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慧容
最近“雙減”肯定是最熱門的話題之一。那么什么是“雙減”呢?雙減是《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的簡稱?!半p減”政策受到社會廣泛關注。作為一名教師談談我對這一政策的見解和看法。
一、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有利于實現祖國的共同富裕
我們所說的富裕,其追求的不僅是物質層面的富裕,更是精神層面的富裕。共同富裕也不是平均主義,因為政策強調“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因而要求優化分配制度;同時,“必須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這就要去降低居民的生活成本。
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未來的競爭應該更公平、分配應更合理、社會應更和諧、環境應更清潔、治理應更井然。其終極目標是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從我國居民收入結構上看,我國的分配格局呈城鄉差距顯著和區域發展不均的現狀。教育機構的壟斷、資本的無序擴張、市場過度競爭帶來的“內卷”,皆是廣大人民群眾走向共同富裕的“絆腳石”。加之資本市場的無序擴張,進一步擴大了貧富差距。這一切,都是與共同富裕的目標背道而馳的。
只有移除這些不可承受之重,方能讓百姓真正享有獲得感和幸福感,真正實現共同富裕。這是近期乃至未來較長一段時間的政策邏輯。
所以,再來看“雙減”政策。國家的教培新政,致力于幫助家長和孩子們跳出內卷,將眼光長遠的放到教育本身,為孩子帶來他們真正需要的、能受益一生的知識。聯系“共同富?!钡膫ゴ笫姑瑖艺跒閷崿F,公平,公正,穩定,健康而努力。
二、拉小貧富差距,為普通家庭創造流暢的教育通道
“雙減”政策之前,父母為了讓孩子上好學校,花巨資買學區房,上培訓班,而普通家庭沒有足夠的資金上好學校,這就導致了兩極分化,阻礙了普通家庭的正常教育通道。
就拿美國教育來說,在美國公共教育體系每況愈下之際,美國的私立學校卻維持極高水準的教育水平,遠遠超過公立學校的各種優越性。雖然大家深知私立學校的學費昂貴,但私立學校的高質量教育絕對“物有所值”。據統計,私立學校畢業生進入常春藤名校的機會是公立學校的五倍。
《大西洋月刊》文章進一步披露,私立學校畢業生也是常春藤名校里優秀生的主體,畢業后成就更大。難怪從克林頓到奧巴馬的子女,都是走從私立中學進入名牌大學的路子。而窮人無法受到那么好的教育就成了死循環,導致兩極分化嚴重。
中國“雙減”政策,就是為了避免這種狀況的發生,杜絕這種教育兩極分化。
三、讓有天資的孩子展現出優勢
眾所周知,教育本質是指教育的內在要素之間的根本聯系和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區別于其他社會活動的根本特征。與“教育現象”相對。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自有人類社會以來就有教育,它的職能是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傳遞社會生產和生活經驗,促進人的發展,培養該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要以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為目的,全面挖掘學生的潛力有助于培養孩子身心和諧活動的操作,健全人格,幫助大腦潛能的開發,回歸本質的教育。
我們知道有的孩子性格外向開朗,喜歡讀書,有自信和活力,有的孩子性格內向,喜歡在安靜的氣氛中畫畫,全面發展綜合能力是現在教育的主要方向。教育的目的不僅幫助提高學生的能力,培養素質,更重視人生的成長,回歸教育的本質。
在報滿課外補習班、追求分數至上的今天,很少有人真正思考過將孩子培養成才的真正含義。成才,在絕大多數父母心里,就意味著考試的名次,這決定了孩子是否能上名校,繼而決定了孩子是否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部分家長心里,可能認為孩子的成才意味著他將來能干一份體面出色的工作,比如當醫生、律師等。還有一些父母,將孩子的成才等同于出人頭地給自己長臉。至于什么是出人頭地,如果問他們自己,他們恐怕也說不上
要知道,每個孩子天資不同,秉性也不同,即使一個家庭的同一對父母生養的孩子,從出生到嬰幼兒時期,其表現也不盡相同。
后天的成長環境中,兄弟姐妹各自所遇到的待遇也各有差別。放到社會上來說,在不同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差別太大,而每個孩子今后的發展,也絕非考名校所能決定的。如果名校真的等同于更好的未來,那么在名校畢業后人生跌入低谷并從此一蹶不振的大有人在。
而許多沒有讀名校的人,可能工作并不光鮮,收入也不高,但過得幸福的也大有人在。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早已屢見不鮮。
所以,教育的本質真的是要培養一個讀書機器或考試機器嗎?會讀書會考試,就一定意味著人生從此一帆風順,會收獲幸福美滿的人生嗎? 無可否認,真正優秀的人,各方面都優秀:不僅在學生時期學業優秀,成年之后事業有成。
而教育,就是要讓孩子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地方,通過環境的影響,通過老師的指引,更好的認知自己,把自己的天資放到合適的地方發光發熱,更好的為國家發展展現自己的才華。
雙減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會主義中要求的公平的體現,更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我相信雙減在實施的過程中會不斷的完善,為廣大學生和家長帶來更多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