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華蘭
摘要:在素質教育的大力推進下,我國各個階段的教育教學愈發強調對學生個人良好學習素養的培養和提升,同時也對各個課程的教學方向和功能屬性提出了對應的要求。小學是我國系統教育的頭部環節,學生將在這一時期初步形成個人學習習慣和思維的基礎,對其一生的學習與成長均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而農村小學作為小學教育鏈條的薄弱關節,相關的習慣養成教育則更應成為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基于上述認識,筆者將從小學數學科目入手,就農村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優化策略提出一些看法。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學習習慣;養成
“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行為,行為決定成敗”,這是教育界公認的一大真理,也是對習慣養成教育之重要性的精準表達。農村地區由于經濟條件和社會文化的相對落后,當地的教育事業建設一直處在較低的水平;小學生正值身心發育的初級階段,普遍缺乏良好的行為自控和情緒自制意識與能力。在這兩點原因的綜合作用下,農村小學生大多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將對其個人學習和成長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小學數學是一門講求邏輯性和應用性的課程,知識容量相對較大,也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這意味著學生要想取得良好的數學成績不光要在課堂上進行高效學習,還應在課下按部就班地搞好復習工作。由此可見,農村小學的數學教師必須要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習慣培養投入足夠的重視,這樣才能實現課程教學質量的穩步上升。
1. 利用陷阱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絕大多數農村小學生對于教師和教材都有著一種發自內心的信服,極少會質疑教師的授課內容和方法。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把控,但是卻非常不利于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針對這一現象,農村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課堂當中適當引入陷阱教學法,即在進行復習課或簡單知識課程的講解時,可根據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在講述知識點、例題的過程中故意“犯”下錯誤或者“遺漏”某個重要環節,以此來引起學生的注意;當學生面露疑色之時,教師可通過講解停頓或眼神暗示的方法,鼓勵學生大膽將心中的疑慮說出來,替教師指出并糾正“錯誤”。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將得到極大程度的激活,對既有學習成果也將完成快速的深度調用,同時還可以通過這種互動來增強其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對學生獨立思考習慣的培養也大有裨益。
例如在講解關于簡單小數加減法方面的例題講解時,教師在黑板上列出演算過程時可以刻意點錯小數點的位置;或者在帶領學生練習混合運算例題時,教師可以將對加減法部分的計算放在乘除法和括號部分之前。此外,教師還可以在日常檢測中做一些“手腳”,比如可以將卷子中選擇題的正確答案都設為“A”,讓學生在解答和選擇時產生一種不自覺的自我質疑,而在考后講解時教師要對堅持自己正確選擇的學生提出必要的表揚,以此來作為引導學生不要過分懷疑自我的心態和認識。
2. 結合農村社會環境,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與技能的習慣
和城市地區相比,農村地區的社會條件相對落后,但也同時擁有很多特色化的社會資源,這些資源足可以成為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應用的絕佳載體。農村小學數學教師在完成對學生課本知識的教授后,應當抱著“學以致用”的態度,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利用所學成果解決一些問題、完成一些任務,讓學生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借助實踐活動的加持深化對既有學習內容的理解和吸收,并且使學生的學習靈感和行為潛能得到很好的激活,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在任務完成、問題解決之后獲得巨大的成就感與自信心。這些實踐活動的設計要緊密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和農村的社會環境,以期讓學生能夠憑借熟悉的生活經歷來降低任務執行和知識應用的難度。
比如對于《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和《公頃、平方千米》這兩課的課后作業,教師可以布置給學生一項具體的實踐任務,如:用步測的方法大致測量自己家農田的面積,并將結果的面積單位轉化為“公頃”和“平方千米”;或者在布置《簡單的數據統計》這一課的作業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回家后通過調查、走訪的形式,了解自己家和周邊鄰居家家禽的養殖數量與月均蛋產量,并根據數據結果繪制一張反映上述信息的表格;等等。
3.通過實踐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結合小組形式開展探究的習慣
任何一門科學的形成都是基于對日常生活的深入體會和準確總結,同樣的,任何一門科學知識的最終價值都是幫助人們更好的了解世界、解決問題。農村地區雖然沒有優越的社會條件,但是農村的孩子們卻往往有著更強的行動能力和實踐興趣,這是值得被利用的優勢條件。農村小學數學教師除了要在課堂教學中完成對知識和技能的準確講解外,還應根據課程內容和要求以及學生的普遍行為能力,提出一些具體的問題供學生去思考,并鼓勵學生利用課下時間以結組的形式對問題進行探究、論證,從而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更為真切地體會到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價值與樂趣,并間接地完成對學生行為能力的有效強化。這些問題的設計應當符合農村小學生的生活認知,以學生們所熟悉的、好奇的、困惑的事件和現象為載體,以使學生在踐行時能獲得更多的便利條件并產生更強的主觀興趣。
比如在完成《時、分、秒》這一單元的教學后,教師可以發動學生利用課下時間走訪一下街坊四鄰,問一問大家通常會在做什么工作時會額外關注時間,而大家計算時間的口頭單位又都有哪些;同時,教師可以提出一個問題供學生們思考和結組探究:常見的計算單位都是十進制,為什么唯有“時間”這個最常用到的概念卻是六十進制?
結束語:
學習習慣是決定學生學習成果和成長高度的關鍵因素,沒有好的學習習慣就不可能取得優異的成績。農村小學數學教師要真正認識到這一點,結合農村地區的社會環境和農村小學生的思維特性,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為學生日后進一步的數學學習提供可靠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趙依然,楊瓊梅.管窺農村中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意義和策略[J].中國當代教育,2018(04)
[2]. 尹志森,張家裕.養成教育視域下淺談農村地區小規模學校學生學習習慣的優化路徑[J].中國中小學教育,2016(09)