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隆海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孕育了無數語言優美、內涵豐富的詩歌,詩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代表。詩歌具有極特殊的意義,在語文教學中也占據著重要地位。古代詩歌鑒賞更是是高考全國卷的重要內容。在考場上考生閱讀詩歌,往往由于不得其法,無法很好地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也就難做到正確的賞析。詩歌鑒賞題也是失分較為嚴重的題型之一,有效而準確的閱讀理解詩歌成為詩歌教學和應試的重要議題。
本文試圖以周京昱老師提出的閱讀方法為基礎為高考詩歌鑒賞找到有效方法,并以2018年全國Ⅲ卷詩歌試題為例進行具體分析,嘗試通過閱讀思維邏輯圖示將詩歌相關知識串聯起來,以便引導學生進一步提升應試能力,在高考中突破難題、穩定發揮。
一、閱讀思維邏輯圖示
周京昱老師提出的這個閱讀方法是“維系作者、命題者、閱讀者之間關系的,能夠反映作者創作規律的,能夠呈現命題基本視角的,有助于使閱讀者構建合理的解讀思維方式的那個符合邏輯的框架或思路。”
這個閱讀思維邏輯圖示適用于詩歌、散文、傳記、小說等文本,本文僅對詩歌進行解釋。
二、以2018年全國Ⅲ卷詩歌試題為例
(一)全國Ⅲ卷詩歌試題
精衛詞
王建
精衛誰教爾填海,海邊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魚龍何所為。
口穿豈為空銜石,山中草木無全枝。
朝在樹頭暮海里,飛多羽折時墮水。
高山未盡海未平,愿我身死子還生。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對精衛辛勞填海的動機感到困惑,因此用提問的方式來開啟全篇。
B、詩的第三、四句設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魚龍也會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著力描寫精衛填海的艱辛,不僅奔波勞碌而且遍體鱗傷。
D、這首詩的語言質樸無華,平白如話,與白居易的《觀刈麥》一詩相近。
15、一般認為,詩最后兩句的內容是以精衛的口吻表達的,你是否同意這種解讀?請結合詩句說明你的理由。
(二)《精衛詞》閱讀思維邏輯圖示
(三)結合閱讀思維邏輯圖示分析
《精衛詞》是一首寫景詠物兼懷古類的唐詩,詩中的“精衛”這一神話人物是“我”作者借以表情達意的主要媒介,精衛銜石填海是主要事件。精衛的形象是通過填海之事來體現的,“銜石”朝暮往返于山海之間,突出其忙碌奔波;“口穿”、“羽折”、“墮水”表現精衛在填海過程中遭受的苦痛、遍體鱗傷的慘狀。主觸媒(人、事)與“我”作者的邏輯關系很清楚:精衛填海體現出來的不畏艱辛、堅忍不拔的奮斗精神“我”作者是崇敬贊揚的,對其在奮斗中的遭遇“我”作者是同情悲憫的。
“海邊石子”、“海中魚龍”、“山中草木”是為主觸媒(精衛)和“我”作者服務的次觸媒(景物),其中“海邊石子”、“山中草木”是實寫,“海中魚龍”是虛寫。石子之多,堆積如山,說明精衛填海決心之堅定,其邏輯關系很明確,是順接,正襯,正是“次為主生”;同時表明“我”作者對精衛的決心是贊揚的,正是“主次為我”。
再看“海中魚龍”,作者想象填海之后的景象,海被填平,水中“魚龍”便會“無所為”,陷入生存困境;“山中草木”,填海造成的另一后果,山中的草木遭受摧殘損壞。這里的邏輯關系相對復雜,從反面(逆接)表明精衛填海造成的危害,傷及無辜;同時表明“我”作者對精衛填海之事情感態度復雜,在肯定中有質疑,更有對無辜者的悲憫同情。
最后要明確的是整首詩是“8+2”的格局,即最后兩句是直抒胸臆,直接表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觀點態度。結合上文對《精衛詞》閱讀思維邏輯圖示的分析以及詩中個別文言字詞的理解,我們不難看出最后兩句有兩種不同的理解。
通過以上的分析,本詩各要素(人事景物與作者)之間的邏輯關系便一目了然,題目中的問題也找到了答案。(14、A ,“精衛誰教爾填海”強調精衛填海行為的自發性、信念的堅定,選項中“困惑”的說法與全詩主旨也是矛盾的,從詩的后兩句“高山未盡海未平,愿我身死子還生”可看出作者對精衛這個神話中人物的贊美。15、略)[2]。
三、歸納高考詩歌鑒賞方法
應試中,在閱讀思維邏輯圖示的指引下閱讀理解詩歌,有助于我們合理準確的解讀賞析詩歌相關試題。除此之外我們還需通過閱讀思維邏輯圖示將以下幾點相關知識串聯起來。
1.掌握必備的文言知識,準確理解詩歌句意。讀懂詩歌,理解“詩家語”,準確理解詩歌句意是詩歌鑒賞的基礎和前提。如,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文言知識。
2.揣摩品味形象,體悟詩歌主旨情感。詩歌形象從廣義上可理解為閱讀思維圖示中的“人事景物”,為了準確賞析主旨情感還需全面掌握描寫這些人、事、景、物的相關方法及其內涵意蘊和作用。
3.了解詩歌語言風格特征。詩歌語言風格可分為“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或者豪放、婉約)。從詩人個性角度來看,主要有八大類別,分別為平實、瑰麗、清新、豪邁、明快、含蓄、淡雅和沉郁。
4.明題材,熟知常見題材特征和內容情感。按照題材分類,中國古詩詞大致有詠史懷古詩、詠物言志詩、羈旅思鄉詩、送別懷人詩、邊塞征戰詩、山水田園詩、即事 (景) 抒懷詩等幾種類型。對各種題材特征、內容情感、常用技法等相關知識要清晰掌握。
5.掌握詩歌表達技巧,建立完備知識體系。詩人在描寫人、事、景、物時必然涉及相關表達技巧,表達技巧主要分為四個方面,修辭方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篇章結構,此處不再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