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云山 朱燕妹



摘 要:主題教學指的是以一定的主題為中心整合教學結構和教學資源,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互動體驗式的教學模式;主題教學的開展順應了新課程改革和新教材實施的需要;高中歷史新課程主題教學包含提煉教學主題、創設探究情境、研習史料、交流提升等環節。
關鍵詞:主題教學;歷史新課程;教學策略
一、 什么是主題教學
主題教學指的是以一定的主題為中心整合教學結構和教學資源,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的互動體驗式的教學模式,它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以培養學生的素養為目標。
主題教學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莫里遜開始進行單元主題教學實踐;50年代美國學者哈納對主題教學的含義進行了研究;20世紀90年代后主題教學在美國得到推廣應用。21世紀以來,國內的主題教學實踐逐漸興起。2011年黃牧航教授《論中學歷史主題教學的三個層次——兼論2005年來廣東省高考歷史科命題的主題選擇》是國內較早關于主題教學的論著。
主題教學作為課堂教學模式有如下特點:1. 以一定主題為中心,“一課一靈魂”;2. 注重師生的互動體驗和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3. 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為目標而不是單純的傳授知識。
二、 為什么要開展主題教學
主題教學的開展順應了新課程改革和新教材實施的需要。
(一)對知識中心主義教學的反思
在教學領域,為了追求效率,知識的碎片化成為一種教學模式。為了追求規模效應,人的成長被“工業化”,人成為工業產品,學校加班加點地擠出學生的學習時間,高壓管理成為學校一種普遍的管理形態;在師生關系和師道尊嚴上,學生成為加工的對象而成了知識容器,教師也受知識控制,成為灌輸知識的工具,學生人之為人的情感和思維被排除,師生之間乃至人與人之間情感淡薄。對知識中心主義教學的反思呼喚回歸教育的本體——人,追求更符合生活邏輯和人性發展的本真的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教學過程注重發揮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情感和身心體驗,注重師生的交流互動,這成為21世紀新課程改革的背景。
(二)新課程改革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
2016年教育部發布“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大方面以及人文積淀等18個方面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進行了明確的界定。
在此基礎上,2017年版《普通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從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史證、家國情懷五個方面凝練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并對主題教學的實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在課程實施上,進一步改進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提高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三)新版統編高中歷史必修教材教材具有如下特點
新版統編必修教材按照時序編排,鋪展歷史的脈絡;既求通又求全,內容的覆蓋面廣,知識點容量和密度偏大,除去活動課,上下冊共52課,上冊近一半的課文是四個子目;有些課文的敘述高度概括,每句話都構成一個知識點,但沒有展開具體敘述,顯得非常抽象;這些情況會導致每節課的教學時間緊張。
(四)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必須建立基于主題教學的教學觀、教材觀
新課程改革所帶來的培養目標、教材編寫的變化,要求教師建立基于主題教學的教學觀、教材觀。
教學觀方面,教師在安排教學活動時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以人為本,全面發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使學生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得到發展,而不是簡單的傳授知識;2. 任務驅動,展開探究。針對具體任務開展學生的探究活動,而不是圍繞著知識進行;3. 學生參與,自主學習。對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能夠理解掌握的歷史教學內容應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沒有必要從頭講到尾。
教師在教材運用處理上應根據教學主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教材,適當取舍。
三、 高中歷史新課程主題教學的實施要點
(一)根據課程標準,提煉教學主題,明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設計刪繁就簡、強干弱枝
課堂教學主題可以以“大概念”為主題,“大概念”是處于學科中心位置的、對于學生學習具有引領作用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認識。
以《中外歷史綱要(下冊)》第8課《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為例: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活動的內在聯系,以“人文主義”這一核心大概念作為本課教學主題。由此結合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進一步明確本課教學目標:了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發生的歷史背景(時空觀/唯物主義/歷史解釋);理解人文主義發展的基本歷程及影響(理性主義與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差異)(時空觀/唯物主義/家國情懷/史料實證);明確教學主題后,確立教學目標、教學主線,對教學過程合理安排,避免面面俱到。
(二)圍繞主題、創設探究情境、活化課堂
教學情境的創設是指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營造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特定的歷史環境、理解歷史中的人,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視覺、聽覺、觸覺)和情緒體驗,從而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提高教學實效。
探究情境創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 社會情境;2. 生活情境;3. 學術情境;4. 學習情境。探究情境的表現形式可以是“影視圖片”“史料呈現”“語言描述”“角色體驗”等。
(三)任務(問題)驅動、研習史料
課堂教學中的“任務驅動”指的是教師圍繞教學主題和教學目標設置具有真實情境的驅動問題或問題鏈,激發學生解決問題、完成學習任務的驅動力,在教師的引領下探索完成“任務”的方法和途徑,并在破解問題的過程中主動建構知識,提升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