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形勢下,高校自然學報必須認清形勢,抓住機遇,調整戰略,積極思考與探索如何在微信這個用戶極多的平臺上獲得關注量,并推動平臺持續高質量發展。文章通過分析《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的微信公眾號“京師理學”的運營實踐,認為新時代高校自然學報微信公眾號要始終堅持為師生的科技創新、學科發展、人才培養、論文發表提供優質的學術服務,把握新時代的主旋律,講好高??蒲泄适?,弘揚科學家精神,傳播好期刊和高校的聲音,著力打造具有一定傳播力和影響力的學術交流平臺,進一步擴大期刊的影響力。
【關? 鍵? 詞】高校自然學報;微信公眾號;傳播力;影響力
【作者單位】武佳,《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編輯部。
【中圖分類號】G230.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8.014
微信創始人張小龍稱,目前每天有10.9億用戶打開微信,有7.8億用戶進入朋友圈,有1.2億用戶發表朋友圈,有3.6億用戶瀏覽公眾號[1]。微信公眾號具有信息開放、傳播迅速等優勢,對學術期刊的宣傳推廣、學術傳播力和期刊影響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2]。目前,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來源期刊中的多數高校自然學報已開通微信公眾號,但是在實際運營中不容樂觀,而現有研究多針對專業類學術期刊的運營現狀提出策略[3],鮮少有高校自然學報微信公眾號具體運營思路的研究成果。在用戶選擇多樣化的融媒體發展時代,只有實現用戶增長,維系好平臺與用戶之間的關系,微信公眾號才能持續高質量發展。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以下簡稱《理科學報》)創刊于1956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北京師范大學主辦、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出版的自然科學類綜合性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刊登自然科學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發表教學教研中的學術論文。新媒體時代,為推動期刊的學術傳播,《理科學報》在人員有限的情況下,由編輯兼職運營微信公眾號,立足學校、集團和本刊資源,緊跟時事熱點話題,助力學校理工科領域學科的發展,進一步提升了報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截至目前,其微信公眾號平臺的用戶有5000余人。
如何促進用戶增長,維系好平臺與用戶之間的關系對微信公眾號的運營者而言是個挑戰。本文通過分析《理科學報》微信公眾號的運營實踐,系統梳理其在實踐過程中的問題解決方案,以期為其他高校自然學報微信公眾號的運營提供參考。
一、高校自然學報微信公眾號的運營實踐
1.微信公眾號平臺功能調整
高校學報微信公眾號開通初期,主要發布當期學報的目次、文章等紙刊上的內容,缺乏特色,難以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導致文章閱讀量少,公眾號平臺的用戶增長速度緩慢?!独砜茖W報》是綜合類自然學科領域的期刊,具有為理工科學科服務的職責,向讀者提供精選文章、優秀學術成果、論文寫作、會議講座、科研咨詢等信息?!独砜茖W報》不斷深化與校內院系、管理機構的溝通協作,加強與校外同行有影響力的公眾號的合作,擴大作者群和讀者群,積極參與本校學科建設和學術發展,旨在將“京師理學”微信公眾號打造成學術資源共享平臺。
鑒于此,“京師理學”依托本校資源和本報資源調整了菜單功能。一級菜單包括學報導讀、本號精選和服務合作;二級菜單根據用戶屬性和需求設置優先發表、作者查稿、理學家、理學生、講壇成果、職創培訓、資訊、學報簡介、聯系編輯等15個子欄目。其中,學報導讀欄目與官網對接,方便作者和讀者及時查詢稿件信息;精選欄目重點推送自然科學領域師生的科研故事、寫作指導知識科普、職創培訓和學術講座信息分享等??傊?,“京師理學”為校內外專家、作者、讀者等提供了更好的交流平臺,加強了專家學者、作者、讀者和編輯部之間的互動。
2.立足紙刊內容,策劃特色欄目
期刊微信公眾號可以提高學報的影響力,由于期刊本身特有的原創性和周期性,其所發表的研究成果是實現公眾號穩定運營的可持續利用的內容資源。做好錄用文章的預通知與宣傳推介,能夠提升學報的學術影響力。例如,《理科學報》2020 年第2—3期的水論壇專輯,集合了全國水利系統的專家開展研究,該專輯出版后獲得了較好的反響,得到廣泛好評。學報把專輯中的文章推送至“京師理學”,進一步擴大文章宣傳力度,提升了《理科學報》的影響力。同時,“京師理學”堅持與時代同頻,緊跟時事,把曾經發表過的文章根據熱點策劃專輯,如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后,“京師理學”第一時間收集整理紙刊上近年來發表過的與暴雨洪澇災害相關的研究,精心挑選了16篇論文,組成“暴雨洪澇災害”專輯,推文的發布對解決災害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3.開設論文寫作講座,提高作者論文寫作水平
高校自然學報作為高等學??蒲泻徒虒W工作的組成部分,應致力于培養本校師生的科研論文寫作能力,為師生提供科技期刊論文規范化寫作與發表等服務?!独砜茖W報》近年來不定期為師生開展科技論文規范寫作與發表專題講座,如2018年邀請《理科學報》顧問、科技期刊資深編審陳浩元開設“科技論文規范寫作與順利發表”專題講座,有總共近150名學生與科研工作者參加。講座結束后,陳浩元老師為學生們總結歸納了在科技論文寫作發表中的注意事項,制作成了18000余字的PPT,并在“京師理學”上進行推送。同年12月,北京師范大學昌平校區舉辦博一學科交叉學術沙龍,陳浩元編審受邀為理科博一同學講授科技論文寫作與發表的相關內容,現場同學學習熱情高漲,收獲良多。基于陳浩元編審在科技期刊界以及校內師生中具有較高的影響力,學報根據科技論文寫作中經常涉及的量和單位的問題,從量名稱、量符號、中文名稱與符號、單位符號、量的表示與運算、數學符號與數學式6個方面推送“陳浩元:量和單位”專題系列文章。該系列專題推送后被“啄木鳥的天空”“編輯課堂”“江蘇省科技期刊學會”等知名公眾號轉載。
另外,針對一些研究生的英文摘要寫作水平較低的問題,《理科學報》編輯部聯合“埃米編輯”為本校師生組織了為期13天的論文寫作培訓,以提高學生的英文論文寫作能力。本次英文論文寫作的系統培訓,不僅使師生在如何寫作高質量英文論文方面受益良多,也讓學生體驗了世界級名校的教學風格,課程取得圓滿成功。此活動一經推出便受到廣泛關注,“京師理學”上相關文章的閱讀量高達“4萬+”。
4.講好科研故事,傳播正能量
學校發展是學報發展的前提,學報是學校品牌的體現。作為研究者發表研究成果的平臺,學報微信公眾號應做好學術服務工作,使科研人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研究,推動學校的“雙一流”建設。做好科研宣傳是高校學報學術服務工作的重要內容。鑒于此,《理科學報》依托北京師范大學學科分布廣、學科實力雄厚、科研產出多、人才梯隊好等優勢,以本校科研團隊取得的重大學術成果、專家學者科研背后的故事等為著力點,借助“京師理學”講好京師科研故事,弘揚科學精神,傳播正能量,打造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學術交流平臺?!独砜茖W報》特別重視與專家的溝通,相繼推出細胞生物學開拓者汪堃仁、中國植物分類學奠基人胡先骕、“兩彈一星”杰出貢獻者黃祖洽、杰出數學家嚴士健等眾多理學家科研背后的故事。同時,《理科學報》特別關注自然科學領域的科研團隊,相繼推出地學、化學、生物等科研團隊近期學術成果及團隊近年來的大事記等。
針對學者或者團隊的科研故事和重大學術成果,“京師理學”的編輯在做推文之前,與專家學者保持聯系溝通,用心為專家學者提供學術服務,在專家學者處贏得了良好口碑,因此專家學者也愿意在學術圈為學報發聲宣傳,從而擴大了學報的學術影響力。例如,“京師理學”在推出科研團隊宣傳后,一些讀者通過專家學者在朋友圈的轉發推文,了解到《理科學報》的審稿流程,便主動聯系編輯部匯報科研進展。
二、高校自然學報微信公眾號運營的思考
目前,大多數高校學報微信公眾號都是由編輯兼職運營,在完成期刊出版后,編輯幾乎沒有時間和精力設計規劃微信公眾號的運營。為增強用戶黏性,保持用戶對公眾號的關注,在人員少、時間精力有限、運營經費不充足的情況下,筆者結合 “京師理學”公眾號的運營情況,認為微信公眾號用戶增長和維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關注時事熱點
熱點話題往往容易引起用戶的閱讀興趣,因此,結合時事熱點可成為推文高閱讀量的保障。傳統的高校學報只是對每期紙刊出版的內容在公眾號上進行復制加工,專業化的標題、枯燥的學術內容很難引起用戶的閱讀興趣,長此以往,關注公眾號的用戶量便會逐漸減少。對于用戶基數較少的科技期刊公眾號,編輯應堅持期刊專業內容的定位,結合時事熱點,對現有內容資源通過再加工、合成等手段,增加期刊內容的曝光度。目前,一些運營相對較好的科技期刊公眾號,如“金屬加工”“協和醫學雜志”“中國激光”等,其爆款文章的內容大多結合了行業的熱點事件、熱點盤點以及學術領域內具有影響力的人物。因此,高校學報微信公眾號可以結合時事熱點,讓期刊內容以一種新的視角被用戶看見,引起用戶的關注和轉發。
2.深入學術服務的探索
目前,大多數高校學報公眾號推送的內容忽視用戶需求,缺乏靶向意識,與用戶的協作互動不強。高校學報作為學術交流平臺應把微信公眾號作為學科服務的著力點,聚焦目標用戶,向用戶提供有價值的內容,贏得用戶對期刊服務和文化價值的認同和信任。比如,“京師理學”推送的寫作指導、知識科普、研究團隊推介、重大成果推廣等內容受到了師生們的認可,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學報的稿源。未來,《理科學報》將不斷加深對學術服務的探索。
一是策劃《科技論文寫作指導》欄目,并做成系列,《理科學報》開展“請進來、走出去”線上和線下講座,并及時在微信平臺上進行宣傳;二是通過關注官網頭條、拜訪學者等,編輯了解科研團隊的最新成果,第一時間收集整理科研團隊的大事記、學術成果,及時發布在微信平臺上,在做好學術團隊宣傳的同時促進團隊對學報的信任。
3.發展校內通訊員
“京師理學”推送的寫作指導推文閱讀量“4萬+”的成績離不開各院系科研負責人、研究生學生會等校內通訊員及時的分享轉發。高校自然學報擁有基數龐大的作者群體,學報應立足高校資源優勢,并在院系所尋找熱衷于采集信息、積極為學報工作的學生,將他們發展為學報通訊員,這樣可以及時跟蹤所在院系相關學科最新的研究進展,還可以協助公眾號運營者發布推文,協助學報編輯約稿和發展潛在作者,從而擴大微信公眾號和學報的稿源,提升學報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高校學報微信公眾號的運營要從學報的發展定位和戰略出發,以擴大期刊的社會效益、傳播力和影響力為目的,不斷加強運營者的新媒體素養,提高運營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積極借助本校作者和潛在作者群體的優勢,培育公眾號通訊員、壯大忠實用戶;要始終堅守期刊宗旨,通過資源整合和培養新媒體思維,用心做好學術服務,打造具有更強影響力的品牌,推動學報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小龍:每天有10.9億人打開微信,有7.8億用戶進入朋友圈[EB/OL]. (2021-01-20)[2021-08-01]. https://new. qq. com/omn/20210120/20210120A0441800. html.
[2]岳秀芳,辛月,楊淑棠,等. 微信公眾號平臺的現狀及發展前景的分析[J]. 傳媒論壇, 2018(9):98-99.
[3]李廣欣. 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推文內容運營狀況調查與分析[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7(12):1141-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