒和家屬的健康教育,提高患兒家屬與醫(yī)務人員的配合程度是降低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率的重要舉措,這需要醫(yī)院、患兒及家屬等諸多方面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