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質量發展是國家新時代背景下發展的主線,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為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知識支撐。文章從選題策劃、期刊內容、編校質量和運營傳播等方面,對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進程中面臨的問題進行了探析,為學術期刊從粗放單一的線性發展轉向專業化、精細化和多元化的高質量發展,以及構建期刊特色專業化體系、多樣化平臺和學術共同體提供對策,以期為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提供切實有效的管理啟示。
【關? 鍵? 詞】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對策
【作者單位】方新田,江西教育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8.013
近年來,學術期刊發展迅速,期刊種類和數目增長較快。由中國知網提供的數據可知,目前中國知網可檢索的中外文期刊共8.3萬多種,其中,外文學術期刊包含了來自80個國家900多家出版社的期刊7.5萬多種,中文學術期刊一共有8540種,含北大核心1970種[1]。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2014年和2017年開展的兩次學術期刊認定和清理工作結果可知,總共有6430種中文期刊被認定為學術期刊。
雖然從期刊數量來看,我國已然成為僅次于美國的期刊大國,但總體上我國期刊國際競爭力較低,期刊的平均影響因子和平均被引用量均低于國際期刊總平均值[1]。中宣部出版局2020年基于期刊內容、學術導向、把關制度、格式規范、價值取向等指標持續開展的學術期刊質量檢查結果顯示,從總體來看,我國期刊內容較為平穩,整體學術質量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阻礙了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進程。
黨的十九大報告為新時代背景下學術期刊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關于加強和改進出版工作的意見》《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等文件的出臺,加速了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進程。我國現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學術期刊既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又肩負著重要的職責使命。因此,新時代背景下,學術期刊要立足時代潮頭,把握學術熱點和前沿,不斷探索高質量發展路徑。
一、 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現狀及問題
從微觀層面來看,期刊編輯素質、選題策劃、期刊內容等對學術期刊的高質量發展有影響;從宏觀層面來看,學術期刊的整體質量主要和期刊的運營、管理機制有關。本文基于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從期刊選題、期刊內容、編校質量、運營傳播方式等方面,對目前學術期刊的高質量發展現狀進行探析,并總結存在的問題。
1.選題平庸,內容泛化
優秀的選題是稿件水平和刊物質量的保證[2]。有學者對部分期刊的選題策劃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盡管部分期刊已經意識到選題對期刊發展的重要性,并做出了相應的改進,但依舊有三分之一的樣本期刊對選題開發缺乏積極性和創造性[3]。部分期刊由于具有穩定的稿件來源,其主要工作是對自由來稿進行挑選和刊發,或者對已有作者進行約稿,從而導致期刊編輯對選題的懈怠。還有一些期刊一味地追求社會熱點或政策前沿,盲目跟風,缺乏對現象背后的深層次含義和期刊自身定位的理性思考。部分學術期刊還存在內容平庸、題材重復等問題,選題并未提出新理論、新路徑或新概念,參考資料也較為陳舊。
2.編校規范化不足
中宣部出版局2020年公布的出版質量檢測結果表明,部分期刊存在編校質量問題,如論文格式問題、形式規范問題;部分期刊的內容篩選流程有待進一步加強,如三審三校過程不規范;少數期刊論文發稿量較大,且篇均1、2頁,論文質量不高,有濫發論文牟利的嫌疑[4]。這些出版質量檢測結果,集中且客觀地反映了我國學術期刊在期刊內容、質量、規范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具體來說,一些學術期刊沒有意識到期刊的學術價值和學術規范,自我管理不足,對現有期刊編輯和出版政策制度理解不深,執行力不強。
3.傳播方式較為單一
媒體融合及其相關技術為學術期刊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如提高出版的時效性和便捷性,實現學術期刊和受眾的互動交流與精準定位等,但新的學術生產和傳播手段未得到普遍推行,學術成果的呈現傳播方式仍比較單一[5]。
人民網研究院于2016年發布的《中國媒體融合傳播指數報告》,包含傳統終端、PC網站和手機網站、微博、微信、客戶端五個指標。除了傳統終端,其他新媒體形態都是學術期刊數字化發展的方向。雖然,目前大部分期刊已創建了“兩端兩微”辦刊模式,但其推文的頻次較低且數量較少,一般為一周一次,而且大部分期刊處于媒體融合發展的起步階段,主要還是沿用以往的傳統傳播途徑。
微博和微信運營平臺具有開通條件低、內容發布操作簡單、運營和維護成本低、用戶規模大等特點,相對微博和微信,自有客戶端功能更加豐富,粉絲聚合力更強。但由于開發和運營自有客戶端需要較高的成本和技術支持,因此大部分期刊均選擇開通微博和微信。這就導致現有大部分期刊主要是通過傳統途徑及微信和微博對學術成果、學術信息等進行傳播,較少使用其他移動平臺,傳播方式較為單一。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學術期刊編輯及運營的方式,收稿、專家評審、編輯、校對和發行等工作均可以通過網絡實現[6],這同時對相關工作人員提出了新的能力素質要求。不同于傳統媒體,新媒體除了要求工作人員要具備扎實的知識基礎、基本的編輯和校對技能,還要具備新媒體操作技能,如視頻剪輯、圖片編輯、網絡直播等。但大部分學術期刊還是傳統編輯在負責期刊的新媒體運營工作,并未設立新媒體運營職位或建立新媒體運營團隊,或者只傾向于引進技術型人才,而忽略了知識型人才的引入,缺乏適應新媒體環境的知識技能復合型人才。這就導致現有學術期刊的運營平臺單一化,只能聚焦于較為簡單的新媒體平臺。此外,大部分學術期刊只是將微信和微博平臺作為傳統紙質版內容的延伸,簡單地通過文字加圖片的形式展示紙質版期刊內容,較少結合音頻、視頻、直播等新媒體方式,內容呈現形式較為單一。
4.缺乏與用戶的互動交流
相對單向的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的顯著優勢就是具有很強的互動性,這一特點促進了線上社群經濟的快速發展。社群成員因相似的愛好興趣或消費傾向集聚形成線上虛擬社群,并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溝通交流。這種溝通交流有助于學術期刊和受眾之間形成強關系,有助于學術期刊獲得受眾的認同。
然而,大多數學術期刊并未發揮社群經濟的優勢,在其微信或微博平臺中找不到與期刊溝通的方式,即使有設置,也只是簡單的電子郵件或期刊電話,鮮有開通雙向溝通渠道。加上學術期刊內容專業性較強,話題很難引發受眾的興趣和共鳴,從而導致其難以融入現有的新媒體平臺(如抖音、快手等)。
二、 學術期刊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對策
1.科學策劃選題,構建期刊特色
2019年12月,修訂后的《圖書、期刊、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重大選題備案辦法》提出,要對思想傾向不好、內容平庸、題材重復、超業務范圍等不具備出版要求的選題予以撤銷。學術期刊要想提高質量水平,首先,要遵循時效性和熱點原則,以敏銳的眼光把握學術前沿和熱點,立足期刊發展方向,處理好熱點與專業的關系。其次,要遵循時代性原則。學術期刊要立足于時代背景和國家戰略,將期刊發展方向與國家需求聯系起來,堅定期刊自信和國家自信。最后,要重視期刊的價值理念導向,遵循學術性和創新性原則。選題的創新性源于編輯的政治素養和專業素養,編輯是選題策劃的主要執行人,要有適應新環境的能力,能夠及時調整選題方向。
在設置欄目方面,學術期刊既要堅持期刊以往風格,也要迎合當下時代審美和潮流。在內容創新方面,學術期刊既要注重對專業知識的深入探究,也要注重理論與社會現實和國家政策導向的結合,準確把握選題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在選題來源方面,學術期刊可以舉辦選題策劃會,對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約稿組稿或邀請其參與討論;多關注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選題,以這些站在學術研究前沿的選題作為參考,采用多視角、多維度、多學科的方式開展交叉學科領域的選題策劃,構建適合期刊自身的特色化發展方向。
2.加強規范,構建專業化體系
高質量的學術期刊源于高質量的管控和制度規范。學術期刊要加強生產、刊發等一系列過程的科學化、程序化和規范化建設,構建專業化的生產體系。編校質量的把控需要統一的規范,并通過不斷的培訓和實踐操作來落實。因此,學術期刊要秉持“制度確立、流程把控和責任落實”的理念,構建專業化體系。
一是多路徑管控期刊質量,嚴格執行一稿多審制度,并制定相關的獎勵懲罰制度,如三審三校、印前審校、印后質檢等。二是對編校各個流程制定明確的規定,并對編輯、校對、版式設計、作者等相關人員進行責任認定,以強化全體人員的責任意識、把關意識;同時加強對相關工作人員的培訓,從政治性問題到文字標點符號差錯進行展示,以形成“規定—習慣—文化”的養成機制。三是堅持學術導向和價值取向,使學術成果能真正地經得起實踐的考驗和讀者的評說。
3.創新運營,構建多樣化平臺
融媒體實現了視頻、音頻、文字和圖片等多種形態的一體化傳播,學術期刊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創新運營,勢必要轉變經營模式。
一是基于“三微一端”(微信、微視頻、微博和客戶端)移動平臺對學術成果進行傳播,特別是短視頻,以實現傳播方式的多樣化。如在微信公眾號重點推送期刊重要論文;通過制作音頻或視頻在抖音或嗶哩嗶哩等平臺對學術期刊內容進行傳播;定時定題在抖音、快手等直播平臺進行相關的學術直播,可以是最新學術成果分享,也可以是相關學術論文撰寫規范分享;或通過運用AI技術對學術期刊內容進行傳播。二是設立新媒體運作部門或崗位,選用專門的技術人才對新媒體平臺進行搭建,特別是要注重平臺的美術設計、欄目設計和色彩搭配,因為碎片化時代只有新穎獨特的視覺呈現才能吸引受眾。三是打造復合型專業化人才體系。學術期刊的傳播已由傳統的線性傳播轉變為精準化、分眾化、交互化傳播,這就要求學術期刊加強對現有期刊編輯的能力素質培訓,學習數據分析技術、采編分發技術等新技術,將原來的傳統編輯培養成能夠適應新時代發展的融媒體復合型技術人才,通過人才融合的方式實現學術期刊線上和線下的融合。
總之,學術期刊要強化互聯網思維,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實現從單一紙媒到“紙、網、移、微、視、聽”等多種介質的媒體融合傳播,構建多媒介、跨媒體、跨終端的多樣化經營和傳播平臺。
4.多元互動,構建學術共同體
新時代背景下的新媒體傳播突破了地域和時空的限制,使得編輯、作者和讀者之間的同步對話成為可能。學術期刊應抓住與讀者形成強關系的機會,建立線上互動機制,在新媒體傳播平臺上設置期刊與讀者、讀者與讀者相互交流溝通的雙向渠道,讓讀者共同參與學術討論和期刊發展路徑探究,構建學術共同體。只有這樣,學術期刊才能了解讀者的需求,提高讀者的參與感、認同感,豐富讀者的體驗感,從而提高新媒體平臺內容的生產力,實現線上社群營銷。
首先,學術期刊可以設置讀者生產內容板塊,或建立期刊的讀者社群、交流論壇等,以實現期刊與讀者、讀者與讀者、作者與讀者的互動交流和研究探討。其次,學術期刊可以在用戶板塊設立相關研究話題,不限于已刊發的學術論文成果、研究心得、課題立項申報等內容,引導讀者進行深入探討。最后,學術期刊應積極開展線上或線下的學術沙龍活動、學術辯論會,讓編輯與讀者、作者與讀者、讀者與讀者面對面近距離交流,形成相關的學術圈。
三、 結語
高質量發展是國家新階段發展的主線,也是學術期刊發展的趨勢。雖然在國家政策的驅動下,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進程正在加速,但要從粗放、單一向精細、多元、專業轉型,還需要長時間的探索和實踐。為了順應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高質量發展的趨勢,學術期刊應基于微觀層面和宏觀層面,從選題策劃、期刊內容、編校質量和運營傳播等方面提升期刊整體質量,逐步構建期刊特色專業化體系、多樣化平臺和學術共同體。
|參考文獻|
[1] 李艷. 我國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現狀及發展趨勢[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5):507-512.
[2] 王廣祿. 做好選題策劃推動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03-10.
[3] 李媛. 選題策劃對綜合性人文社科學報的作用:基于CSSCI期刊中排名前十的學報數據(2014-2016)[J].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149-156.
[4] 孫海悅. 中宣部出版局首次開展社科學術期刊內容質檢[N].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1-02-02.
[5] 謝煒. 新時代學術出版高質量發展探索: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為例[J]. 出版廣角,2020(18):6-9.
[6] 李志春. 媒體生態轉變和融合背景下的科技期刊發展研究[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81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