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全民閱讀縱深發展階段,創新構建公共圖書館閱讀服務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文章闡述了我國公共圖書館閱讀服務體系的構建原因、政策保障、構建模式等內容,并結合廣東佛山的鄰里圖書館項目實踐和經驗啟示,深入分析了新時期公共圖書館閱讀服務體系的構建策略,以期為公共圖書館閱讀服務體系的創新建設和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基層、惠及大眾提供有益參考。
【關? 鍵? 詞】全民閱讀;公共圖書館;閱讀服務;鄰里圖書館
【作者單位】惠艷,河南省圖書館。
【基金項目】河南省社科聯調研課題“數字化時代農家書屋發展研究”(SKL—2020—759)。
【中圖分類號】G259.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8.022
閱讀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縱觀國內外,無論是中國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時代,還是古希臘哲學繁榮時代,抑或是古印度沙門思潮興起時代,都離不開地方閱讀活動的繁榮興盛[1]。新世紀以來,我國相關部門陸續發布了一系列政策建議,如2006年中宣部等11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的倡議書》;2011年全民閱讀首次出現在《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隨后又出現在黨的十八大報告、政府工作報告中;2014年至今,全民閱讀連續八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0年中宣部印發《關于促進全民閱讀工作的意見》。總之,“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已成為我國的重大文化戰略,而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代表性機構,理應建設與完善閱讀服務體系,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的閱讀需求和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近年來,在政策、技術、市場等多重要素的驅動下,全國各地公共圖書館在全民閱讀推廣領域積極創新探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如廣東佛山的鄰里圖書館項目,自2018年實施以來,已建成1285家鄰里圖書館,并在2020年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IFLA)國際營銷比賽中從29個國家的百余個參賽項目中脫穎而出,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文章以鄰里圖書館為切入點,對新時代公共圖書館閱讀服務體系的構建策略展開深入探討,以期為地方公共圖書館的閱讀服務創新探索提供有益啟示,推動全民閱讀事業縱深發展。
一、公共圖書館閱讀服務體系構建概述
1.公共圖書館閱讀服務體系構建的原因
進入新世紀,我國公共圖書館閱讀服務體系隨著全民閱讀政策的出臺和實施,成為學界業界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重要方向。公共圖書館閱讀服務體系構建的關注度之所以越來越高,是因為人民日益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倒逼公共文化服務事業不斷調整發展策略和方向,而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要供給者,自然要建立與人民需求高度匹配的閱讀服務體系。此外,目前公共圖書館日益面臨場地空間有限和人力資源不足的困境。此外,目前公共圖書館日益面臨場地空間有限和人力資源不足的困境。隨著人民群眾多元、個性化閱讀需求的不斷增加,以及公共圖書館藏書量、藏書空間和活動量的增加,出現了閱覽空間、活動場地有限和人力資源不足等問題,這也是近年來公共圖書館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建設閱讀服務體系的一大主要原因。
2.公共圖書館閱讀服務體系構建的政策保障
公共圖書館閱讀服務體系構建關系到國家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效力,因而得到國家政策的扶持。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美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隨后《關于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2007)、《關于開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創建工作的通知》(2010)、《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2015)、《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2017)、《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2018)等系列政策法規陸續出臺,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和完善提出了具體要求,這也為公共圖書館創新構建閱讀服務體系提供了切實可行的保障。以上政策法規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中創造性提出的一些可行建議,如“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通過投資或捐助設施設備、興辦實體、自主項目、贊助活動、提供產品和服務等方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組織參與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等,為公共圖書館閱讀服務體系創新建設指明了發展方向。
3.公共圖書館閱讀服務體系的構建模式
在政策引領下,我國公共圖書館閱讀服務體系構建整體呈現多元態勢,形成了多樣化的模式,主要有總分館制模式、區域性服務網絡模式、基層圖書館閱讀服務體系模式以及流動圖書館模式。總分館制模式又可分為松散型(上海中心圖書館“一卡通”模式、杭州“中心館—總分館”模式)、集約型(“蘇州模式”、“嘉興模式”、東莞“圖書館集群”模式)、統一型(深圳“圖書館之城”模式)等。區域性服務網絡模式主要分為聯盟式、協作式、托管式和主導式四種。基層圖書館閱讀服務體系構建始于2013年左右,包括區縣級圖書館、鎮(街)圖書館、社區圖書館以及農家書屋等。流動圖書館模式如廣東流動圖書館,通過垂直化運作、契約化管理、流動化資源配置等形成發展特色,在業界獨樹一幟。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隨著新興技術和新閱讀風尚逐漸形成,一些新的閱讀服務模式陸續出現,如廣東佛山的鄰里圖書館項目、浙江寧波的“天一約書”服務模式、河南省圖書館的“智能采訪”業務模式等,都是后疫情時代實現公共文化服務事業長效發展的新典范。
二、公共圖書館閱讀服務體系構建策略
1.地方政策引領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因此,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公共圖書館閱讀服務體系構建的頂層設計工作,鼓勵地方公共圖書館積極創新閱讀服務體系,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豐富多元、全面高效的閱讀服務。以廣東佛山為例,自鄰里圖書館項目創建以來,佛山市政府高度重視該項目的實施管理,2020年將其納入佛山市改革項目,并作為《佛山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重點項目。此外,佛山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還針對鄰里圖書館項目專門出臺了《佛山市“千家萬戶”閱暖工程——鄰里圖書館創建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工作方案》,提出建立“一五八”(一個中心、五區聯動、八大小組)運營管理機制,即聯合佛山市圖書館統籌成立鄰里圖書館管理中心,通過五區聯合運營,創建“統籌組”“招募組”“流通組”“管理組”“宣傳組”等八個工作小組,全面推進鄰里圖書館項目落地實施,加速地方公共圖書館閱讀服務體系創新構建,引領全民閱讀新風尚[2]。
2.打造新型服務模式
除了地方政府要加強頂層設計,地方公共圖書館也要積極創新閱讀服務模式,借助自身資源優勢,構建全新的閱讀服務體系,以滿足多元化的社會閱讀需求。廣東佛山的鄰里圖書館是以激發全社會文化創造活力為中心環節、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大力實施的閱讀服務創新項目。該項目依托地方公共圖書館的內容資源,以家庭為單位,推進全民閱讀事業向基層、一線下沉,因而社會反響強烈。據統計,截至2021年8月,佛山市已建成鄰里圖書館共1285家,形成了市、區、鎮(街)、村(社區)四級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共有成員館379家[3]。這種“公共圖書館+家庭單位”的閱讀服務新模式以家文化為主題,以鄰里關系為紐帶,構建與時代發展一致、大眾閱讀需求相符的面向基層、惠及群眾、兼顧重點的全民閱讀推廣體系,因而贏得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如在四川涼山木里藏族自治縣,當地企業家李群星借鑒佛山的經驗創建了一家名為“群星”的鄰里圖書館,這也是首個設在佛山市外的鄰里圖書館,為山區群眾尤其是少兒讀者提供了豐富且多元的閱讀服務。為了進一步強化公共圖書館的閱讀服務效力,佛山市圖書館在鄰里圖書館構建過程中還開展了以“社會力量推進全民閱讀——佛山市鄰里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創新研究”為主題的課題研究,并將實踐經驗轉變為制度成果,為該項目的標準化、規范化發展提供了強勢保障。
3.強化數字技術支撐
隨著以人工智能、5G、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為基礎源動力的智能閱讀時代的到來,公共圖書館的技術驅動從以往的輔助創新表達轉變為當下的全面嵌入融合,從而給予大眾前所未有的新體驗和新服務。為了確保鄰里圖書館各項功能服務目標均能實現,該項目在數字技術應用方面進行了諸多嘗試:首先,自主研發了以“圖書轉借功能”為核心的管理系統,將每一個鄰里圖書館都轉變為一個微型公共圖書館;其次,為了進一步增強圖書借閱功能,佛山市圖書館聯合打造了“網上辦證”服務、“知書達理”圖書預借服務、“知新閱易”新書借閱服務等創新閱讀服務模塊;最后,為推進鄰里圖書館智慧化發展,佛山市圖書館依托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研發了鄰里圖書館智慧運營服務系統,構建了“區塊鏈+家藏圖書”共享平臺——“易本書”,并借助微信上線“鄰里圖書館”小程序,將民間的家藏閱讀資源整合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實現統一的智慧化管理和協同式服務。
4.培育全民閱讀品牌
地方公共圖書館在建立健全閱讀服務體系時,應重視品牌化發展,以有影響力、有價值的全民閱讀活動吸引人民群眾,促進“書香社會”和“學習型社會”建設。以鄰里圖書館項目為例,佛山市圖書館在資源、管理和服務上全力支持該項目,打造了系列品牌閱讀活動,如面向鄰里圖書館家庭提供館藏定制服務并開展“你選書,我買單”現場選書大會及系列專題閱讀推廣活動,舉辦“鄰里圖書館嘉年華”“家庭閱讀季”“‘鄰距離微電臺”“閱文化創意活動”四大品牌活動;扶持10個鄰里圖書館民間閱讀品牌活動,包括永無島鄰里圖書館的“云朵姐姐故事會”、小橘燈下鄰里圖書館的“童讀書繪”、好友營鄰里圖書館的“快樂的海洋環游”等。據不完全統計,佛山鄰里圖書館自發策劃、組織、開展了1500多場全民閱讀活動,其中不乏一些極具地方文化特色、主題特色的品牌活動,累計有11.7萬冊次圖書被轉借給讀者,為人民群眾就近、便捷參與全民閱讀提供了極大助力。
三、公共圖書館閱讀服務體系構建的啟示
1.樹立閱讀服務體系構建的“基層”思維
對于地方公共圖書館而言,閱讀服務體系建設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激活資源配置、擴大服務范疇、提升服務能力,加速地方群眾普遍、均等地享有公共文化權利。如鄰里圖書館項目,其閱讀服務體系的構建不僅是各類型、各行政級別圖書館的單體組合,也不僅是政府機關單位和民間力量的有效整合,還通過明確的層級劃分,以及行政區域和其他系統組織的融合共建,形成全面、高效的地方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為人民群眾提供多元且豐富的閱讀服務。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鄰里圖書館還是其他新型閱讀服務項目,其核心目的都是通過不同手段和模式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工程向基層、一線下沉,從而直接作用于社區基層、家庭和個人,真正實現文化惠民的目標。總之,以鄰里圖書館為代表的地方公共圖書館閱讀服務體系的構建彰顯了“以人為本”的價值目標,這種“公共圖書館+家庭”的閱讀服務新模式標志著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下沉發展,凸顯了“基層”服務思維,這也是公共圖書館服務人民、服務社會、服務大局的現實體現。
2.推動多元社會力量主體參與服務體系建設
就鄰里圖書館閱讀服務體系的構建過程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吸引和培育社會多元主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以鄰里圖書館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引入了多元社會主體,如企業、媒體等,為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保障社會成員公共閱讀需求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于鄰里圖書館的新主體,要進一步加強管理、創新運營;要通過辦館主體的多元化,打造更多服務網點,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率和精準度。二是融合民間資源,助力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基層,服務于民。鄰里圖書館以非政府空間建設為目標,讓基層圖書館直接進入社區和人民群眾中間,將更多家庭住宅變成文化服務空間,以私人藏書資源的活力釋放滿足大眾的多元閱讀需求。如在鄰里圖書館的建設原則和申報條件中,“具有一定的藏書基礎,愿意分享所藏圖書”是一項重要標準,這也為其他地方公共圖書館構建閱讀服務體系提供了經驗啟示。
3.激發技術賦能作用,加速閱讀服務形態創新
在人工智能、5G、大數據、云計算、AR / VR等新興技術作用下,人類社會閱讀領域發生了巨大變化,全新的科技手段重塑了人們的生活和閱讀習慣,而隨著人們閱讀方式的改變,公共圖書館的閱讀服務模式和服務流程也隨之轉型升級,邁入了智能閱讀的新階段[4]。如鄰里圖書館利用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打造了一體化智慧閱讀服務平臺——易本書,這不僅意味著數字信息技術賦能是全民閱讀縱深推進、多元創新的重要力量,也表明在場景化閱讀時代,面向讀者的個性化閱讀需求,依托用戶畫像數據庫,以智能算法系統為支撐,提供具有一定自主感知、學習、分析、決策能力的閱讀服務,已成為公共圖書館數字化轉型和智慧發展的關鍵所在。未來,隨著公共圖書館閱讀服務體系朝智能化方向不斷發展,憑借新技術、新模式打造新知識、新閱讀場景將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我們也要意識到,技術盡管是公共圖書館創新構建閱讀服務體系的主要動力,但不是唯一動力,如何以技術創新表達內容,權衡“人—技”關系,才是公共圖書館的正確發展方向,這也是智能閱讀時代地方公共文化服務工程向一線、基層推進過程中不容忽視的客觀問題。
|參考文獻|
[1]付勃達. “出版力”與“閱讀力”:聶震寧的全民閱讀觀概述[J]. 出版廣角,2021(5):29-32.
[2]屈義華,黃佩芳. 佛山市鄰里圖書館項目:緣起、路徑與成效[J]. 圖書館論壇,2020(4):5-9.
[3]譚志紅. 鄰里圖書館:激發全社會文化創造活力[N]. 中國文化報,2021-8-20.
[4]方卿,王欣月,王嘉昀. 智能閱讀:新時代閱讀的新趨勢[J]. 科技與出版,2021(5):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